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通过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实现警察公共关系与警民关系的和谐统一;进一步优化警察公共关系的传媒环境,促进警察与媒体良性互动;树立以人为本、公正执法的理念,实现警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和谐互信为内容的社会资本成为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选择要素,网络警察公共关系成为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发展方向,警察形象成为左右公众对警察公共关系态度和行为的重要价值坐标。公安机关要审慎考量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不足,发挥警察公共关系的综合之力,改善警察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加强警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营造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环境,实现警察公共关系目的。  相似文献   

3.
李强 《公安学刊》2008,(5):56-58
2003年。在全国公安宣传处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都在积极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但作为指导公安工作的新理念,目前。不少公安机关在实践中还存有误区。为此,公安机关应借鉴他山之石,树立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和全员公关意识;创新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爱民实践活动,展现亲民形象;提升警察执法素质。确保执法规范化、民主化,着力构建和谐的警察公共关系;改善执法环境,加强公安内部文化建设;组建专职机构,健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李科、于溟大连报道】2013中国警察公共关系论坛日前在素有‘‘北方明珠’’之称的美丽城市大连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警察形象危机管理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名代表,围绕警察形象危机管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公安群众路线等主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5.
“警察公共关系”与“警察宣传”、“警民关系”、“警察人际关系”内涵并不相同。“警察公共关系”的深层次目标应是提高警察的工作效益 ,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而不仅仅是塑造警察的形象。警察公共关系遵循非物质利益原则和诚信服务原则 ,与一般公共关系原理在特征上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
谈议题管理理论在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频频发生,警民关系及警察形象严重受损。如何正确应对危机、重塑警察形象意义重大。议题管理理论的应用是预警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和应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快速恢复社会治安秩序以及维护警务部门形象、声誉的必要手段。应用议题管理理论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确认危机议题、确认议题关系人、开展危机公关、提出政策建议、重塑警察形象。  相似文献   

7.
警察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兵 《公安教育》2007,(12):15-18
<正>警察形象是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工作是塑造警察形象,通过形象的塑造,打造一支内部团结奋进,外部和谐共生的警察队伍。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声望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更加密切,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部门,警察组织的形象从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塑造警察形象是我国政府特别是警察机关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预警,就是防患于未然。在风险社会视野下,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报警器和安全阀,其对维护公安机关形象、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深刻分析当前风险社会新变化、新特征,以公共关系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制定预案、监测研判、信息披露、应急联动、系统评估、实施保障等环节探讨科学构建中国特色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机制,为降低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风险系数、促进警察公共关系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风险社会视野下,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报警器和安全阀,对维护警察组织形象,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共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当前风险社会的新变化新特征,以公共关系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制定预案、监测研判、信息披露、应急联动、系统评估、实施保障等环节,探讨科学构建中国特色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机制,为降低警察公关危机风险系数、促进警察公共关系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媒体与警察形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公”提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双向信息传播,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和合作,最大限度获得公安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工作艺术。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何谓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  相似文献   

11.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社会形势发展和任务的迫切要求,是公安机关转变职能的重要表 现。正确把握警察公共关系的科学内涵,必须紧密围绕人民大众的需要和要求,拓展交流与传播的渠 道,突出公安机关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创造性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目前警察公共关系建 设面临公关意识淡薄、业务技巧贫乏、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我们必须大力宣传警察公共关系理念, 培养意识营造氛围;加强人才培养;抓好警察公共关系主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12.
对警察公安关系危机管理的研究,有助于警察组织预知危机到来,规避危机风险,重塑警察形象。公安机关应根据公共关系危机的特点,建立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机制、预控机制、沟通机制、处置机制、保障机制,一旦发生公共关系危机,能够临危不乱,按照预案处置公共关系危机。  相似文献   

13.
《公安教育》2010,(9):78-79
<正>2010年8月6日下午,北京警方首个公共关系建设培训基地在北京西城公安分局揭牌成立,今后基地将围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形象危机处理等重点公共关系问题,分层次、分批次开展上至公安分局党委下至普通民警的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公正、公平、公开、公信、公益"的警察公共关系。成立公共关系建设培训基地意在培养全警良好的公关意识和形象意识,建立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警察专业公关队伍。  相似文献   

14.
论执法理念变迁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警察执法理念变迁的过程中,警察公共关系面临机遇与挑战、负面影响与正面影响并存的局面。从广州市公安局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执法理念变迁中警察在公共关系领域的对策主要可以包括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是警察所特有的对于警察公共关系客观现实的反映。随着和谐作为社会本质属性的重新认识,警察公共关系意识的构成要素应当确立新的逻辑基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完整体系。警察公共关系意识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和谐构建意识,形象塑造意识,公众满意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权力监督意识,危机管控意识。  相似文献   

16.
警察形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保持政治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警察形象的负面影响原因有多方面的,公安机关应改革机制、转变作风、提高素质。要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7.
杨骏 《公安研究》2014,(1):60-65
公安微博已经成为公安机关与民互动、传播信息、塑造形象、应对舆情及突发事件的重要网络平台。从警察公共关系长远建设、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现阶段警察公共关系实践情况来看,警务"微公关"或将成为警察公共关系发展新方向。警务"微公关"远景发展策略,应以形象塑造为重,加强品牌建设;以素质提升为重,加强人才建设;常规与特色并重,加强服务建设;以多向互动为重,加强合作建设;以把控节点为重,加强危机公关建设。  相似文献   

18.
警察形象负面影响原因探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绍秋 《湖湘论坛》2007,20(2):105-107
警察形象代表着党和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保持政治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警察形象的负面影响原因有多方面,公安机关内部应改革机制、改善作风、内强素质;树立良好的外界形象,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谐构建警察形象.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陈沙龙同志来稿指出,当前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存在三大误区,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消极影响。一是将警察公共关系简单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队伍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认为管好队伍就是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完全忽略了警察公共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警察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0年以后随着警方高层和学界对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视,警察形象逐渐成为队伍建设的研究焦点。2007年是警察形象研究的一个关键性年份,之前的研究文献主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队伍建设的单一视角展开讨论;2007年至今,通过公安机关、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关联展开研究。在警察形象研究中,要注意厘清警察形象和警察形象构建两个概念,要注意探讨当下警察形象如何传播的问题,要注意拓展研究视角和领域,积极推广并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