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彤 《重庆行政》2022,(1):10-1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规划纲要》的重要部分。《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合红色文化、巴文化资源,打造伟人故里、大巴山旅游环线和嘉陵江、涪江诗画长廊,贯通川东北渝东北生态文化旅游带。广安是邓小平同志的故乡,与重庆文化同源,同属巴文化。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为广安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广安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紧邻重庆的地缘优势,坚定实施"同城融圈、优镇兴乡、品质主导、产业支撑"四大战略,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必然要用好天然联系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与重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廊道和发展轴。  相似文献   

2.
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临沧市可以依托的旅游开发优势资源。围绕"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从临沧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现状和临沧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来看,通过多年以来的努力,临沧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配  相似文献   

3.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伟  王方中 《政策》2010,(7):53-54
近几年来,钟祥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着力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注重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有效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孟凡钊 《传承》2009,(6):84-85
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试论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律  杜龙 《新东方》2014,(6):31-35
海南黎族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保亭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只有在自然环境当中注入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才能走可续持发展的道路。把海南黎苗文化纳入海南旅游开发的框架中,让旅游与黎苗文化深度融合,探索地域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保亭发展旅游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沈薇 《时代主人》2012,(11):8-9
近年来,景德镇市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正是旅游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全市上下牢牢把握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努力在旅游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做文章。景德镇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突出文化观光、休闲度假、陶瓷创意三大特色,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于是,景德镇市旅游产业管理委员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率,就必须有科学的开发思路和文化安排,形成以高、精、特为龙头,以历史遗存为力点,以自然休闲为铺垫,以民俗文化为大观的开发结构,从而弘扬本地主题文化,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增强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吸引力,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开创旅游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旅游才更有生命力。万宁市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元素,但对文化的挖掘不够,宣传也欠缺,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打好文化牌,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彰显鲜明个性是办好旅游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世纪行》2009,(11):6-6
一、十堰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及构想 十堰可开发建成武当、郧阳和房陵三大文化旅游区,各旅游区内可规划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开发前景的若干个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形成以旅游景点、产品为依托,以三大文化旅游区为载体,以武当山为龙头的“丁”字型东、南、北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辽西北落后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月明 《前沿》2010,(20):122-125
辽西北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深入挖掘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辽西北文化旅游产业,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助推"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本文在对辽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该地区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辽西北落后地区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赵家华 《创造》2003,(10):43-45
滇西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旅游、经济资源优势。未来云南的发展,需要着力构建一个"滇西口岸文化旅游经济三角区",以整合滇西丰富的文化、旅游、经济资源,形成一个具有综合实力和独特魅力的大口岸,去应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形成、完善、发展,以及中印两国关系不断正常化以后的新形势。一、"滇西口岸文化旅游经济三角区"的基本构架:(一)以保山、瑞丽、腾冲三个城市为"三个点",以滇缅公路"保--瑞段"、"保腾公路"和"腾瑞公路"为"三条边",构成"滇西口岸文化旅游经济区"的"三角"形态。(二)把"三角"沿线各城市和相关区域放到"滇西…  相似文献   

13.
岳贤锋 《人民论坛》2010,(5):146-147
我国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对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深挖资源的深度特色,加强多元开发,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武术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借助上海世博会的时机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武术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江画廊不仅是典型的流域型旅游地,还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文章研究分析了清江画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赋存及其时空演变分异特点,提出了"突出一个主题文化,打造三大遗产廊道,构建三大文化旅游圈,建设十二大文化旅游骨干项目"的开发思路,以及主题开发、集合开发、引爆开发、活化开发、业态开发等五大开发策略,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民族风情山水画廊和巴土文化旅游体验中心。  相似文献   

15.
《新东方》2017,(5)
三亚市根据市情,提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三亚市在发展"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提升旅游质量,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文化享受程度,实质上就是提升吸引旅客的关键所在。三亚境内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尚属简单性地开发利用,很有必须在进行全面、扎实普查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黎、苗族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并对黎、苗、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在开发利用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同时精心保护。  相似文献   

16.
沈振建 《今日浙江》2008,(19):58-59
南浔区充分保护、挖掘、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构筑“三大平台”,创新发展旅游文化,着力增强旅游文化的传承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推进南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7.
《政策》2009,(3):27-28
随州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重要的门户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资源。去年以来,随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建设鄂西圈的历史机遇,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奋力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的特点。作为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仙居,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仙居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  相似文献   

19.
河南文化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姬汝茂 《前沿》2009,(7):90-93
本文分析了中国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强国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态势;通过探讨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世纪行》2009,(11):9-9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旅游产业本身来看。目前鄂西牛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发挥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