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珏华 《前沿》2010,(20):32-33,74
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可以做多种划分,逻辑学上按照概念外延的分子数目来分,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两类,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是两个具有外延矛盾关系的概念,用这个分类标准可以把任何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两种,这本是无可异议的,但是,当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对"单独概念"本身进行归类时,发现,"单独概念"本身是一个"普遍概念",于是出现一个悖论,即"单独概念既是普遍概念又不是普遍概念"。  相似文献   

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全面而科学地认识这项工作,论者结合国际上提出这个概念的背景,以及我国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强调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来理解这个概念,并给出了这个概念的综合性的解释。同时,还建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下来,以克服学术界使用这个概念时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以他人作为媒介实施犯罪行为的现象,而有时由于被利用人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不能将二者作为共犯处理,针对这种情况,产生了间接正犯的概念。随着犯罪参与基础理论的发展,对其概念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如今以限制正犯概念及共犯从属性为通说的理论背景下,需要我们认真审视间接正犯概念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确定法律概念是成文立法中不得已的选择,其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而仅对法官提供了思考的方向,由此导致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概括性和灵活性。这一方面是其发挥固有价值的基础,同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缺陷和问题,这些缺陷的存在成为谨慎对待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强力理由。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与概念图式融合的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新民 《前沿》2010,(9):189-192
意向性与概念图式的融合能使概念认知发生人本主义的变化,从而使人对事物或现象知识的认知与表达,得以达到社会运动本身的那种显现。文章在介绍和分析意向性、概念图式等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意向性和概念图式,以及意向性与概念图式融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凯 《思想战线》2012,38(1):95-99
从“符合伊斯兰教法(Halal)”的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后认为,应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对伊斯兰旅游概念加以分析和认识,伊斯兰旅游的主客互动关系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遵守伊斯兰教法的饭店虽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教法对饭店业并没有正式和统一的标准,国家政策对伊斯兰旅游的发展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此,伊斯兰旅游的主客互动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伊斯兰教法是伊斯兰旅游的文化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7.
追问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文 《前沿》2003,(8):23-25
人类生活离不开对真理的首肯 ,二十世纪的思想离不开黑格尔哲学。黑格尔从批判直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出发 ,提出只有概念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才能通达真理。黑格尔把认识世界的原则概括为实体即主体这样一个命题 ,绝对既是实体又是主体 ,内在地包含否定性的辩证运动 ,这是我们认识真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以法的实践为目的导向,应将法概念的问题限缩为实证法概念的问题,由“法是什么”转向“实证法是什么”的问题。因采用概念定义分析方式难以对实证法概念作出有效的回答,故应采用法理构成的分析路径。实证法具有规范性、时空性与实效性的特征。实证法概念本身的法理构成要素应当包括权利、权力、义务和法治,这四个维度之间具有关联性,且法治要素具有双重性的特征,其既作为一种精神理性可以确保实证法体系的良善性,又作为一种制度体系与规范环境可以确保实证法体系的有效运转与解释判断,从而确保实证法在整体规范层面的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政党概念与政党性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政党概念与政党性质的理解以及对我国现阶段民主党派政党概念与政党性质的认识,不宜照搬某些书本上的定义,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地研究当代中外政党现实情况的发展,以求得符合实际的科学判断.  相似文献   

10.
科学伴生物是伴随科学本身或科学概念而生的、与科学本身或科学概念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生成物。只有对科学伴生物有所了解,我们才能比较方便地把科学与之区别开来——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基础科学(纯粹科学或学术科学)、应用科学、工业化科学、技术化科学、大科学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概念是从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角度去分析 ,实际上只是从最终认定犯罪的静态结果去认识犯罪的。而犯罪的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特征隐含了对证据以及程序的要求。我国应建立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相结合的犯罪概念。  相似文献   

12.
郭忠 《前沿》2009,(3):138-142
在近年来的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学争议日益多见。本文主要时“权利是否存在冲突”、“法律是否能够信仰”以及“法治是什么”三个比较突出的法学争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争议都是因概念分歧而产生,基本上属于语言运用上的分歧。因此,在学术争议中,应对概念运用上可能存在的分歧有清晰的认识,并促进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在概念运用上尽管我们需要遵循语言的游戏规则,但概念的生命在于使用,我们无法凝固法学概念的准确意义,因此,法学研究才具备了生命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发展演变受到语言规律与社会历史的双重作用。在中国语境中,民生概念的历史发展,既遵循概念发展的规律,也反映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从历史角度来看,民生概念的发展史大致分为发生、发展、高潮与结束四个阶段,亦即词汇化阶段、概念化阶段、概念群化阶段和完结阶段。其中,民生的词汇化与概念化两个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当前,"民生"正处于概念群化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民生概念的黄金生长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攻坚期。在概念群化未来完成后,民生概念将开始走向终结,而这也就预示着中国社会开始迈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解读在繁荣的背后,也显现出了论争的混乱。我们应该在论争之前反思一个更为前提性的问题,即我们的观点是否被我们无歧义地向对方说出,这就是语言哲学中的"语义上行"思维方式。我们能够看到,诸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核心概念的演绎,而不同的核心概念及其演绎恰恰是造成各个解读之间无法通融的症结所在。这里面隐含了一种黑格尔式的全景式运演思维方式,而它是未经过反思和批判的。这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进行"语义上行"式反思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克服批判与重建过程中的"单线程思维"和"全景式演绎"。我们的任务只是弱化原解读范式的一元权威,因此,必须克服批判与重建过程中以某一逻辑演绎去取代另一种逻辑演绎的极端化方式,而有意识地在不同概念框架、话语系统中呈现多样态的马克思哲学,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对于犯罪这一社会现象认识的不断加深,犯罪概念经历了由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等一元的犯罪概念向二元的犯罪概念的历史演进。通过对这四类犯罪概念展开学术史和综述式的考察,发现犯罪概念经历了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进化过程,这也充分体现出犯罪概念的内容丰富庞杂与体系逻辑缜密。步入21世纪,刑法导向观发生较大转向,犯罪概念建构的基本思路趋于多元化,需要由刑法之内走向刑法之外。  相似文献   

16.
对民族问题的概念、结构以及产生的根源问题进行分析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并把握世界范围内各种民族矛盾现象 ,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民族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上帝概念是康德哲学中尤其是在其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更是一个道德概念。这个概念对康德伦理学中具有双重作用即调节性和构成性作用,这显示了康德伦理学的神学向度。但上帝概念对康德伦理学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即神学服从道德的需要,上帝服从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离不开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和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即历史是历史本身,历史是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123"明确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任务"、"两大发现"和"三个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的"345"则明确了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性质"、"四个离不开"和最终形成"资本论第五卷"。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法律概念里“,私产保护”属于民商法范畴。然而,在人权视野里,将私有财产权保护上升到宪法高度并固定为一项“基本权利”,首先体现的是该规定本身的公法价值。尽管2004年3月“私产保护”即纳入宪法权利范畴,然而一年多来的现实表明:人们对“私产保护”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私产保护”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当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认识“私产保护”,同时要从公法、私法领域完善“私产保护”的部门立法,实践中还要健全司法救济制度,以使“私产保护”制度真正发挥法律实效。一、私有财产权:人权的重要内容在人权视…  相似文献   

20.
杜海燕  宫敬才 《前沿》2010,(7):185-188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概念界定是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但有时由于文化和语言等原因,使用者未必对其所使用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与理解,这往往导致相关概念的混淆使用,使研究无法深入或文不达意。本文将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中所出现的常见基本概念进行辨析,以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