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声》2013,(2):38-39
最近几个月,两岸智库不约而同以“互信与认同”为主题举办研讨会,从几个研讨会中释放出的信息也显示出,两岸有识之士面对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后的担忧与期待。两岸在历经冲突与调适后,得以建立起的和平发展共识与机制,却仍难免在更深层次问题上产生摩擦,探究原因,关键在两岸互信尚有不足。  相似文献   

2.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审时度势,正式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他在政协会上讲的四点意见,既找准了对台战略坐标,又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具有丰富的内涵。2008年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箴言,也使两岸重启商谈对话,扎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台湾国民党也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列入党的政纲。至今为止,  相似文献   

3.
纵观国际风云变幻.“发展、和平、合作”乃是世界之主流;分析我国未来走向,正面临难得历史战略机遇期,在“和谐”的理念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之愿望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推行“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这一思想,如何促使两岸更好运行“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这一理念,其关乎顺应世界潮流和国运民生之大事。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6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效显著,已进入巩固深化的关键时期。然而,因两岸政治互信不足、政治歧见难解而导致的两岸政治关系的相对滞后,已影响到两岸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进程,更明显妨碍阻碍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  相似文献   

5.
鲁洪柯 《台声》2010,(9):17-17
无疑,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是继两岸全面实现直接双向“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展望未来,要确保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进,更需要不断巩固和深化两岸政治互信。  相似文献   

6.
郑剑 《统一论坛》2013,(5):8-10
认同与互信是—对孪生兄弟,建立两岸问足够的认同与互信是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基本条件。站在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统一的立场,我们所谈论的认同与互信,其基本内涵应当是两岸双方对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祖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7.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正在不断形成,随着两岸互信的不断积累和共识的不断增加,两岸之间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可能性也在增长。对于海峡两岸来说,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双方的政治互信,而且有利于长久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核心。由于社会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因此从社会基础人手是探讨两岸互信问题的关键。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原理对信任问题具有独到的分析视角,可为两岸互信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例如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机制与路径等。首先,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是一个具有自我增强效应的持续过程,它需要相关社会条件的创造;其次,两岸互信的生成机制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社会规范、社会情绪以及社会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基于上述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和机制,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路径主要包括两岸积极、主动的信任教育,两岸社会制度的相互调适和两岸合作治理等。总之,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既需要相应社会条件的造就,也需要两岸双方的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9.
刘红 《台声》2008,(11):12-14
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大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对岸增强互值.进行制度化对话的同时,关心台湾同胞.推动两岸交流是坚定不移的方针,目标是共同实现“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过去30年中,两岸建立互信的主要机制是人际信任,但是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两岸互信的机制将逐渐从人际信任向制度性信任转变。但是制度性信任并非构成对人际信任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与后者完全割裂,这两种互信机制是混融在一起的。两岸双方分别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是两岸制度性信任与人际信任的结合点,也是新时期两岸建立互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声音     
《台声》2011,(6):10-10
两岸关系能够有今天的良好局面,关键是双方建立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两岸关系要继续走向互利双赢,就必须维护好共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互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积累的过程。经验证明,“信心建立措施”就是有助于积累互信的一种有益的举措。 前些年台湾热衷于“信心互信措施”的讨论,祖国大陆反应十分冷淡,那时在陈水扁主政之下,极力推行“法理台独”,两岸怎么可能谈论“互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星 《台声》2009,(7):15-17
6月10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范丽青正式对外公布,国台办将调整职能机构,新设“政党局”,由原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贺之军担任局长一职。范丽青表示,自2005年以来,两岸政党交流对推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设立政党局既是两岸党际交流的实际需要,也是国台办内部工作职能的正常调整。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两岸党际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增强互信,增加共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党局的设立,意味着两岸未来在政治交流方面将会着力更多。  相似文献   

14.
赖锦宏 《台声》2011,(5):29-29
4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台湾企业家代表时,对钱复一行表示欢迎并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双方珍惜和维护。为此,两岸双方应该继续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共同努力,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陶跃庆 《台声》2001,(6):12-13
两岸关系要得到健康持续地发展,需要加强两岸的沟通与交流,让两岸的民众消除误会与歧见,逐渐培养起互信与共识。 2001年 2月 24日,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上海,参加“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在采访台北市代表团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件小事,使我对两岸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七不”与“八不”   2月 25日,上海方面组织台北市代表团参观上海的城市建设。明珠般镶嵌在黄浦江边的上海,不时引起台北客人的惊叹。   来到著名的南京东路步行街时,原本熙熙攘攘在此游览购物的人流都把目光盯在了代表团一行身上。台北方面非常重视两地之间…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层面看,两岸政治互信可以理解为双方政治信息的释放、被理解、被回应的心理互动过程。如果双方均视对方释放的政治信息为"善意",并作出善意的回应,则两岸的政治互信可逐渐建立起来。在两岸关系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为"认知相符"与"认知失调"现象的存在,两蒋时期与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两岸没有建立政治互信,2008年以后两岸虽然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互信,但仍很脆弱。因此,两岸要增进政治互信,双方都必须克服上述两种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7.
最近,胡锦涛主席在会见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时提出的十六字筬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羸”,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军事安全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两岸实现最终完全统一的重要途径。而军事安全互信的构建需要两岸通过重复博弈来逐步完成。重复博弈能够建立一种密集的互动关系并促使博弈策略更加趋于合作而不是对抗,从而推动博弈双方逐渐建立机制化、制度化、模式化的合作关系,这将对构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助益良多。  相似文献   

19.
张莉 《两岸关系》2008,(8):30-31
大陆与港澳关于建立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是我国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践行WTO多边规则的创举,5年来,CEPA的实施和推进,为三地经济的融合尤其是港澳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海峡两岸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十七大报告更是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放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两岸经贸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两岸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就成了两岸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我们将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思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两岸文教交流,扩大两岸各界交往,稳步推进两岸关系.两岸关系得以实现历史性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了一致,建立了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应当继续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巩固和增进互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