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框架理论”角度研究德国;家主流媒体—《世界报》、《时代》周报和《明镜》周刊的官方网站上关于中日钓鱼岛事件的相关报道的倾向性,发现作为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中的“旁观者”,其主流媒体在报道这起国际争端性事件时,对中国关注颇多,并且对岛屿争端的判断有失公正。而这与德国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失衡心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吕丽 《理论与改革》2015,(2):122-125
主流媒体通过新闻框架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建构,这一框架表现出主题多元、格局立体、版面专题化、区域差距较大等特点,折射了政府及社会主流议题的变迁。随着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主流媒体生态环境报道框架内部呈现出流变特征,更加注重建构绿色公共空间、保障公众话语权,淡化了政府工具色彩和宏大叙事风格,更加注重深度分析报道和传递人文关怀。与此同时,区域报道不平衡及对农村生态环境关注度不够等问题仍是主流媒体亟待突破的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英美主流媒体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主要从意识形态、执政行为、执政绩效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广泛的报道、评论和描述。从它们的报道内容、报道信源、报道方式、报道立场和报道态度等方面看,它们一方面保持着一些旧有的偏见和立场,另一方面也有了一些微妙变化。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体系,坚定树立和维护党执政的国际优良形象。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很多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曝光的,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不专业、不科学、采访不深入、报道不全面、渲染炒作甚至部分失实等一系列突出的媒体行为失范问题,形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报道中一道独特的媒介景观——“新闻伤农”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了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食品安全对媒体责任和专业水准的新考验.因此,媒体应该深刻反省,从加强自身的职业规范做起,为彻底杜绝“新闻伤农”现象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熊蕾 《瞭望》1995,(39)
’95非政府组织(NGO)妇女论坛的总召集人苏帕特拉女士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前提出了一个口号:透过女性的眼睛看世界.作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事新闻工作的女性,又是东道国组委会委托办的英文会刊编辑部的一员,我自然关注到发达的西方主流新闻媒介对这次大会的报道.我感到,西方媒介对妇女,对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2012年2月,一条关于"美国前总统曾会晤外星人"的"伪新闻",在全国各地的纸质媒体和主流网站广泛传播,几乎所有媒体编辑不加思考便照转不误,一向以头脑机敏、反应迅速自诩的媒体评论人似乎集体失声,极少有媒体对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且做求证性报道。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对"伪新闻"的传播集体失语,意味着放纵虚假新闻,丧失社会责任,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3月在拉萨等地的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到现在,欧洲和美国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在连篇累牍的报道中,错误和歪曲接连不断,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手段公然用在了新闻图片的处理上,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被弃之一旁。愤怒的中国网民甚至制作出反 CNN网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我们回过头,在西方媒体报道新中国的历史中搜寻西藏的身影,会发现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中国西部边陲的雪域高原,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西方舆论界的视野。一方面,西藏承载了一些西方舆论对东方神秘文化的想象,另一方面,这种文化想象被加入了西方的意识形态评价。  相似文献   

8.
李琮 《瞭望》1999,(32)
当今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发达,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就,标志着人类登上了新的文明的高峰。但是,就是在这块现代文明的土地L,却在滋生着一些可怕的社会毒苗,其中的一种就是邪教。西方邪教日益猖撅在西方,邪教组织的活动由来已久。但在很长时期内,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O80年代,邪教教徒自杀身亡的事件时有所闻。美国一个邪教组织"太阳圣殿教"徒众70多人,到拉美丛林中集体自杀的骇人听闻事件被披露,举世震惊。但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把这类事件当作孤立的事,媒体对这种事件的报道,也是着眼于它的"轰动效应",有"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2)
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作为规范伦理的两大基本观点,二者的原则在新闻伦理中的运用也不例外。"8·12"天津爆炸事故这一案例中,天津本地媒体偏向于功利主义,非天津媒体则偏向于康德主义原则。基于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的原则分别对两方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功利主义在权利和信息分配、个体差别以及新闻正义性遇到伦理难题;而康德主义在新闻原则可普遍化和新闻的社会效果遇到难题。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注重行动所遇到的问题的难以解决,也促使新闻伦理的研究者们换一种视角去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10,(33)
<正>了解西方主流话语的表述方式、规则以及运作流程,熟悉西方媒介所掌握的传播流程、传播规律、传播模式、市场规律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以下简称CNC英文台),正式上星开播已一月有余。这个使用英文播发、剑指西方主流电视媒体市场的新闻电视台,甫一出生就瞄准高起点——进入西方主流电视媒介市场,找寻中国话语的更多可能。然而,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主流媒体走出国门,一切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1.
黄冠乔  王蕾 《学理论》2015,(2):138-140
西方的中国观往往在"乌托邦化"和"意识形态化"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近十多年来西方媒体中国观的意识形态化愈演愈烈,到了北京奥运会时期爆发了空前的虚假报道丑闻。作为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奥多·考波反思西方媒体的中国观,并从现代的、经验的知识立场通过详实的数据材料批驳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的偏见和谬误,集结成《西方眼中的中国:走不出陈词滥调?》。作为近几年来具有再启蒙性质的严肃作品,它的学术话语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有助于我们在一个对等的平台上和西方知识界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灾难事件中新闻与谣言概念及传播特性的探讨,分析了在灾难事件中谣言传播的新闻质量特性,并论述了当事件具有极强的模糊性时、谣言对处在信息匮乏状态的人们而言具有新闻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它对话题的关注,更表现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添加的"即兴新闻"。因而,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正是这种新闻的价值使谣言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发挥着"替代性新闻"作用,并与大众媒介的新闻一道共同建构起受众对事件的整体性认知。文章从谣言双重信息传播的角度,揭示了这种认知所包含的不客观和虚假成分的形成路径,探讨了在社会意义上通过谣言去发现真相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拉萨骚乱事件发生以来,西方表露出了令人吃惊的偏狭以及对中国的敌意,这与他们对中国存在偏见有关,也离不开"藏独"势力多年来在西方的片面宣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都市报等新类型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给《文汇报》这样的传统主流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压力。在社会舆论热点不断出现又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主流媒体越来越注重追踪突发新闻和热点话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分析解读能力。这是我们应当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真实、全面地报道和理性、建设性地解读、评论,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08,(16):14-15
拉萨骚乱事件发生以来,西方表露出了令人吃惊的偏狭以及对中国的敌意,这与他们对中国存在偏见有关,也离不开“藏独”势力多年来在西方的片面宣传。  相似文献   

16.
博客影响力震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篇个人博客引发一场“股市地震”;记者因私人原因暂时关闭个人博客,竟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演变为中国的“博客门”事件。在中国,方兴未艾的个人博客借助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站的转载、链接,其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网络世界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截至2005年底,我国博客规模已经超过1600万人,预计今年底将达到6000  相似文献   

17.
法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法制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制进程加快,以及依法治国方略提出,法制新闻已经成为各类媒体的报道重点,重大法制新闻往往会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都是当代西方生态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社会运动"的主流,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西方政治格局和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方法、政治主张、价值取向等方面。本文分析阐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加深人们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伶俐 《学理论》2009,(8):27-29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美国的媒体报道尤其是针对中国的报道往往有失偏颇,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偏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媒体的荒谬报道及其背后的文化定势机制,提示美国媒体必须抛弃偏见,彻底摒弃几百年来的文化定势,在理解和和谐中谋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科学”到“哲学”:西方行政学价值研究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4,(5):88-95
由于受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主流公共行政学在工具理性的导向下陷入了技术路线和管理主义的追求之中,形成了行政学价值研究的"科学"传统,使得公共行政学深陷于"内在逻辑困境"而面临着重重危机。在宪政主义学派的努力下,从新公共行政学派、黑堡学派对传统行政价值的反思,再到行政伦理学的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学科的价值追求转型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政哲学作为一股新的学术力量在西方行政学界开始兴起,进一步地对公共行政的"技术内核"进行质疑与批判,努力呼唤公共行政的精神与价值,从而推动了行政价值研究从"科学路径"向"哲学路径"的转型。在哲学视野下行政价值研究趋势是:对行政价值逻辑生成的更具体探究,对行政价值范畴体系的更合理构建,对行政价值评价机制的更科学设计,对行政价值异化现象的更深入考察,对行政价值实现机理的更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