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的一种政策选择,它以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睦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政党(即使是执政党)的民族政策与国家的民族政策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作为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三个基本的内涵:(一)是在国家(或成员邦)宪法框架内的制度;(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三)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运作过程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过程,从而构建起一个以自治权为核心的政治体系。民族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不同视角,这三个视角是统一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看法一直存在相当大的分歧.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的要求来看,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条件下,我们党只有坚持"提高效率,注重公平"原则,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才能很好地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自治·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比较视野的概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治不仅指与民主政治相联系的自我管理,而且被认为是"一种主权缺失状态";作为一个应用宽泛的术语,必须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理解。民族自治是在内部自决的意义上被国际法普遍认可的,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民主、平等、参与的政治理念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族群意识的复兴及随之而来的民族冲突,民族自治被作为一种妥协性的方案,作为预防和解决民族冲突的手段。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单一制下的地域性民族自治,其鲜明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境内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独特性,取决于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它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价值取向,蕴含着民主和发展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侯德泉 《求实》2007,(1):26-2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以及新时期党的任务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本文论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和基本任务的新观点,关于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构成、特征和党的领导问题的新思想,关于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指导方针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5.
30年来,学界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梳理、归纳30年来学界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做出,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责和"精神为之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突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和谐观念为之提供了外在的思想文化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和谐社会思想为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阐明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本质内涵和重要地位,加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和自治机关建设,以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从而把民族区域自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一定历史阶段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是对"三个代表"要求具体的、历史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土资源是可资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当地就近资源,挖掘并利用本土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境遇下,需明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利用本土资源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利用本土资源在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空间、解决学生认知困惑、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价值定位。以观念转变、优势发挥、特色办学和创新体验为着力点,从本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本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实现进路,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培养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民主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逐步创新的过程。它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其研究逐渐兴盛起来。但国内外学界、媒体对此评论不一,之间夹杂着些许质疑声。基于此,笔者从中国式民主的内容、特点等方面,对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为厘清种种纷扰尽一份力,为今后的研究作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