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中国模式"是国际上关于"中国奇迹"成因的概念描述,"中国道路"是回应"中国模式"讨论的意识形态化表达。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世界历史视野中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在解释"中国道路"上具有学科比较优势。唯物史观从一开始就存在革命与发展两大视域,革命视域的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但在"文革"中它离开了现实国情并绝对化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实现了由教条化的革命视域的唯物史观向发展视域的唯物史观的转向。中国道路是发展视域的唯物史观的中国化现实,唯物史观的视域转换则规定了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边界。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近代化的浪潮中,中国和法国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和西端,但两个国家历史上都爆发了举世震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本国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深刻影响了人类走向民主与文明的历史进程。作为欧洲和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代表,这两场革命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去甚远,但过程上却存在一些惊人的相似。法国大革命和辛亥革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以军事独裁终结。两场革命分属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帝国主义时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对而言更加弱小。辛亥革命指导思想局限于推翻清政府,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与到革命中来。两场革命在彻底性上走向了两个极端,法国大革命取得成功,开启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而辛亥革命没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革命和建设两个大的时期,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主题.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4.
张竹泉 《传承》2008,(8):42-4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革命和建设两个大的时期,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主题。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5.
从技术的角度,中国从未曾像今天一样离科技革命的前沿如此近过。然而,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从体制机制到社会文化再到人的思想观念,却离大数据时代所要求的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80年,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断结合的80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次历史性的飞跃有一个贯彻始终的鲜明主题——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对于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从内在关系看,党的自我革命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从战略地位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从实践视角看,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从未来发展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还是幼稚的,不善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处于开始产生(萌芽)阶段,还没有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革命思想中抽象出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看作是这一阶段理论标志.毛泽东同志当时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的特点和实质内容,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运用于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体现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做出过一定贡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共产国际以斯大林的"三阶段"革命论为理论依据,在"左"倾教条主义指导下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加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致使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大失误。从而给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带来严重危害,也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苏维埃革命理论,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促进了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百年前的辛亥年,一场起初略显慌张的起义正式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中国历史的沉重齿轮终于再度向前拨动了,皇权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切建制、理论和信仰即将灰飞烟灭,代之而崛起的是两个令中国人感到陌生的词汇——民主、共和。革命深深刺痛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帝制观念和利益,也因此遭遇反  相似文献   

11.
杨勇  章征科 《桂海论丛》2011,27(5):35-39
孙中山从辛亥革命和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以及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中逐渐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革命的真正敌人,工农革命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因此,孙中山实现了工农观的转变:从轻视脱离工农到重视依靠工农。这一转变进而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孙中山工农观的转变是不彻底的,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创新成果,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经典革命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与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彰显了革命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意蕴,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以党的领导作为本质要求与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与整体性跃迁。从这个意义上看,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与领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党要以自身作为逻辑起点,增强历史自觉与实践自觉,从政治引领、价值引领、思想引领、生态引领、方法引领五个维度建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路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但毫无疑问,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从世界格局变化、科学技术革命、人类发展出路等不同角度深入领会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从世界格局变化角度探究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从科学技术革命角度把握中国发展的新机遇,从人类发展出路的角度评估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去向。  相似文献   

14.
苏俄革命的成功引发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学人对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向往,并由此成为其观察与探索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重要蓝本。自由主义学人以苏俄革命为参照,从其渐进改造的根本立场出发,对中苏国情进行了比较,对苏俄援助、第三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多数自由主义学人认为近代中国或不需要革命、或不具备革命的条件、或革命难以成功。尽管自由主义学人理性、严谨、审慎的立场值得称道,其对苏俄及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分析也不乏闪光点,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其渐进改造的呼声与方案终被革命的声浪淹没。  相似文献   

15.
引子 这是一块光荣的土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在这里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数十万革命先烈的鲜血将这里浸染。 大冶、阳新——“革命红旗不倒”的老苏区,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贫困  相似文献   

16.
陈其胜 《传承》2007,(5):42-43,45
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理论内容、理论形态、理论应用、理论推广等方面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框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具体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哲学——毛泽东哲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3月18日到22日,“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来自法国、美国、英国、苏联、日本以及中国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法国革命与中国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时代潮》2001,(2)
时值世纪之交,人们进入了信息革命与网络数字化时代,中国画何去何从?每个中国画家都在慎思,在选择,在介入,在探索。有人断言中国画早已到了今不如昔的"穷途末路";有人讴歌中国画与时尚潮流接轨又攀上了新世界的顶峰。二者各执一词,在中国画界论争了十余载  相似文献   

19.
李珂 《今日海南》2006,(11):26-27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我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思想,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成为指导现代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民族共同进步、平等互助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