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内)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有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加入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  相似文献   

2.
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但是诸葛亮隐居的茅庐、躬耕的陇亩究竟在什么地方,恐怕知道得很确切的人就不是很多。学生时代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其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句子,便一直以为诸葛亮的隐居地在南阳。最近出差河南,顺路到南阳等地看了看,方知其中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争论。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南阳市西部城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这里有一段冈峦,势如卧龙,被称为卧龙冈。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其间。该祠现存廊庑150多间,祠园总面积200余亩。武侯祠的入口前屹立着一座石坊,上面镌刻着"千古人龙"四个大字,意指诸葛亮为人中之龙。第二道门坊为"三顾坊",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穿三顾坊,过仙人桥,甬道直通武侯祠山门。进入山门后的第一进院落是大拜殿,这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主要场所。大殿北侧碑廊内陈列着岳飞手书的《出师二表》碑刻。据称,宋绍  相似文献   

3.
豫西南重镇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文化资源尤其丰厚,南阳“四圣”中,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均为汉代人物。但在对待诸葛亮文化问题上存有异议。东晋时期的襄阳人习凿齿为了给襄阳争名人,在他写的《汉晋春秋》中附会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而使南、襄这个“官司”一直打了10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襄樊人很早就把诸葛亮文化纳入市场运作,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的南阳,对诸葛亮文化则是考据多开发少、研究多应用少、学术争论多市场运作少,加之在城市建设中忽略对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的保护,致使诸葛亮…  相似文献   

4.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5.
汪金友 《前进》2009,(6):56-56
最近去了一趟襄樊古隆中,相传这里是当年诸葛亮躬耕苦读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古隆中在襄阳城西15公里的一个山坳中,用现在的话说,连郊区都够不上边。因为这里只住着诸葛亮一户人家,几间草庐,几亩薄田。诸葛亮17岁时随叔父来到这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直到27岁。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刘备来了以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片时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谈自古无”。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10,(8):48-49,52
古人争夺战 2010年5月29日,河南南阳30名小学生在卧龙岗前齐诵《出师表》,“示威”抗议新版电视剧《三国》将“诸葛亮躬耕地”设计为襄阳,现场还有人砸毁电视机并征集游客签名,以示拒看新《三国》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今日南阳奇人录大原,野鹤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大别山和伏牛山环抱而成盆地之势。汉光武帝刘秀便是在此地“发迹”,成就东汉大业,南阳因此史称“帝乡”、“帝都”;张仲景、张衡、岑参等著名医生、科学家、诗人,均出于此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曾躬耕于南阳城西...  相似文献   

8.
倪盛伟 《现代领导》2008,(12):40-40
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曾这样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相似文献   

9.
个体老板注册“诸葛亮”。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让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打了上千年的“口水战”。从去年开始,两地又一次对阵于媒体,论战烽烟经久不散。有专家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论战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诸葛亮”这块金宇招牌彰显出来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这场大战爆发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10.
王猛 《求索》2007,(10):183-185
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11.
刘备与诸葛亮相差20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60后”,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招聘”到80后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能为今天的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12.
正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扣马谏王"地,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地,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三国故事"三顾茅庐"发生地,孕育出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等无数名人的魅力之城,这就是南阳。当历史的时针指向今天,站在南阳城市规划图前,星罗棋布。其中,位于市区东北首善之区城市发展核心高地的龙达FBC·新天地项目熠熠生辉,格外耀眼。龙达FBC·新天地是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区域城  相似文献   

13.
博望坡     
博望坡马德生,冯金声博望坡,即今方城县博望镇所在地。据县志记载:博望在我国三国时左山右林,沼泽遍地,山川相逼,是入许昌要隘,故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就为南下湖北消灭东吴,统一全国作准备。他选中了地处南阳(诸葛亮的躬耕地)东北30公...  相似文献   

14.
南阳古称宛,为汉时“南都”、“帝乡”,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现辖10县1市2区,人口1040万,境内有36个少数民族,共24万多人,占河南省少数民族总人口五分之一强。13个县市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10个,有2个回族乡和10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阳各族人民和睦团结,民族关系日益融洽,50多年未发生过大的民族纠纷事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勤排查 快反应 恰当处理 多民族杂居在一起,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影响,民族之间出现一…  相似文献   

15.
南阳,古称宛,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代诸葛亮就曾躬耕于南阳城西的卧龙岗。改革开放以来,南阳1000万人民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终于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卧龙腾飞已为时不远。在南阳地改市之际,我们采访了原南阳地区行署专员现南阳市委书记李清彪。 记者:李书记,改革开放以来,南阳古城换新颜,变化不小。请您谈谈对外开放在南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李清彪:好的。总结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南阳之所以未能摆脱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素质偏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区状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诸葛亮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是一位集人类智慧与才能于一身的理想化人物。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出庐之前,曾有一段躬耕的历史。躬耕地在哪里?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臣本布  相似文献   

17.
眼光与见识     
艾斐 《今日浙江》2014,(9):62-62
正三顾茅庐,作为一个渴求人才的故事早已尽人皆知,它所潜藏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理也值得深味。比如,刘备为什么要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而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又何以能对"当今天下形势"作出那样环环相扣的精当分析,并提出极富远见的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18.
山水名城,智慧襄阳。山在过去2800多年的历史里,“智圣诸葛躬耕地、光武刘秀书大汉、孟米诗书传古今”的故事,让智慧成为襄阳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名片。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公安机关坚持科技创新,使智慧警务初见成效。如江水般奔腾澎湃的网络数据,正成为孕育襄阳公安智慧警务的生命源泉。随之而来的,是治安形势持续向好,便民举措不断更新,警队建设坚强有力,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相似文献   

19.
泰国庄氏族亲访问团来南阳参观访问泰国庄氏族亲访问团一行32人不久前来南阳市进行了为期4天的友好参观访问,此次访问,以宗亲谒祖,寻源追本,走亲访宗,姓氏联谊,寻求合作,促进友谊为目的。该团在南阳期间,参观了南阳名胜卧龙岗诸葛亮武侯词、医圣词、烙画厂、玉...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旅游线新野景观多郑合才二国古城新野,因诸葛亮“火烧新野”而驰名中外。公元二0一至二O八年,刘备屯兵新野,经“徐庶荐贤’而“三顾茅庐*请来了“隐居求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在此招兵买马,安民奖耕,以图恢复汉室大业。刘备宽厚仁慈,诸葛亮爱民如子,关羽义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