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发生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个真实而离奇的故事:因老公结婚多年没有生育能力,施笃玉和丈夫收养了一个私生子。就在夫妻俩精心抚育这个“黑户儿子”时,身为嫂子的她引出的一段孽情导致两个家庭分崩离析。离婚后的施笃玉仍然与养子保持着母子关系,她背负骂名忍辱负重百般疼爱着养子,不料,前夫戏剧般地与孩子的生母杨秋燕邂逅并走进了洞房,由此引发了一场养母与生母的法庭决斗。2005年春节前夕,这起一波三折的案件打上了一个句号。爱心涌动:收养私生子忍痛断绝“后患”1996年春天,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对名叫董玉吉和施笃玉的青年夫妇进入婚后的…  相似文献   

2.
我叫阿香     
我是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长大的,我能感觉到背后的指指点点和窃窃私语,懵懵懂懂中我觉得别人不喜欢我。一直到 8岁那年,我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她把我叫到床头告诉我她将不久于人世,她的心里放不下我。她还告诉我她其实不是我的亲生母亲,我的亲生母亲在我生下来的第二个星期将我送给了她然后远走他乡。那时我才明白,别人为何不喜欢我的原因,我的出世名不正,言不顺,我的人生先天不足。   我看到养母的眼里滚出浑浊的泪,于是我也哭了,我不是哭我的身世凄惨,而是害怕养母就此弃我而去,我像一茎藤蔓一样依赖养母,我不知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3.
生母的一个错误,把她带到了世上;她的一个惊人发现,又揭开了“生父”和养母秘守多年的隐私。在爱恨情仇的交织中,一家四口上演了一幕悲喜剧,也揭示了人世间爱的真谛。一王灵芝是在插队时喜欢上吴建军的。那是1974年年初,18岁的她和长她一岁的吴建军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插队来到河北省永清县惠元庄。在这之前,两人并不认识,但由于同是来自京城的缘故,他们的关系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吴建军是个上进心很强的小伙子,尽管农村的生活又苦又累,但他从未放弃学习,常常是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读书到深夜。同时,他还非…  相似文献   

4.
<正>一生中有三个阿妈,这是我的不幸,也是我的万幸。我的三个阿妈,生母给了我生命,继母养育了我,义母则锻造了我的品格。在义母的再三叮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去看望了我的生母,对我的继母也孝敬有加。生母给我生命我的第一个阿妈,是我的生母,一个大山里的彝家妇女。阿妈18岁生下我,我吃母乳长大。山里生存条件恶劣,我阿妈和阿爹要早出晚归劳作,养家糊口。6岁那年,阿妈说,我们得盖院新房子,要不儿子长大了讨媳妇没有住处。从此,每天天还没  相似文献   

5.
依偎文学     
我多少次在心里说,就把它当作我的母亲,我的爱妻,我的其他亲人,我陪着她,她陪着我,走完自己尚不知长短的人生旅途吧。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有位外出旅游的台湾同胞,经东南亚来到了日本,径自找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要求回祖国大陆探亲。使馆人员问他在大陆有什么亲人,他说:「我的亲人住在北京,她是我姐姐,姓徐,名曼。徐是双人徐。曼是罗曼蒂克的曼……」原来他风尘仆仆,是要专程来北京看望徐曼小姐的。为许多台湾同胞所熟知的徐曼小姐,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主持人。海峡两岸直接往来长期受  相似文献   

7.
拐杖     
手足背叛以后 拐杖是我惟一的亲人 这棵本该苍翠的大树 脱去她一身的绿意 以一种谦卑的姿势 替我拨打世俗的目光 搀扶我穿越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8.
杨默 《今日中国论坛》2010,(1):F0003-F0003
这是一次出发,只是不知道归程。她朝窗外一瞥,如同每天早起乘坐校车一样,轻轻地跟亲人挥手拜拜;可她有点纳闷,外面为何有这么多人焦急离开却又依依不舍;她清澈的眼里满是懵懂,难道不就是一次旅行么?  相似文献   

9.
李立 《两岸关系》2002,(6):20-23
大将陈赓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位名将之鹰,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夫人傅涯是位台属。她的父母和弟弟妹妹早在1938年就去了台湾,她和亲人天各一方,半世不得相见。 这一切大大激发了我采访傅涯的欲望,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她的住址。门铃响后,没想到为我开门的竟是84岁高龄的傅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17)
正前几天,海峡对岸的亲人堂弟用手机发来一条微信,说叶家四房的福申叔叔寿终正寝了!看到这条噩耗,我顿时泪流满面,这是因为福申叔叔对我们在大陆生活的3兄弟有大恩大德!对我们3兄弟有着如父亲般的爱!1990年,我有幸获得国家教委的委派,到日本兵库县神户商科大学担任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期间,我按照老父亲留下的有关台湾老家的情况材料,写了一封家书试投给一位叔叔(后来才得知当时那位叔叔已经过世)。家乡的亲人一看是一封来自日本的书信,感到十分好奇便拆开了此信,这  相似文献   

11.
我读小学六年级时,生母病故了。由外婆介绍,父亲年内就娶了继母。我们兄弟妹几个,按祖母吩咐,叫她“阿嫂”。  相似文献   

12.
无法幸存     
退休女教师露泽娜·斯坦利是捷克的犹太人,二战期间,她的全部亲人都惨死在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只有她一个人死里逃生。她是幸存者。一位名叫山下正男的日本男人,他的全家人都在数年前的阪神地震中死去,惟有他因碰巧出  相似文献   

13.
61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苦难。一只“望乡孤雁”——日本遗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留在了中国,被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收养,并隐名埋姓几十年。后来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日本亲人,写下了浸透着血和泪的《望乡孤雁》一书。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他和中国亲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您使我脱离了孤儿的死亡边缘,哺育了我,使我健康成长。再见,伟大的中国!再见,养育我几十年的爹娘!”就在他回国不久,不幸英年早逝,他留给中国亲人的是绵绵无期的思念……  相似文献   

14.
鞠九江 《人权》2007,6(1):20-22
每逢佳节倍思亲2006年中秋节前夕,一位老奶奶通过电话向远在大洋彼岸的日本家人捎去问候。当家人再一次劝她回日本时,她说:“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更爱社会主义的中国,我的心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一道无情的海峡阻隔了大陆与台湾.多少人有家不能回,亲人难相见.为传递信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的《亲友信箱》节目应运而生,它在若干年里几乎成为两岸亲人沟通的唯一渠道.《亲友信箱》是个有血有肉的节目.那些年,不知有多少封家信撞击过我的心.16年前的一次亲属录音,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那是1978年春节由我筹组的“信箱”节目.阴历腊八过后,听说广播局文工团合唱团演员蒋荣葡的家在台湾,我决定采访她.  相似文献   

16.
史文涛 《中国保安》2012,(13):50-50
看完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的事迹后,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道理,那就是“过程胜过结局”。孟佩杰5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养母刘芳英抚养。养母3年后因手术失败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因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而被制止。从此,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某某“忘本”,也许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因为父亲早年离家参加革命,我也就成了一个对家乡最没有概念的人。事实亦如此。我是壮家人,却不会说半句壮话;直到20岁,我才第一次回了趟老家,而且才待了三天。老家没什么亲人了,所以我从此没再特意回去过,工作以后的采访,也没让我有重返家乡的机会。我想自己定是一个与家乡无缘的人了,这样的人这世上也许不多。清楚地记得,在我还没回过一次老家时,我有多么的向往。家乡是养大父亲的地方,可母亲与父亲结婚多年,直到她因病去世,竟也没能去一回。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父亲骨子里深…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台湾时,唐黛娣曾无数次地幻想过,回到故乡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然而,当她脚踩故乡泥土的那一刻,当她与堂兄执手相拥时,当她从亲人手中接过热腾腾的鸡汤时,潺潺的乡思,绵绵的乡情,温暖而明亮。家乡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的热情善良都引发她无限感慨……4月6日,在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唐氏家族祭祖大会上,来自台北的唐黛娣泪雨凝噎。这一次回乡,家人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唐黛娣的父亲唐灿是兴隆镇唐  相似文献   

19.
在共和国60华诞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味我的“俩家”、“仨名”。 1936年6月,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村——深县(现深州市)孙庄,生父生母给我起名孙福臣。这是我的第一个家和第一个名字。可见在那灾难深重的年代,人们是多么渴望生活的美满幸福,所以,生父生母从小就期盼着我将来成为社会上的“有福之臣”。  相似文献   

20.
宋庆龄在海外有众多亲人。她实际上把与海外亲人的联系,当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部分。“对他的猝然去世.我止不住掉泪”宋庆龄是很重亲情的,但她从来不允许这种感情影响甚至改变她的政治立场。她的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国家的利益和历史的进步,她就会发挥这种亲属关系的作用。也就是说,是离还是和,是和好还是对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进行新的接触,要看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