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主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的一种能力和觉悟。生态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技术上的革新,更需要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人化”与“反人化”的时代境遇迫使人自省和自律,道德自律需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道德自律对于广泛、持久地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道德自律,是针对道德的他律而言的,是作为人即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决的活动,是反映人的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之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必然带有某种超越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普遍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共同的客观要求,内含着社会共同意志,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性。它对人起着约束和导向作用,规范着人的行为,防止人的任性和妄为,以求社会处于和谐状态,有秩地运转。这…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永梅  罗萍 《探索》2004,3(1):127-130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道德自律和他律的理论分析同样适合于网络社会。不仅如此,由于网络社会形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独特性,道德注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在目前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更为现实。关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网际自我调适是网络主体进行道德自律的现实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主体性道德指个体意识到的自身作为独立人格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并为了维护这种独立性而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公民主体性道德人格,独立的道德判断和自律的道德行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文章简明论述了社会转型期主体性道德缺失的三大表征、主体性道德缺失的原因,以及主体性道德重构的原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雷 《学习月刊》2014,(10):82-83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 "、"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康德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道德的表述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上。他的道德批判具体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维度: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批判,二是对一般道德的理论批判,三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社会结构与制度的道德批判。通过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辨析和阐释,可以在历史语境下更深层次地解释马克思理论中的道德思想。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价值审视。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和现实关怀,它为人们提供了通达“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和寻求美好生活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诚信价值具有道德价值的性质,要求公务员以诚信主体的面目出现,诉诸于道德自律,时时处处坚持诚信的价值取向。但道德自律需要有适宜于其生长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道德自律就是一种偶然的力量。道德自律和制度他律是统一贯通、相互作用的,这两个维度体现了价值性与本体性的统一、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王晓虹 《求实》2004,1(2):71-74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两翼。如果按人们自觉的程度来划分 ,道德与法律可以分为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由高到低三个层次。道德自律是最高境界 ,道德他律和法律他律都必须转换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自律才能发挥最大功能 ,三个层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三种实现形式。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三种形式整合的实现是衡量精神文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先后受基督教神学、黑格尔唯心主义、康德自律论和费尔巴哈观点等的影响,最终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反对普遍的道德形式、抽象的道德语言和骗人的道德说教,反对空洞无物的伦理道德研究,道德实践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朱丽翔 《世纪桥》2007,(12):44-45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为前提,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需要通过实践;和谐社会应为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提供合理性实践,从而,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张志勇 《探索》2016,(4):17-22,29
道德辩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真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发展、人的解放和社会治理三个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应当"的状态,奠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政治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神话,证明了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价值观的"多元现代性",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着对社会主义的道德辩护与道德超越。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确立发展的标准,并依据发展的标准而确认实践中的价值排序和行为选择,从为人民服务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的理论自信与道德超越。  相似文献   

12.
李德顺 《理论学刊》2012,(9):58-61,128
价值说到底是一个主体性问题,因此,对价值的理解要进入人的主体状态。价值观是客观的价值在头脑中的反映,表现为由信念、信仰和理想等组成的观念体系。从理论上看,任何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其特定的主体性,在讨论价值和价值观时,一定要明确它是"谁的",是谁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伦理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价值关系,道德当然也具有主体性。我们在反思道德问题时要注意:道德应该由谁来讲,对谁讲,什么时候讲和怎样讲;对群众也不应该光讲道德义务,也要讲道德权利。总之,对道德的反思要提升到尊重人的权利与责任统一的高度上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作为目的论者,承认历史决定论。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确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新社会的产生与旧社会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从来就不具有普适性,它是阶级的产物。由此,有些人把马克思称之为非道德主义者。事实上,马克思并不是道德虚无主义者。马克思不是从内在的、评价性的方面抽象地理解道德,而是从外在的、社会学的观点来思考道德。马克思力求从经济发展的全部事实与规律上来阐明道德的内在本质。因此,马克思是道德社会学的开创性人物,他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人的解放的高度来审视道德,而不是仅仅从理性上作出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4.
三代领导核心在推进历史发展中促进人的现代化。面对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毛泽东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邓小平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物质利益、注重人的科技知识。江泽民注重加强道德建设和人的能力建设,实践“三个代表”最终指向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自律和他律的内在统一性,只有自律而无他律的道德,实际上是忽视了它借以律己的道德准则的客观依据,只有他律而无自律的道德,只是虚拟的不现实的.在现代社会里,道德自律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相互制衡的制度环境中通过博弈而养成的.只有努力创造适当的社会氛围和制度条件,大力建立和健全法制,人们才会对那些不道德和不正当的盈利行为形成自律和自我约束,诚实、信任、善良的社会道德和道德社会才能最后形成.因此说培育理性的社会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陈筱倩 《世纪桥》2011,(21):51-52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凝结了所处时代的执政者(或阶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也会有所改变,但不管在哪个时代,其当时的道德要求都是高于当时的现实存在的,就如同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一样,道德就是一种"希望"式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可以到达的驿站,又必将是被驶过的港湾。本文通过对道德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追寻,觅得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性的现实,从而对道德的这种"希望"性展开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入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遵守某种务必如此的道德律令,而是为了使人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在时代发展中具有崭新品格的道德类型,是推动当代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价值基础,是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践履社会主义道德,是党员干部保持纯洁性,营建优良党风、政风的重要之途。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要充分发展,必须首先发展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权.不要个人的和谐是外在于人的和谐社会,承认个人的和谐才是内在于人的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的个体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应按照普遍的道德律令而承担必然的道德责任从而使主体达到自主和自律,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既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又是社会的外在表现状态。从社会主体角度看,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有待于社会道德信仰的重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待于个人道德主体性的强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待于向传统自然伦理道德观的积极因素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