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过去,公众与很多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远离新闻现场,与新闻当事人隔着很远的距离,无法从第一现场得到消息,而只能依赖媒体记者的报道——通过报纸或广播电视这些“媒介”了解到事实和真相。而新媒体的崛起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很多事件上,公众无须依赖“媒体”这个“中介”而可以直接接收各种信息,公众与新闻事件间越来越没有了距离感。很多事件,都是源于微博的策动,话题和线索从微博发起,起于微博,兴于微博,以微博为主战场,新闻当事人和主角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网民也通过微博围观了解事件的进程。这样的自媒体传播格局,似乎使传统媒体的存在变得多余。微博就是第一现场,公众在围观中可以直接看到当事人的诉说和事件的进程,而无须多此一举地再借助传统媒体的报道。典型如近来微博的一系列反腐事件,传统媒体的报道多跟着微博走,人们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比传统媒体直接和丰富得多的信息。公众与新闻现场和当事人没有了距离感,是新媒体赋予公众的一大福利,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很大的考验。起码考验着公众在无距离地面对一个让自己义愤填膺的信息时,如何克制激情和冲动而作出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蒋君德 《人大研究》2001,(11):38-38
1.新闻舆论对司法监督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避免主观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新闻舆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直接影响到千百万人的思想、情绪和行动 ,对社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和作用 ,因此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遵循新闻规律。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是 ,用真实、客观、新鲜、有价值的事实来说话 ,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价来体现传播主体的价值趋向。在开展对司法监督中一定要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反映司法活动的本来面貌。公正是司法工作人员依法办案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新闻舆论对司法工作监督应遵循的原则。我们知道 ,司法案件的当事…  相似文献   

3.
一 侦破通讯是公安新闻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对公安机关侦破犯罪案件事实的较为具体、详尽的报道的新闻文体。和侦破消息不一样,侦破通讯报道的侦破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当作者觉得某一“侦破消息”值得扩展和深入,即事件具有振动效应,展示侦破过程的详情和内层有助于表现  相似文献   

4.
利用公众传媒侦查破案在我国刑事侦查工作中尚处于自发应用、探索阶段。利用公众传媒适度发布案情,可以开辟线索来源,实施侦查谋略。利用公众传媒适用于侦查公共场所发生的严重暴力案件、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交通肇事案件等。利用公众传煤在侦查工作中应作为一种常规的侦查措施、手段,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毛寿龙 《小康》2007,(9):26-26
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政务公开以及改善政府与媒体、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政府官员直接发布消息相比,它显得中性、客观,不受官员工作岗位的约束,并且具有专业化水准。与纸质或者电子发布相比,它显得更加人性化,因为新闻发言人可以在文字传播基础上增加很多鲜活的内容,拉近政府部门与媒体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论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警方对案情的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方应该尽可能在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提供足够详实的案情信息。这种案情通报应当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警方对案情的通报受制于案件侦破过程的特点和公众对案件的知情欲望,要求对通报的频率及通报的内容做出具体的限定,以协调刑侦工作的特殊性与满足公众知情权之间的矛盾。警方合适的案情通报策略,可以消除恶性案件发生后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遗产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993年税制改革方案提出"开征遗产税"的建议;1997年,"开征遗产税等税种"则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此后,有关国家即将开征遗产税的消息和新闻越来越多,有的报道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开  相似文献   

8.
案件事实的属性和案件新闻的报道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件事实是一个具有多极蕴涵的事实 ,案件事实的传播效果应该是对社会、对公众有益的。这种有益的传播效果的获得依据于我们对案件事实属性的正确把握。案件新闻事实是内涵法制理念的事实 ,是包含着复合因果关系的事实 ,是蕴涵是非两极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非事件性新闻的论争由来已久.新闻改革的深入,使得论争已逐渐由理论层面波及实践层面.“非事件性新闻”本身提法欠妥;其实质是一种与客观报道相对应的理性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应坚持“理附于事”的报道原则;与客观报道相比,对其时效性要求应有所宽容.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最大的特质是个体主动的深度参与,对案件新闻传播具有现场时间优势和首发视频吸引力。自媒体人素质和文字表达的极大落差和个性化偏向、商业媒体逐渐标签化的案件传播立场、警方在案件新闻传播中必需的实证性和执行力均执着于自我的案件新闻传播立场和偏向,对案件新闻传播重设了一种新的过滤筛选机制。警方权力、自媒体民意、商业媒体舆论的偏向和关系中,唯有用事实真相说话的正义是对所有人的尊重,而不偏向任何有指向的对象或利益。为实现协商共治,警方发布的案件新闻既要保证真相的权威性,又不得不置身于商业媒体和自媒体的舆论中心并自证。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4,(26):32-33
1媒体报道与司法审判的良性互动 当前,媒体与司法正处于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中,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如何面对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案件的审判,成为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法院应当充满热情善意.展示协作配合的姿态,确认媒体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正当性。与此同时,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案件的审判,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以免因为对在审案件的过度报道,因为酿成“媒体审判”的氛围而影响法院的独立审判,损害司法的权威公正。这也是法治发达国家处理媒体报道与司法审判关系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2.
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问题和对策人大监督与新闻单位舆论监督相结合,是增强监督实效的好办法。但是,这两种监督结合目前却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两种监督各搞各的,"单打一"多,相结合少。人大的监督每年都搞不少活动,但却很少与新闻单位联合搞,有时搞了监督,新闻单位只是写一篇消息报道,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缺乏反映。靠人大常委会机关自己宣传,因不了解新闻单位的宣传意图,写得浮浅,也很难搞深入报道。另外,新闻单位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宣传重点,他们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又不太熟  相似文献   

13.
张敏  周志勇 《公安学刊》2014,(3):55-57,65
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猛,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合同诈骗等的犯罪案件不断出现。针对该类案件的技术特点,侦查工作要做到:一、初查阶段充分搜集各方面消息,注重前期经营和长期经营;二、注重与网侦部门的合作;三、对嫌疑人的抓捕需要多种技战法配合运用;四、维稳工作要贯穿整个案件侦办的全过程;五、要与"一行三会"建立联合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热情关注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加强公民法治观念、促进司法改革,但是由于我国新闻媒体的特殊地位和我国的司法现状,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却非完全尽如人意,积极作用显而易见,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最近一些报纸集中报道东北某地发生的幼女“小兰”受到不法摧残的案件报道,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什么是“媒体审判”。所谓“媒体审判”,笔者总结一些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说法,就是在法院作出判决前,新闻媒体对案件进行大量报道,使得公众对案件的关注度超乎寻常的热烈,并因此对案件形成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警察临战危机管理中的新闻传播策略,旨在掌握报道的主动权,有效管理现场媒体,从而澄清事实真相,消除公众误解,维护和恢复警察组织形象。本文分析了警察临战状态下媒体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并对警察临战危机关系管理的原则和应对新闻媒体的若干技巧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规劝逃犯投案自首,可以减轻政府的追逃成本和社会压力,使一部分未结案件及时得到了结。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多误区,表现为明显的运动式和阶段性特征,不利于司法公正。为此,应在立法上对其予以完善,在出台政策、执法过程中保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树立公众对法律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煽情新闻是媒介以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为目标而选择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新闻类型,而其吸引受众的方式主要诉诸受众接受新闻时情感、情绪上的强烈变化.煽情新闻的易接受性虽有助于社会新成员加快社会化过程,但诉诸受众情绪性反应的内容选择往往使其成为一种腐化社会的公害.镜子式客观反映理论与公众知情权理论,是新闻煽情主义之道德辩护的主要依据,但这两种理论均不能逻辑地支持煽情新闻作为一种合乎道德的新闻类型.  相似文献   

18.
公安新闻是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其核心功能是通过事实的报道满足受众对社会安定的需要.由此决定了公安新闻具有明确的宣传功能.公安新闻的指导性原则是通过指导公安机关及全体警察正确执法,维护社会安定,对全体公民的法制意识进行强化指导,增强其守法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秩序全面稳定和正常运转来体现的.公安新闻的宣传功能和指导性原则的内涵决定了它对公安新闻所报道事实的新闻价值有特定的解释,也决定了公安新闻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9.
近日,关于21世纪网新闻敲诈案的案情被诉诸各大媒体,其背后范围庞大、关系复杂的利益链条已逐渐清晰明朗,案件引发了对个别媒体的集体式职业道德沦丧和利用职务之便公然"绑架"社会公众利益行为的严厉抨击。其实,新闻行业乱象横生已非一日之寒,记者受贿勒索、假新闻泛滥成灾、剽窃之风肆起等等,新闻官司也是经常风起云涌,几乎没有媒体可以幸免。曾听闻,湖南有一报社记者就先后11次与自己所写批评报道中的对象对簿公堂。  相似文献   

20.
赏识的背后     
尚建荣 《人民公安》2006,(17):31-31
多年以前,在台湾曾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有一位令警方头痛不已、作案千余次从未失手的小偷在一次行窃的过程中终于被警方抓获。当时还是一名记者的著名作家林清玄前往采访报道了这一案件。在台湾,每天报道这种小偷事件的新闻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是这一次,却因为林清玄在报道中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