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文章从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含义,即自治出发,讨论了表达自由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必须以民众能够享有表达自由为前提,民众必须能够就范围广泛的公共事务,借助报纸、电台和互联网这样的传播媒体,进行公开和充满活力的讨论.政府必须随时回应来自民众的呼声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直接与民主政治有关的政治言论应当受到保护,而且有助于培养民众政治参与的表达,也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陈建平 《现代法学》2011,33(3):15-22
民主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进而成为整个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理想的民主政治,不但需要民主的"民"具有"众"的属性,而且需要民众具有丰富的民主政治经验和较高的民主政治素养。然而"民"的范围是随着民众的逐渐觉醒而不断增大的,民众的民主政治经验和素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民众在社会政治实践中不断地参与,持续地积累和提高。民主是理想与经验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刘海明 《检察风云》2008,(18):10-11
一位美国政治学家说过这样的话:   "没有民众的参与,就没有民主.没有绝大多数民众的参与,就没有健全的民主.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反映并影响着民主政治的健康."这个论断,同样适合于评价包括价格决策在内的听证制度.经过十几年的价格听证实践,我国的价格听证虽然有成功的案例,毋庸讳言,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美国公众参与政治的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网上的政治参与活动正在增加,这一变化在年轻人中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互联网“参与文化”促进了民主价值观、培养了公民技能、提升了公民组织性,从而促进了美国青年对政治的参与.在网络上,美国青年通过获得信息、发布信息、对话讨论、组织活动这四个手段参与政治.也有批评者认为互联网上的政治活动是一种“懒人运动主义”,而且收效甚微.互联网作为政治运动的工具还不充分.  相似文献   

5.
吴雄 《法制与社会》2010,(19):195-195
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互联网是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民主,但随着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网络民主悄然兴起,但是网络民主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难成为一种有效的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6.
近期,一些国家通过街头政治的方式迅速地实现了民主转型。但是,这种"转型"是不稳定的,存在许多隐患。民主转型的实质是民主的信念和价值的最终确立。处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其以往的政治价值必然同民主的价值发生激烈的冲突。在不断的相互碰撞中,双方互相吸取彼此的思想要素,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主流政治价值。但价值不是空洞的口号,一定的制度体现着价值的内涵,同时制度也形塑着价值。政治价值重构的结果最终会带来政治体制的改变。本文认为,在政治价值重构的问题上,需要形成被民众接受的权威,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互相纠错机制,尤其是要协调民主价值与学习西方具体制度这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和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互联网对国家主权是侵蚀还是强化的广泛研究。互联网和国家主权的不同价值取向是引起这一问题的基础。一方面,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体现在其对国家政治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和信息主权等各方面的冲击上。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因其能够激发国家强化主权的意识和行动,形成全球监督体系和促进政府与民众的相互沟通而强化了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来安徽视察时说过,民主乃民众当家作主。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是无数仁人志士和中国共产党人请“德”先生、“赛”先生安家落户的历史。哪一个时期决策民主,哪一个时期就前进,就发展,就胜利。这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没有民主素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重视民主政治建设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同样如此,一  相似文献   

9.
《北方法学》2019,(5):111-121
对于人类民主生活而言,无论是直接的古典民主还是间接的代议制民主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在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协商民主理论构成了代议制民主的补充性方案,它以公共领域作为空间依托,有助于实现精英治国和民众参与的有效结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社群为载体的网络公共领域逐渐兴起,它实质性地拓展了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协商和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民主功能,为协商民主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网络民主也存在着数字鸿沟、群体集化、非理性表达、政府回应缺失等问题。网络民主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长效的保障机制,它涵摄完善的网络立法、政府回应机制、基层网络设施以及网民的理性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0.
前沿视点     
政治转型切忌民主幼稚病田文林在《环球时报》撰文认为,半个多世纪来,一种可称为民主幼稚病的症状,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传染。到上世纪90年代,第三世界开始了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许多国家建立或重新恢复多党民主,但20多年后,大部分第三世界的民主体制运行得都不是很好,民主失去了它往日的声望。不少第三世界民众对民主制度的支持率一跌再跌,对强政府支持率反而不断上升,由此使军人执政现象再次抬头。评价政治转型的成败标准,不应该简单地看是否走向了民主化(如全民选举、多党竞争等),而是看这种变革是否富国强民,增强综合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生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具体包括:公民的人格意识、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公民的纳税意识、公民的自由意识、公民的法律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没有公民意识的基因,要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必须客观公正的审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借助于西方传统文化,才能塑造出建立法治中国所必需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司法的公正必须有两个基本的制度保证一是政治民主,即任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人首先应该向民众负责,而不是向上级负责,普通民众不仅享有将各种权力者请上台的权利,而且也必须享有将那些不对他们负责的官员拉下马的权利;二是司法民主,在强化司法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同时,必须使司法权的行使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必须让普通民众有序参与决定案件基本事实、性质、措施等司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民众参与立法是法的正当性之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立法领域中 ,广泛的民众参与不仅是立法民主化的集中体现 ,更是法律获得正当性的基本依据。我国立法领域中应增强立法的透明度、拓宽民众参与渠道、落实民众的参与权。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实现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增强法律实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构建我国公民意识生成机制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昀  王素平 《河北法学》2003,21(3):125-129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运行机 制中,在法治目标指引下,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员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 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 政治,承认并培育市民社会,公正立法与执法,开展公民教育,发展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权力是一种政治资源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由于资源所固有的稀缺性 ,导致了权力所有者和权力行使者的分离 ,从而使现今的民主演变为选举精英的民主 ;另外由于人的有限理性 ,使国家这一“大家长”有可能过多地干预权力。为了防止这一恶果 ,法治和道德因素成了限制精英权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人大代表应具备三项政治技艺:洞察公众利益何在;将民众的诉求,转换成立法草案、预算、政策等;利用民主政治的活动空间,进行游说,尽可能使这些草案变成真正的法律、预算和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14,(1):4-4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际上是政治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在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包括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建立协商民主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协商民主发展,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法治与协商规定了权力运行的方式,有利于防止权力部门滥用职权、滋生腐败,同时为社会包括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参与治理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尽管民主有着不同的类型,但在现代国家里,民主是叫种原则性很强的政治,有三大原则业已成为共识,即多数原则、程序原则、少数原则。这三大原则,也是民主的三大构成要素。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民主的这三大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扬民主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王薇 《法制与社会》2012,(7):157-158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互联网政治正成为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网络言政议政,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意,汇聚民智.党和政府的执网能力建设,与时俱进,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欧洲死刑废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发达国家废除死刑之际民众对死刑的呼声仍很高,但民众对死刑的高支持率并没有使它们恢复死刑。这对强调因民众支持死刑而不能废除死刑的国家提出了某种挑战。欧洲人认为,死刑是对正义最极端的冒犯,是权力的狂妄表现,民主根本不可能与死刑的这种狂妄自大共舞。然而,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在其废除死刑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死刑视为政治问题并将其提升到人权的高度,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