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萨特所谓"介入文学"的重要美学观点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要改变.在萨特看来,写作就是要求自由,只要开始写作就已经介入了;阅读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项豪迈的协议,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以便使他的作品存在,读者的自由也反过来召唤作家的自由.萨特不仅将其狭义的"介入文学"的概念扩展为广义的"介入艺术"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实践文学"和"整体文学"的概念,前者表现出萨特越来越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是指未来理想社会中将会产生的一种理想的文学.萨特整个美学观所依据的基础和高扬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或最高价值--自由.  相似文献   

2.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及其“陌生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创立了"叙事剧"及其"陌生化效果"的戏剧理论.强调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观众要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先人的理想,而且是今人的追求、后来人的实际生存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由"理想社会的人的理想状态,到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实践的理性要求,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这一存在状态的演变,从人的本质,到人的思想文化,再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内容的演变,深刻凸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发展问题的孜孜以求和不懈探索,也进一步彰显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成熟和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和孙犁小说中的农村女性形象塑造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与孙犁笔下塑造了众多的农村女性形象,两位作家各以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写实"和"写意"的手法,分别从擅长的外在动作描写和内在心灵揭示入手,在尖锐现实矛盾和诗意理想田园的两种不同背景下,塑造出了反映社会现实和讴歌人生理想的风格迥异的女性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是邓正来教授对中国法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智性成果,他提出中国法学要走出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建构起"根据中国"的"中国理想法律图景".该书是作者对中国法学在冷战时代的世界结构之中的使命所做的一项前提性研究.该书对既有法学知识的"扭曲性"支配力量作了鞭辟的揭示与批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  相似文献   

6.
人的存在是一种悖论式的存在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肉体的,又是精神的;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正是由于人的这种生存悖论,使人成为世界上最奇异的、唯一没有对等物的存在,也决定了人每时每刘都处于经验和超验、理想和现实、肉体和精神的矛盾、痛苦和纠葛中,使人无法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作为消解了一切对象性关系的共产主义,是对人的生存悖论的历史"扬弃",只有到那时,人们才能重建自我及其本质的同一.  相似文献   

7.
“青衣”文化并不是大佛景区的一个独有的文化,它是和古蜀国的历史相关的一个地域性文化。它仍然是中华上古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格与财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人格制约财产,财产对人格存在着依附关系;另一方面,财产状况又会反过来对主体的人格产生一般性影响."无财产亦有人格"强调的是作为人之人格应然的理想图景,即人格的享有不应以财产的享有为前提."无财产即无人格"试图讲述的则是实然的社会图景,即无财产的人不能享受到他应有的人格尊严.面对与理想图景不符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改造之的良好愿望,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进路.谁更对,谁更错?或许不是一张"某某主义"的标签就可以分得清的.  相似文献   

9.
"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彰显了维特根斯坦沉稳踏实的人生态度.我们以为,贴地而行是根基,云端跳舞却是超越,超越最能阐释艺术的本性.因此,以项目工作室制为核心的"意、形、色"世界,既要贴地行走,也要云端跳舞,而这其中所蕴涵的理想和价值观更值得追求.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艺术表演体系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已被世人所熟知,而以东北喜剧演员赵本山的戏拟派表演艺术也可以与其相媲美。戏拟派的表演强调演员对角色的体验和演员与角色的完美合一,戏拟派表演则是以夸张变形的方式去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始终保持着丑角的角色,不与表演者完全合一。戏拟是在体验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是对体验的深化、超越和升华。不同的表演理念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作为现代思想观念,蕴涵着两个哲学内涵.一是现代实学观,蕴涵着与时俱进的运行轨迹."与时俱进"体现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精髓.离开实践的运行轨道,与时俱进就没有方向和准绳;二是现代人学观,蕴涵着与时俱进的理想追求.现代人学是以人的现实活动和从事着现实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建构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究和阐释,从而形成关于人的生存和人的生活方式变迁的系统性深层理念,并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让"德育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正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内容上看: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之说,语文课文所选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无不凝聚着人类灵魂与精神的求索,闪烁着理想与道德的光辉;从形式上看,"语文教学"本身又具有形式更丰富,形象更生动、鲜活的特点,所以在"育人"上,更是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一系列作品中构筑了一个完美纯净的"湘西世界",描绘了中国理想的"天人合一"社会的原型,给人们的心灵世界一方纯净的乐土.这方乐土虽然汇聚了作者对一个理想世界所有的憧憬,但这方乐土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矛盾的世外桃源,这里仍然抵挡不住现代物质文化的侵袭所导致的人性的异化,因此昔日曾作为"梦中绿洲"的湘西世界也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古老的价值也几乎要消失殆尽了,代之而来的是唯实唯利庸俗的人性异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提出的政治思想,主要是财产公有制,共妻共子女制度和哲学王的思想,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从而表明他所谓的理想图并不理想.柏拉图"理想国"的实质是人治,定会产生人治所无法避免的后果,难以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素以特立独行而著称,他的一生著作甚丰。《鸟啼》是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写的一片散文。本文通过对《鸟啼》的写作背景及内容分析,解读劳伦斯的生死观及其理想与现实的生命矛盾。  相似文献   

16.
随着历史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裂变与生长,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女作家们追随新时期"人的自觉"的文学潮流,用她们柔韧的笔触,剖析和抚慰着一代女性所遭受的灵魂伤痛,塑造了大批多姿多彩、血肉丰满的青年女性形象.这些年轻女性以一种超越观察、超越困境与假恶丑的理想活跃在人生舞台上.灵与肉、情与爱、事业与家庭、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与失望,构成了她们漂泊、流浪的心态,由此她们踏上了一条找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了一场"全球性结社革命".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和全球环境等四方面的危机,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和通讯革命所形成的信息全球化趋势.从"全球性结社革命"中,我们可以得到众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现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从单一市场场域分配-市场与政府两个场域分配-市场、政府和社会三个场域分配的阶段性演进.与此相对应的,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出现了从"效率与形式平等一致"一"效率与社会平等磨合"一"效率与公平进一步统一"的变化.三个场域的分配,是差异互补式的.但是,现实中三个分配场域的配合存在诸多难题,当代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合理界定"要素贡献",保证市场场域分配的公正度;严格防范"漏桶实验",提高政府场域分配的公信度;积极培育"第三部门",增强社会场域分配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一次偶然的被阻经历,迟子建用温情的笔完成了她对人性本善的倾情书写令人沉醉的自然、自由而友善的旅人、对艺术之美的忘情沉醉组成了一幅令人向往的远离尘嚣的纯美画卷,也成为寄托作家人世理想的笔底重建.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发表的时间相隔两百多年 ,但这两部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位作家都对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进行了批判 ,并描绘了与之相对照的理想社会。他们在作品中都用了虚构、夸张和讽刺等艺术手法。斯威夫特在创作《格列佛游记》的过程中 ,既借鉴了《乌托邦》 ,也发挥了自己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