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肖中云  朱锋华 《湖湘论坛》2011,24(2):38-41,50
我们党自执政以来,对党的执政观进行了积极探索,经历了从"为人民服务"、"人民本位"、"执政为民"和"科学发展观"的三次历史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以张思德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牺牲、李鼎铭的精兵简政提案为例,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其理论内涵包括"宗旨观""群众观""批评观""使命观""形势观""生死观""团结观""平等观"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誓言,弘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伦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贯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就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正当诉求的关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干群关系和谐,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要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关系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决定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必须为人民掌好权;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就必须做人民的好公仆;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必须维护人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产生、形成、发展于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进程和丰富多彩的党的建设实践活动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理论,她需要而且应该在革命实践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一经形成就成为推进党的事业、指导党的建设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科学理论。这种实践性极强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需要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也决定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做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决贯彻党的人民观。在此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堪称模范的生动事例,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形成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和深入的探析,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一种属于观念形态的理论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是一种属于实践范畴的根本路线和工作方法,二者发生和存在的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组织。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理论与实践密切关联、良性互动的运行状态,这种状态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就像一条主线内含在党的群众路线之中,并指导着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内容构成、贯彻落实等重要方面,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对于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着决定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质而言之,群众路线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结晶。  相似文献   

6.
史佩宇 《传承》2010,(9):4-5
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事业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中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著名论断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关于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也是其民本观的根本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事业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中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著名论断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关于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也是其民本观的根本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令人感动不已的是渗透在报告全篇中的一个伟大原则———人民本位观。报告强调的人民本位观,在贯穿报告主线和灵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是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坚持和发展。1.坚持邓小平的人民本位观,在执政为民中坚持党的先进性。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是“主民”?还是“为民”?是把人民作为自己利用的工具,还是把人民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在执政原则上的本质区别。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  相似文献   

9.
刘道衔 《前沿》2008,(8):23-26
邓小平的领导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现在领导工作中的体现。邓小平的领导现有丰富的内容,领导的作用——向导、引导、组织和率领;领导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的目的——强国富民;领导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领导的态度——勇于创新;领导要讲艺术等。研究和探讨邓小平的领导观,对于全面深刻地把握邓小平的领导理论,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领导观,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廉政建设,实践党的宗旨,成功地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自由观认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绝对的。这样一种自由观影响极大,流传广远。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是相对的、自由的选择应有积极、正确的目标,自由选择不仅要负道德责任、更要负法律责任、自由的根本价值是为人民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自由观会不断地演变,其变化的轴心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准绳。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首倡为人民服务,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邓小平既讲为人民服务又讲集体主义,提出了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针对党内的腐败现象,严肃指出,党只有坚决清除消极腐败现象,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因此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表明,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当前社…  相似文献   

12.
羊芙葳 《求索》2011,(5):222-224
《马氏文通》里,起词、语词、表词、止词,是一套名称分属句法、语义范畴。其中语义范畴里的起词、语词、表词、止词,反映了《文通》朴素的语词中心观。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的汉语朴素的动词中心观来自于《马氏文通》朴素的"动词中心观",即"语词中心观"。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发表七十周年,这是一篇宣示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宗旨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认真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党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张健 《桂海论丛》2011,27(5):44-48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分析了党29年前进中的失误曲折及发展过程,形成了党的失误观。它主要论述了这些失误形成的国际国内客观原因、党的主体原因、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党的失误曲折中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党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纠正自身发展中的失误并理智地把教训变为财富、开辟新的未来等重大问题,对于人们客观科学地认识这些失误与曲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开法 《前沿》2013,(6):4-7
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是习近平民生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民生观形成和确立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民生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民生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追求。习近平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干  张铁军 《前沿》2012,(16):23-24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人民观不断与时俱进的重要成果.作为新时期人民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民至上,凸显了在新时期人民的“最高位置”.进一步认识人民观的历史演进,树立新时期的人民观对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两为”的功能价值和目标价值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为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价值所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价值所向;坚持“两为”要树立全面、科学的发展观、创新观和人才观。  相似文献   

18.
《之江新语》是一部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科书。在书中,习近平同志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三项实践要求:为人民服务重在想为民做事;为人民服务需要有务实的作风;为人民服务的人应该有清廉的形象。研读《之江新语》,学习习近平同志为人民服务思想,最终目的是要使党员干部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百余次提到了“人民”一词,充分说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学生培养中必须重视大学生人民观的教育,尤其要强化习近平人民观教育,让科学思想入脑入心,形成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20.
在新形势下,党群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执政纲领和执政理念都发生了新变化。确立新型的党群观,是我们党面临的历史性的新课题。新型党群观要强化三方面的认识:一是党为民用,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工具;二是党权民授,党执政没有超乎人民之上的权力;三是党策民选,党的主张应交给人民自主选择。落实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之路上,开拓新型党群关系要实践以下新途径:在执政理念上,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制度设计上,要强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社会治理上,要加强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建设;在公共决策上,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在传播语境上,要形成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新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