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的机会均等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正相关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公平解决得好就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必须首先把教育公平问题解决好.具体来讲,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一,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二,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其三,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浅议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经济管理角度分析了公平问题之后,认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利益分配中的绝对公平都是不存在的,只能说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人们谈论的公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指获取物质利益的机会公平,指获取的物质利益应该与付出的劳动的比值基本相等。经济管理中的公平主要看贡献。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平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公平分配是物质利益分配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它只能从整体上去考虑其公平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及政策分析家德博拉·斯通认为,公民应该学会生活在歧义和悖论中。现实生活中,一些表面看似完全公平的规则,如果我们实际遵循的话,就会受到伤害。尤其政治生活中,悖论处处存在。毋庸讳言,现代政府本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关键力量,但是也可能因诸多原因政府自身也会导致不公平现象的滋生,即所谓的“政府公平悖论”,而这个悖论在农民工身上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朱冬英 《唯实》2008,(9):91-95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有三个重要观点,即公平是历史的、具体的和相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理念应该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是"四个公平"的有机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的渴盼与追求,是经济政治生活中的棘手选择,然而却必须清醒地面对和做出抉择,这无论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分析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价值张力,剖析了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成因及现状,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政府应该秉持的公平与效率的中庸和谐理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6.
朱冬英 《唯实》2008,(8):91-95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有三个重要观点,即公平是历史的、具体的和相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理念应该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是“四个公平”的有机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学界往往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的公平视为结果公平,这种理解一直阻碍了我们对效率与公平探讨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二者的关系认识。本文认为,将公平视作一种价值探讨的时候,我们应该聚焦于机会公平,这种公平寻求为每个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激发每个个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效率的增进。因此,在对公平正确理解下,可以找到很多证据证明效率与公平二者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8.
胡希旷 《探索》2005,3(1):21-24
注重社会公平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它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强调社会公平,是因为社会公平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平衡、和谐和稳定,关系到社会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是任何社会都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原则。注重社会公平也是我们党解决发展中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公平测度研究中存在着重微观收入分配、重外延收入差距测度、较少利用指标群、未形成评价收入差距的合理标准等不足。要更准确测度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层次的收入分配,从广义收入的角度,利用指标体系测度整体收入差距。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立足点和研究思维的转变,从系统和动态的理论出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实现公平和正义"写入十六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公平",清晰地指出了未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以及让一个国家更加美好的方向。实现公平正义不只是追求结果的公平,也应该追求起点的公平。起点的公平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公平,家庭出身、先天禀赋、文化背景等等因素都是一个公民无法决定的,政府的责任不是去消灭这些差异,而是如何通过公共政策保证——每一个公民不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