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是现代精神分析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其创立与发展依赖于两次大的转变,一是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的转变,二是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分析的转变.其基本思想内涵主要表现为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以及社会文化学派等各自对儿童内在心理世界的理解、对心理结构的理解、对心理发展动力的理解以及对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以来,精神分析运动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循着内部和外部两条路径.内部发展路径指的是,精神分析内部的不断分裂与重组、演变与发展.其逻辑线索是,弗洛伊德所倡导的驱力模式,经过荣格、阿德勒等人的过渡之后,进一步演化为自我模式、关系模式和自体模式,分别对应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等,它们从学科内部推动着精神分析运动向前继续发展.外部发展路径指的是,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从外部学科,如医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积极汲取养分,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把传统精神分析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分别出现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存在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精神分析以及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等,它们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继续向外发展.  相似文献   

3.
神经精神分析学是一种整合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实现精神分析科学化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代表着当代精神分析发展的新取向。1999年《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创刊,2000年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在伦敦创建,标志着神经精神分析学的正式诞生。目前,神经精神分析学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意识和潜意识、情绪和情感、睡眠和梦以及临床实践等领域。神经精神分析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解决心理学发展中一直存在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路线的分离与对立提供新的视角和平台,为心理学中不断涌现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一种不断分裂与整合的过程.其整合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片面性、极端性从而逐渐地走向互相吸收、融合的历程,表现在它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其内部的各种模式之间以及它与外部诸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与其发展逻辑相一致,也循着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两条路径.内部整合路径是指精神分析内部的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即对驱力或本能、自我、客体关系与自体模式之间的不断整合,包括雅可布森的自我理论整合、克恩伯格的客体关系理论整合、科赫特的自体理论整合和米契尔的关系理论整合等.外部整合路径是指精神分析与外部邻近学科,如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医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整合,包括社会文化学派的文化理论整合、存在精神分析的人本主义理论整合、拉康的语言学理论整合和神经科学的科学化整合等.回眸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历程,无论是内部整合还是外部整合都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在修正与发展弗洛伊德和克莱因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从客体关系角度出发,阐述了一种纯粹心理的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指出,人格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母婴关系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费尔贝恩还综合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与克莱因的心态概念,构想了一个全新的人格发展图式.费尔贝恩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其革命性和独创性在精神分析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领域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学评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温尼科特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领军人物,以其独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著称于世.其主要的理论架构包括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以及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分析性治疗强调了环境的作用、退行至依赖的治疗过程以及游戏治疗.然而,应当看到温尼科特研究中也有明显的缺陷,他的理论不成体系且有诸多自相矛盾之处.很多研究者质疑他在个体发展中对环境作用的过分强调,却看不到个体的责任表现于何处;父亲的地位在其理论中是无足轻重的;儿童性欲的问题也没有得到确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的出现,因应了美国人精神状况的深刻变化.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这导致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导致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享乐主义疏离了人际关系;性解放思潮一方面破除了性禁忌,另一方面导致离婚率上升;女权主义运动一方面使妇女走出家庭,获得独立,另一方面淡化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关系.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导致结构性神经症越来越少,自身障碍越来越多.精神分析从研究心理冲突,特别是从研究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心理冲突,逐渐转向研究自身的发展,从而导致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纵观西方心理学百年发展史,解释学对现代西方心理学尤其对理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西方心理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对象,以理解和解释为方法,重视整体性和历史制约性原则等四个方面。解释学方法论作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第三势力”,支持了人文科学倾向的心理学的发展,但同时它自身又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自身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新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科赫特的自身心理学同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指出自身心理学对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及其动力的解释 ,所采用的精神分析研究和治疗的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它不但能够解释传统精神分析所不能解释的自身障碍 ,而且能够涵盖、解释传统精神分析理论能够解释的现象 ,是一个精神分析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论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剖析了科赫特对精神分析实质的论述,具体阐述了科赫特对神入这一概念的澄清,分析了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对其所发展的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和整个精神分析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科赫特对精神分析实质的界定,为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证明了自身心理学仍然属于精神分析传统,确保了精神分析是一门纯粹的心理学,为反对精神分析的生物学化倾向和社会学化倾向提供了依据。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也导致科赫特的自身心理学只描述个体早期心理发展的般状况,而不关注其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克莱因的儿童心理结构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 ,从对象和对象关系入手 ,系统地阐述了生命第一年内儿童心理的发展及其结构特征。她提出的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性心态 ,是生命早期的自我状态、对象关系、焦虑及其防御的综合 ,它们既是一种正常的发展序列 ,又是某些病理现象的早期根源。两种心态观是克莱因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观的修正 ,是对儿童分析和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析无意识领域因为它的无意识性,是不可能在任何直观的意义上得到有效的论证的,弗洛伊德因此没有完成、事实上也不可能完成对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论证";在弗洛伊德的体系中,作为理论主题的无意识观念和作为分析的实践主题的无意识观念是相互分离的,对后者的讨论不能作为对前者的"论证"被接受.  相似文献   

13.
Competency of a child witness is a changing area of case law and forensic psychiatry practi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asic leg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determination of competency of the child witness to testify. Guidelines for such forensic examinations are detailed. Case examples are described that highlight major clinical issues in these examinations.  相似文献   

14.
Should a child custody evaluation be a clinical tool informed by forensic methods and procedures or a forensic tool informed by clinical experience?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an evaluation requires a delicate blend of scientific thinking, clinic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observations, appropriate use of psychological tests, and self‐report measures and information from sufficient collateral sources. Evaluato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internal biases and integrate them wit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inally, evaluators must remember that their evaluation and reports will be used by both the courts and the family in reaching a decision on behalf of the 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Mental health and legal professionals have struggled, too often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s disciplines, to establish methods to assess and demonstrate whether a particular child has been abused and whether a particular adult is, in fact, the perpetrator. Complete, accurate, and neutral assessment must be the first step in the healing process; however, barriers imposed by professionals often interfere with the assessment process. This article critiques these barriers and suggests improvements for both good clinical practice and effective use in increasingly adversarial legal proceedings.  相似文献   

16.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services designed to remediate the many deleterious effects of child sexual abuse.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has been disseminated and reviewed in the professional literature to facilitat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pecific procedures with child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critique of treatment programs and modalities, highlighting their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The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and empirical outcomes of specific program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future dir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is a study of three texts written by the psychoanalyst Wulf Sachs. These texts hold an important lesson about the psychoanalytic turn in jurisprudence. Their attempt to extend psychoanalysis’s frontiers to fight the legalization of racism in pre-apartheid South Africa recoils upon itself, stripping self-evidence from the singular constellation of law, life, language, and sovereignty psychoanalysis derives from ancient and modern tragedy and formalizes into a discipline. Even as Sachs’s trilogy turns to psychoanalysis to critique the legalization of racism, it also points to the limits of psychoanalysis itself as a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law.
Adam SitzeEmail:
  相似文献   

18.
吴慧敏 《河北法学》2020,38(4):186-200
在性侵儿童案中,由于被害儿童身心特点,导致其作证能力和证言可信度常存在争议。但实际上年幼不是否认儿童作证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性侵儿童案件中,要摒弃过度纠缠于对儿童作证能力的争议,将作证能力与证言可信度分开,肯定其作证能力,而着重判断证言可信度。通过对371份性侵儿童案件的裁判文书的分析可知,判断儿童被害人陈述可信度的因素与判断成年被害人陈述可信度的因素大致相同,同时实践中也结合儿童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考量因素。因此,对"童言"过于忌惮实无必要。在判断儿童被害人陈述可信度时,可以主要依靠判断被害人(证人)可信度的通常方法,同时更多地引入专家证人/辅助人帮助理解儿童行为和心理特点。这样将有助于解决儿童作证涉及的证明问题,更好地保护儿童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