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即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同时,也有“十根筷子折不断”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故事。我们能否从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故事中,找到一种统一的思路和方法,用以解决经济效率低,以及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呢? “人多误事或坏事”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表明人多往往误事或坏事。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企鹅     
清朝学者彭端淑在其名作《为学》中讲到这样一则故事: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富和尚打算驾舟前往,准备多年但终未成行;而穷和尚靠着一路步行化斋,三年后终于由南海而返。这则故事足以说明,有为之士无一不是刻苦进取、锲而不舍的实干家,但凡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者,即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最终也不会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赵刚 《现代领导》2002,(2):44-44
曾在杂志上看过一则故事:一家著名跨国公司,高薪招聘营销人员。消息传出,应聘者趋之若鹜,但这些人拿到公司考题后.却都面面相觑。原来公司要求每一位应聘者,10日之内.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为公训赚得利润。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如果我们利用班主任工作或思想政治课阵地适度进行“故事教学”,就会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所难达到的效果,产生“故事教学”的特殊效应。 1.警觉效应。一次检查寝室卫生时,我发现男女寝室里都满地是米(我校住校生自己带米蒸饭)。班队活动课,我没有直接批评学生,只是讲了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一则故事:某宰相府大量浪费米饭,每每米饭流入阴沟入寺院地段时,和尚们看了倍感心痛。方丈令小和尚捞起,洗净、晒干、储存。久而久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为西藏的和尚都叫喇嘛,选藏后,和尚们才告诉我:那些有转世能力的高僧才称喇嘛,其他的仍和内地一样叫和尚。第一次接触西藏的和尚是进藏后第三天在色拉寺。 我轻轻推开色拉寺厚重的大门,眼前匆匆而过的全是清一色身着暗红僧衣的和尚们,这是一个于我完全陌生的世界。西藏和尚的一  相似文献   

6.
今生的报答     
是在网上浏览时看到这个故事的,轻轻的,它击中了我,一如造物之神于不经意间在我心上烙下了一朵梅花,虽痛楚却无比美丽。是这样的一个佛教故事。一位书生和一女子相恋,意厚情深,海誓山盟,不日即可迎娶府中,孰料女子却另嫁他人。书生肝肠寸断,落魄失魂,对女子由怨生恨,难以自抑。一日,书生偶遇一和尚,和尚乃得道高僧,一眼瞧出书生眉间不平之气,遂取出一镜,镜中现出汪洋一片,沙滩漫漫,一遇害女子裸尸沙上。并有一路人经过,看看,摇摇头,走了。又一人路过,心生怜悯,解下衣衫,为女子遮掩罢,也走了。再一人路过,挖一方沙土,将女尸细细掩埋好,才郁郁…  相似文献   

7.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些话,谓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相似文献   

8.
王勇 《人大研究》2009,(3):F0002-F0002
对他人行为的监督依赖于监督者掌握被监督人信息的程度,但是,由于信息传递和获取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更加经济有效地进行监督呢?一种方法是增加监督者人数,但这样成本是很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用庙的声誉来约束和尚的声誉”,让庙来监督和尚的行为,因为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相似文献   

9.
留连金凤     
这标题源自近代史上一则有名的掌故,说的是国学大师黄侃的父亲黄云鹄,清末曾任四川盐茶道。一次.他往四川雅安公干,雅安城附近山中有一座金凤寺.寺里有一位能诗的和尚,黄云鹄与其一见如故,便把公事弃置一旁,长住庙中,跟和尚唱酬起来。省里面的主管与黄云鹄有隙,借此参了他一本,执笔幕僚在  相似文献   

10.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领导者要成就事业,就要有大胸怀,要兼收并蓄。要做到兼收并蓄,首先要虚怀若谷,只有先虚其怀,百川才可入。 有这么一个佛家故事。一天,老和尚在屋里闲坐。两小和尚为一佛理争执不下。两人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一小和尚气冲冲进屋子问老和尚佛理是不是应该这样这样,老和尚说你对。小和尚欣然退出。另一小和尚也气冲冲进屋子问老和尚,佛理是不是应该那样那样,老和尚说你对。此小和尚又欣然退出。一位旁观的小和尚不得其解,问老和尚,他们俩看法完全不一样,哪能都对呢?老和尚回头看看小和尚说,你也对。  相似文献   

11.
在惩治腐败的斗争中,"穷庙"里的"富和尚"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令世人深恶痛绝。但是,对于"富庙"里的"贪和尚",有些人非但没有多大反感,反而常常为他们撑起保护伞,宠爱之情每每溢于言表。一日"富贪无害"论。认为只要企业发展起来,集体有实惠,"贪和尚"贪一点算得了什么?甚至把"贪和尚"们的灰色收入当作多劳多得的一种经济补偿形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穷庙"里的"富和尚"处理确实不留情面,而对赢利企业的"贪和尚"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明知有问题也不去触动,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12.
新年伊始,有幸专程赴杭州新建的雷峰塔参观考察。提起雷峰塔,其实并不陌生。记得很小就听老人讲《白蛇传》的故事,说是金山寺老和尚法海为了拆散许仙和白娘子,  相似文献   

13.
国际友人白求恩,初到五台山见到聂荣臻时,曾风趣地引了毛泽东在延安同他讲的一段话:“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然后讲道:“不过,你这个鲁智深,同那个鲁智深可不一样哟!鲁智深醉打山门,把寺庙破坏了,你却保护了五台山的庙宇。”聂荣臻确与五台山的和尚、喇嘛关系处得很好。同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齐名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绵延二百里,山上寺庙达三百多座,住有和尚、喇嘛数千名。1937年下半…  相似文献   

14.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辨申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曾经调戏静修忘的小尼姑。其理由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颇为理直气壮。阿0调戏小尼姑是失败之后的发泄,还是青春的冲动,姑且不说,但他拧摸小尼姑的理由──“和尚动了”,却可算是一句“高论”。这里大胆离开...  相似文献   

15.
孙晓兵 《当代广西》2009,(10):19-19
明代思想教育家刘元卿曾经写过一则“丢了自己”的寓言,说是一个押解犯罪和尚的差人夜宿旅店,和尚买酒把差人灌醉,剃光他的头,换了他的衣服。然后逃之天天。差人酒醒后找不到和尚,看看身上的袈裟,摸摸剃光的头发,惊异地说:“和尚倒在,我到哪儿去了?”此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和尚烧戒起源我们在电影、电视上见到和尚的光头上,用香火烧灼出几点伤疤,这叫烧戒。佛家称之为“焦”,俗称烧香疤。凡愿遁入空门的人,剃度之后即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奇怪的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和尚,他们从不烧戒,不受这种皮肉之苦。那么,在我国和尚为什么要烧...  相似文献   

17.
悟“空”     
禅宗修身,以悟“空”为本。所谓“空”,就是禅学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照这种说法,面对某一事物,在理念上把它化没了,就算是觉悟了。只有悟“空”,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如何悟“空”,我不懂,但记住了一个故事,它做了形象的说明。五祖弘忍和尚年高,考虑后事,想选一个接班人。他召见众弟子,出了一个试题,说:“你们各自写一首偈子,我将选取得法者,传为第六代祖师。”神秀是大师兄,众增的教头,最有资格做接班人。进入佛门之前他是三榜进士,还颇有文才。神秀很快呈…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政》第三期我文《从和尚撞钟谈起》(以下简称《从》文),指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一点也不消极、不修理。从插钟引出一个“责任”问题、把中国谚语中的和尚撞钟的意义拨正,而且赋予新意。说起控钟,细考起来却不是可以敷衍了事或马虎对付的。因为撞钟第一起码要响,声音传得越远越好。钟声悠扬才有了“南屏晚钟”、“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千古传颂的名景和名句。如果古时候净慈寺、寒山寺的和尚敷衍了事,钟没有撞响,哪有如此美妙的诗情画意呢?第二要撞得声音美。起码一下一下要有节奏,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轻就轻,该…  相似文献   

19.
保山 《民主与法制》2007,(2S):17-19
近期,重庆.成都等地出现了一批假冒的少林寺“和尚”,他们在街头频频行骗,野蛮围攻群众,甚至暴力袭击警察,严重损害了少林寺的形象。其实近年来,少林寺已频频遭遇假和尚之痛,少林寺甚至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打假办”,但仍无法彻底遏制假冒之势。假冒者如何行骗江湖?少林寺又面临怎样的困境?本刊特刊发相关报道,揭开这些谜底。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现辑录几则,以飨读者: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