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社会分配法的价值范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配正义作为社会分配法的基本价值范畴,是一个由平等、自由、公平、效率等要素性价值目标构成价值体系。但是,在不同国家的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分配法律制度的主导价值追求和目标排序是有明显差异的。在分配法律制度中,分配正义将通过基本原则这一价值载体来确认和指导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需要干预的分配关系——基于公平最佳保障的考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市场体制中 ,有两种分配关系需要公权干预 :其一 ,形式上地位平等而实质上地位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其二 ,法律地位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公权对这两种分配关系的干预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和规范 ,以实现干预的应有功能。这种法律在性质上属于强制性分配法 ,它构成了经济法体系中与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相并列的一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3.
论分配关系中的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瑜  范海玉 《河北法学》2005,23(12):54-59
分配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与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在分配关系的产生、变动和消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介入分配关系具有层次性和协调性,包括宪法、民商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在内的不同法律部门,都从各自的角度调整着分配关系,共同维护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4.
论经济法在社会分配中的作用和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分配与法律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决定,经济法在社会分配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应对极具复杂性的社会分配问题,经济法在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时,既面临着发生在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的范围限制,也面临着来自于政府有限理性以及预算、税收和财政支出等调整方法方面的局限。因此,经济法在社会分配中的作用和边界问题值得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财政转移支付指政府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财政支出,目的是通过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实现收入再分配,借以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以缩小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并落实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最终实现国家对社会和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工资关系的法律调整问题将日显重要.一方面,要改变以往那种高度集权的工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赋予企业以工资分配权;另一方面,国家要强化宏观调控机制,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其他手段间接控制社会收入分配,使企业既拥有自主分配权,同时又受制于国家法律机制的基本行为规则,从而引导企业工资分配的合理化.为此,国家必须在进一步改革工资管理体制、理顺工资关系的同时,根据改革的目标和需要,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个人收入分配合理化,是国家亟需研究解决的一项重大社会课题。着眼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不同法律在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剖析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在弥合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功能缺陷,切实提出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个人收入分配合理化,是国家亟需研究解决的一项重大社会课题。着眼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不同法律在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剖析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在弥合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功能缺陷,切实提出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数据价值收益的分配问题,已成为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激励相容的关键。法律作为保障社会公平、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力量,应通过明确数据主体的收益权限及其实现方式,促成数据处理者和数据主体对数据要素价值的制度化共享,实现个人数据收益分配正义。个人数据的非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特质为共享型数据财产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客体基础。此种共享型财产制度赋予个人非排他地支配和使用其数据以获取收益的权利,并依托以数据信托为代表的集体治理模式为个人行权提供支撑机制,以此破解数据要素与特定主体的排他绑定,实现不同主体对个人数据的“共同使用、共享收益”。  相似文献   

10.
民事主体功能论--兼论国家作为民事主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俊驹  宋刚 《法学家》2003,20(6):56-64
特定功能的实现是法律赋予某类社会存在民事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特定的社会功能通过民事法律关系更能有效地实现,则法律就应该赋予该类社会关系的主体民事主体地位.国家因为其特定的功能而成为民事主体.作为民事主体的国家,可以在物权、债权以及国家赔偿方面有效地发挥其功能.民事主体制度在特定功能的内在推动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东 《法学论坛》2012,(1):36-43
收益公正分配是转型时期社会公正的重要维度,维系人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治理,蕴涵着分配正义理论。多种因素决定经济法分配正义是复合正义,强化在市场分配机制基础上的国家再分配职能,以促进社会基本结构的公正。经济法分配正义理论通过奠定收益分配之理论基础,提供收益分配之制度属性的路径促进收益公正分配,进而实现以社会公正为中心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社会顺利转型。而以分配正义为衡量尺度,我国收益分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祁建平 《行政与法》2005,(10):68-71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两个规定之间的关系。财产权保护的法理依据应当是财产取得方式的合法性而不是“所有制”的优越性。有关私有财产权保障的条款应置于公民的基本权利部分而非总则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立法上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时要既体现“平等保护原则,”又处理好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为增强法律实效,实践中应有效限制行政权力,进一步放宽对私营企业市场准入限制。培植尊重私产和正当程序的宪政观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社会公正,兼顾自由竞争与公平分配,对完善宪政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李占荣 《河北法学》2006,24(9):9-13
政治文明与经济法之间有着共同的社会公正理念、共同的经济人权理念和共同的和谐理念.经济法的产生带来了崭新的法律理念--社会公正,而社会公正也是文明的政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经济法意义上的经济人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集体性的人权,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形态来看,几乎所有经济法律关系都包含着经济人权的基本内容,这些权利的实现状况也是一国政治文明实现程度的标志.作为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缺陷的现代法,经济法的和谐理念是政治文明的和谐理念的法律表现和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14.
财富分配不公是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难题。针对该问题,有学者仅从财富分配正义的单一价值目标展开有关探讨,而忽略或较少涉及到风险分配不公的问题。由于社会分配的对象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也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险,因此,社会分配正义价值目标的实现亦应相应地包含财富分配正义和风险分配正义的双重路径。基于此论点,本文探讨了财富分配正义和风险分配正义各自不同的运行机理和两者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并从法律调整的层面上提出和论证了财富分配正义中的"机会正义"和"结果正义"问题以及风险分配正义中的"归责前置机制"和"责任承担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As a holistic right, the right to equal development emphasizes equity of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fields among subjects of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at different regions. Right to equal development may receive theoretical support from ideas of social solidarity, global justice, inclusive growth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China engage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equal development in five models, namely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power and private righ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listic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6.
肖金明 《法学论坛》2006,21(6):11-17
由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思想衍生的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以权力制约与权力统合为内容的分权体制,不断提升执政党的民主能力和法治能力;必须贯彻人本思想、民本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人民参与,使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人民、为了人民”;必须以宪政与人权为核心价值,改造国家精神和政治价值观,建立和完善全面的权力制约体系,建设有限政府;必须将公平正义视为立法和制度的首要价值,为法制注入人性、人道和人权精神,通过公正司法维护社会正义;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将人权和正义价值作为政治社会稳定的内涵,以贯彻法治、保障人权和维护正义为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必须构建以正义和良知为基本内涵的政法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孙洪波 《政法学刊》2013,(5):118-122
社会正义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分担责任、安排社会地位、及社会资源分配上符合正义的原则。社会正义观理论要求政府公平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新型的社会正义观要求政府职能由过去注重政治统治职能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警察权的职能也必然随着政府的职能转变而转变,弱化政治镇压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由监管者走向服务者。这种职能的转变将对警察维护社会秩序,进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并最终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维护社会正义是舆论、媒体与司法实践的共同目标。从系统论看,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是三者互动的一种常见状态。在司法案件舆论引导中,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昆山案为例展开案例研究,发现新闻媒体通过法学专家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司法机关自媒体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效果。社会正义的维护并非仅靠法治实现,司法与舆论、媒体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落实法治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沃尔泽认为,罗尔斯通过"原初状态设置"所演绎出的"正义二原则"只是一种实现通常之"简单平等"的分配正义原则,无法解决由诸多领域所构成之社会的分配正义问题。因而基于对西方世界分配现状的观察及其人性观,沃尔泽提出了"复合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事实上,只有罗尔斯的"正义二原则"才能有效实现社会的分配正义。因此,沃尔泽的分配正义理论实际上只是深刻理解罗尔斯"正义二原则"的"过渡理论"或"中介",而不是对后者的根本性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