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陆世宏 《传承》2005,(1):28-29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最早出现在农业合作化后期,随后在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又多次出现。但由于受认识的偏差和固有的偏见的影响,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遭受批判。70年代末期,包产到户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农村再次出现。然而,围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资”、“社”性质仍然争论不休。显然,包产到户的“资”、“社”性质必须在理论上作出科学回答,否则,势必影响农村经济改革的向前推进。在邓小平的指导下,中央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回答,从而有力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向前发…  相似文献   

2.
董宝瑞 《乡音》2013,(3):42-43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公布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在全国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联产到劳"这种生产责任制形式,主要源起于昌黎县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巢庄。巢庄,位于昌黎县西南部的滦河故道地带,是滦河沿岸地区的一个不  相似文献   

3.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针对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统一和严重平均主义的弊端,强调建立生产责任制。先是包产到组、联产计酬,后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家庭经营引入合作经济内部,成为合作经济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和集体统一经营结合在一起,构成双层经营体制。双层经营是合作经济内部的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  相似文献   

4.
《政策》2006,(4):53-53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本文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性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60年代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实践遭受挫折 ,一方面是因为有毛泽东的反对 ,另一方面也因为当时包产到户理论的不成熟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中国掀起了全面改革的浪潮。农村的改革又分两步,从1978年11月到1984年底为第一步,1985年以后为第二步。所谓农村第一步改革,主要内容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相似文献   

7.
《创造》2009,(2):65-65
★1982年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的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当年曾因率先实施“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30年后,这里又成为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试验田之一。在安徽农村的采访,让我们切实看到农村医疗改革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的真实变化。  相似文献   

9.
韦显知 《传承》2014,(8):32-34
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尽管社会上对包产到户持批判态度,但包产到户在广西环江县从未间断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从实际出发,特别强调要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深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原来暗中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才得以公开并合法推行。  相似文献   

10.
亮棹 《创造》2008,(12):48-48
党内资深农村政策专家,他主导起草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结束了长达30年的“包产到户”争论,从而掀起了30年改革史中最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农村改革。此后他连续五年领衔制定中央一号文件,最终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相似文献   

11.
薛驹 《今日浙江》2008,(19):18-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省委就开始抓农村改革。那时安微省小岗村“承包到户”的经验,已经开始介绍推广,但是干部中认识很不一致。到1979年9月,中央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普遍推广安徽经验,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农村改革。当时还有不少人不同意承包到户,省委内部也有争论。对此,我也到过绍兴、慈溪等地农村进行了调查,找了一些农村劳动模范、农村基层干部,与他们探讨,谈起包产到户,他们都表示摇头和怀疑,有的干部发牢骚,“辛辛苦苦三十年,一退退到解放前”。但在温州、台州等地,不少地方干部和农民是赞成的。在新昌、仙居、  相似文献   

12.
邓子恢与六十年代初中期广西农村生产责任制何成学邓子恢同志在五六十年代里,长期作农村领导工作,对搞好农业生产十分重视。这使他与六十年代初中期广西农村生产责任制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广西在当时所实行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不论是就其规模,还是就其时间来说,都是全国...  相似文献   

13.
解放后,我国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厂大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为了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中共中央领导农民先后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但在实践过程中,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过急过快,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的平均主义,在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此,自5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地不断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一、设置村级政工员的由来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成昆铁路线上的广通镇是滇西门户,以其特有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滇西物资交流、集散、转运中心,全国各地客商云集。尤其是1992年11月成立经贸开发区以后,广通逐步形成集农业、工业、商贸为一体的较发达乡镇。全镇共有9个办事处,118个行政村,30159人。有794名党员,33个支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大集体变为以家庭生产经营占主体的形式,使农民在农村基层的宣传、组织等问题上,产生了诸如“包产到户,不要干部”、“各家经营,不要党员”…  相似文献   

15.
高峰岗 《春秋》2010,(4):27-29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遗憾,我当时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没能直接投身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但是,也十分有幸.1981~1982年两年内.我以北京大学在校学生的身份.接受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单独或集体参加过三次农业责任制情况调查。起因很简单.过程也不复杂。但这个经历对我教益很大;影响不浅。  相似文献   

16.
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指导农村改革,依次是: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相似文献   

17.
居德里  邹文良 《群众》2008,(7):66-6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州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责权利更加明确,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苏州率先实现高水平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三十年来,苏州在实践中推出不少体制机制性的改革创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张书庭 《中国减灾》1997,7(2):16-17,29
邓小平管理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度重视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他在新时期纲领性文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现在,各地的企事业单位中,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在管理制度上,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这个思想在我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减灾工作中也是如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贯彻这个指导思想,李鹏总理在199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防汛抗旱实行省长负责制,城市防洪实行市长负责制。”建立和健全减灾责任制是带动减灾全局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建设,对于…  相似文献   

19.
张彬 《长白学刊》2000,(4):85-88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中国农业在嬗变中的两次飞跃。本通过对这两次飞跃的区别、特点和共同点以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并进行具体分析,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都是我国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是农民,是扎根家乡510余年的农民,50余年的沧桑巨变,始终未动摇我振兴三农之心。改革开放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出工不出力的“大锅饭”时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如何运用农业科技向产量要效益,达到高产高效,在广大农民心目中还是一个未知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