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没有去过台湾,但我喜欢台湾,因为它是祖国的宝岛。我歌唱得很差,但我喜欢“阿里山姑娘”的韵律,因为那是台湾歌曲。在我的感觉中,台湾离得很近,只隔着一条海峡。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来描述中国暂时分割的现状,实在是高明和贴切的,因为大陆和台湾本来就是一个国家。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2.
<正>我出生在大陆,目前在高校从事继续教育工作。我的姥爷是台湾阿美人,新中国建立前他来到大陆,由此有了我们一家。我们家就是"两岸一家,同根同源"的一例。小时候,姥爷常常给我讲台湾的历史。从他那里,我知道近300年来,台湾经历了太多磨难,自17世纪起,台湾先后遭受到来自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入侵。《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战胜利,台湾才回到祖国怀胞。虽然大陆与台湾至今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当今世界的普遍共识。一个中国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原则,是共识,更是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8)
正1948年,我出生于台湾嘉义的一个小山村,因中国文学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有名的话是:"在我死之前,让我做一个中国人。"在台湾,我是出了名的统派。每当朋友、学生和后辈知道我的成长背景,就会问:你怎么会成为一个统派?我觉得这就是现在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台湾的过去,只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过去,所以才会觉得我是一个"怪人"。我自己则认为,我会成为现在的我,再自  相似文献   

4.
2000年,一本讲述作者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我的上海经验》在台湾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这本书的作者自称为商人而不是文人的陈彬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但我每次到上海去,都很愉快。而回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如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宽不怎么样。今天的上海已经是全中国最发达、最领先的地区之一,我会到上海去投资10年,为什么?因为在台湾我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是不得不到上海去投资。现在我真的是喜欢上海,我今天到上海就是去找机会求发展。”  相似文献   

5.
熊进玉 《两岸关系》2008,(11):56-57
对于出生在70年代初的人来讲,台湾是个在每一生命时段都曾有过深刻记忆的地方。我与台湾的约会就随着这个记忆在进行着。 小学时,翻开地理书,赫然就是《美丽的宝岛—台湾》的课文。书中写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那里物产丰富,是“水果之乡”、“蝴蝶王国”。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笔者采访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先生,请他回顾并展望了近年来关于海峡两岸航空工业的交流情况及发展前景。 “我一调回航空航天部,接触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台湾同业人员的交往” 在问及海峡两岸近年来航空工业的交流情况时,朱先生说:“我是1992年调回航空航天部担任副部长的。我调到航空航天部(航空工业总公司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接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台湾航空界朋友们的交往。当时我记得是台湾台翔航太公司的总裁朱信先生来大陆访问,我们非常友好地谈了两岸之间在民用飞机合作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19岁以前,我常在祖母和父母身边,听他们用家乡话同乡亲们谈论往事,怀念故乡亲友和议论台湾的现状、前途。当时在日据时期的北京,绝大多数台湾乡亲都深爱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痛恨日本殖民当局的残暴统治;哀叹旧中国的贫弱落后和关心中国抗战前途。在他们看来,台湾“番薯人”就是来自唐山、原乡的中国人;所以既爱国又爱乡,观念里没有“中国”和“台湾”的区隔和对立。我从小就是在老一辈“番薯人”这样的理念熏陶下长大,认为如果丢弃前辈们所坚持的民族尊严,就会成为他们的不肖子孙。所以不能同意叶石涛最近关于“父母的民族尊傲是错误的”那种…  相似文献   

8.
本人是香港居民,但常到台湾、大陆两边走动,因之,对两岸关系的演变和近况,可以说不乏了解,也很关心。为了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从中国历史与国情现实而言,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值得研究之处甚多,不揣冒昧,提出我的几点看法:(一)对台湾问题的基本观点:反分裂、反台独。诚如邓小平先生在解决香港问题时曾经指出,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这一观点落实到解决台湾问题上,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分割。对国际反华势力插手台湾事务,以及"台独"  相似文献   

9.
《台声》2020,(6)
正吴明峰,来自台湾台北,2014年来大陆,曾从事水产出口,后来改做了台湾美食,写了70首原创歌曲。他的兴趣就是音乐创作。《我要和武汉在一起》歌词创作者之一。希望两岸的同胞都能团结起来,才能有一个强盛的中国,才能不再被西方国家所蔑视。唯有一个中国才是正道,这是藏在我内心许久的话,感谢能藉由这个机会告诉所有的同胞!  相似文献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虽然台湾在历史上历经荷兰、日本等殖民主义的占领,但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从未改变。早在公元230年,中国的史籍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从而结束了荷兰殖民者  相似文献   

11.
要简要地了解台湾问题,人们应回顾台湾的历史。台湾岛位于中国大陆以东,隔着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公元230年,台湾还是一个荒岛,两名中国大将率领大批士兵首次进入该岛,并驻扎在那里。此后,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岛上。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侵占了台湾。1661年,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月30日,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江泽民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今天,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黄埔军校同学会共同举行座谈会,纪念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发表11周年。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感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  相似文献   

13.
有时会觉得世界并不大,就是在地球那一头的天涯海角也会不期而通地见到台湾的老朋友。1984年春,我随全国台联组织的旅行团到巴西访问,在圣保罗的一次台湾乡亲的聚会上就见到许多老先生。我们都高兴、兴奋这一次会面。当台湾乡亲们——在大陆的和在巴西的——在异国他乡促膝谈心,唱台湾的山歌民谣时,有人提议——要我唱一首歌,我便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康定情歌。唱罢,就有一位老乡亲找我,说他在台湾时就听到这首歌,是台湾大学“麦浪歌咏队”唱的。我说,我也是在台湾学会唱的,我就是当年“麦浪歌咏队”的队员。这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以前没有出过国,这次去大陆,也不是出国。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我故乡""今天,我没有乡愁。打破近乡情怯、衣锦还乡的观念,希望我老的时候,还能带给大家最新的想法"——李敖深爱着故乡,他有着浓厚的大陆情结。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我的乡土,但我不在其内;台湾是我的乡土,但我被见于外。不过,对我来说,在内与见外,皆属过眼烟云,总归中国是我的乡土。在这乡土上,大陆也好,台湾也罢,对我都是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24)
正@台声杂志官方微博本期话题#台媒公开怒怼台独分子:台湾就是中国的!血缘没法切断!#近日《纽约时报》用半版篇幅介绍台湾美食"戴记臭豆腐",本以为中华美食扬名国际,两岸应要同庆,殊不知竟引发口水战。有大陆网友不满臭豆腐之名被台湾夺走,要台湾别吃大陆的豆腐。对此,台湾在一档节目中表示,大陆网友不要生气,臭豆腐百分之百是中国的,因为台湾就是中国的!并公开喊话怒怼"台独"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的认同经历了剧烈的变化过程,其基本趋向就是在把台湾建构成“我群”的同时,逐渐将中国建构为“他者”,并使二者产生某种异己关系、对立关系.认同问题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如何弥合两岸认同差异,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归属感,无疑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17.
刘文宗 《两岸关系》2004,(11):20-20
陈水扁在“双十讲话”中打着实现“台海永久和平”的幌子,大谈所谓“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把台湾“打扮”成一个“主权国家”、再次贩卖他的“一边一国”论。这是明目张胆篡改历史、妄图讹诈13亿中国人的可耻做法。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  相似文献   

18.
我生于中国大陆,长于台湾,居于美国,业于美国和台海两岸,对于台海两岸情势,美国与台湾海两岸的三角关系,虽不敢自以为洞若观火,但至少也有相当深察。李登辉虽然下台,但是李登辉“台独“路线依然在兴风作浪。吕秀莲公然叫嚣“台独“,就是李登辉路线的阴魂重现。陈水扁犹抱琵琶半遮面,又何尝不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驻点采访的1个 月里,工作之余最多 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了。刚到台北,一位相熟的台湾朋友领我出去逛,因为了解我喜欢看书,便自作主张地把我带到了位于敦化路的诚品书店总店。 “诚品”,台湾最出名的连锁书店,24小时营业,是  相似文献   

20.
李登辉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又一次推出其"新台湾人观"。他说:我们目前要提倡"新台湾人观"——只要是认同台湾、疼惜台湾,愿为台湾努力,就是台湾人。而只要怀抱民族情感,崇尚中华文化,不忘记中国统一理想,就是中国人。这使笔者联想起去年9月17日台湾《中国时报》也曾作过类似报道。该报说:"李登辉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