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解决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关键。"三段式"课堂教学包括学生微课、答辩讨论与教师点评总结三个明显且各具特点的不同阶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对传统高校"一言堂""对分课堂"的突破和超越。它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面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种方式运用于思政课,对于落实"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间的深度互动和交流,推进教师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更现实的人才培养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文中结合高职法学专业教学现状,通过对翻转课堂的优势分析,初步设计与思考高职法学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元化考核"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通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来强化教学互动性,突出学生中心性和主体性,调动学生全情参与教学过程,能够有效促进教与学相融合,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背景下,"微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现课堂教学管控难度加大,教师教学空间范围扩大,教学主客体关系模糊化等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教学"微模式";要更新教学方法,重塑教师"微权威";要完善教学设施,保障教学"微条件",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遵循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改善思政课育人效果.文中探索了如何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运用于思政课,并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高校思政课由传统课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高效“学堂”转变,试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了解学生对运用微课教学的现状,得出高校思政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微课在思政课教学运用中的可行性,以期对微课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土资源是可资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当地就近资源,挖掘并利用本土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境遇下,需明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利用本土资源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利用本土资源在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空间、解决学生认知困惑、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价值定位。以观念转变、优势发挥、特色办学和创新体验为着力点,从本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本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实现进路,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培养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互联网+教育"的融合推向纵深.作者在文中通过高职软件开发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结合网络平台--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的应用,设计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组织流程,分析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9.
具有四V特点—Volume(数据量大)、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性)、Value(价值)的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师生的思想观念、教师的素质等形成了影响与冲击。新时期"思政课"教师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大数据思维,提升个人素质,有助于引导学生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建设"金课"的新要求,而影响思政"金课"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教与学"一对关系",根本瓶颈在于教师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主体性的真正激活。为此,必须推进"四个回归",重塑教与学"一对关系",再造师生"两个主体",开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推进教学"两个共同体"建设"三大行动",让教师成为娴熟驾驭课堂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贡献者,让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从而实现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堂增效。  相似文献   

11.
面对MOOCS(“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挑战,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拓展新途径的必然要求.本文研究提出了思政基础课探索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探索多元即时互动模式、高校思政教育者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等工作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2.
探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基础课程中应用方法与实施途径,分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高校扩招和减少成本投入的双重压力下,表现得越加突出.怎样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使得"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高校"思政课"学生考核方式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考核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4.
增强课堂“互动”环节 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将促进社会和谐谱写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中,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环节怎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课堂教学环节作为“思政课”课程的中心环节,在新时期有机遇更有挑战。本文将从增强课堂“互动”环节入手,突破客观及主观因素的束缚,着眼实践,切实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驱动力.高校课堂教学创新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重要举措.法学专业课堂教学创新可以有效化解专业教师的学科认识与学科实际定位的矛盾、教师教学组织与学生冷漠回应的矛盾和教学内容与实务部门需求相脱节的矛盾.法学课堂教学创新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法学专业职业教育定位,寻求在教学设计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高校设置思政课的制度安排是维护和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与思政课教学是互为表里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提升思政课课程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价值意蕴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上存在思政课形塑国家主导思想与个人思想自决、思政课教学供给与学生学习需求、思政课影响潜隐与专业课绩效彰显等方面存在张力。因此,应建构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路径,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重要原则,切实担当起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守正"包括守信仰之正、守学问之正、守纪律之正、守道德之正;"创新"包括创理念之新、创内容之新、创方法之新."守正"和"创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切实提升公安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1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理念,指出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思政课"建设必须遵循系统观念,与现实结合,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地实现改革创新.2022 年 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并强调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让高校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课程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渐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为促进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出了一系列调整与努力。然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发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深度不够、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红色教育理念不够重视等教学问题,极大影响了当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改革。对此,高校应加大思政教学与红色文化融合改革力度,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已将思政课列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与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提高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与挑战,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学过程、革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营造教学环境和变革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