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在技术引进、发明成果、人才结构、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中存在短视的自主创新理念、薄弱的自主创新动力、恶劣的自主创新环境。只有在企业中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企业的发展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敏  李永忠 《人民论坛》2011,(9):238-239
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在技术引进、发明成果、人才结构、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中存在短视的自主创新理念、薄弱的自主创新动力、恶劣的自主创新环境。只有在企业中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企业的发展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3.
沈阳装备制造业要想加速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具体包括:确立创新主体,建立自主创新技术体系;突破技术创新瓶颈,形成自主创新战略产业;集聚创新人才,打造自主创新人才高地;提升创新服务,健全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体制,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杨德才 《中国发展》2010,10(6):70-75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又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在所有影响自主创新的众多因素中,制度创新及其安排又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任何一个社会要想促进自主创新的大量出现,促进生产力因自主创新而爆发出的巨大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决定着自主创新,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5.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具有多维价值意蕴,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促进数据交流共享的新介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优势。凭借AIGC自动化处理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多模态大模型架构等技术优势,能实现数据感知、智能认知、动态决策、精准执行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进而通过战略决策创新、生产制造创新、营销服务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最大化发挥AIGC技术在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赋能作用。为确保AIGC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充分涌流,要坚持技术导向,筑牢发展根基;坚持统筹全局,聚焦关键领域;坚持自主创新,促进虚实融合;坚持互动协同,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人才赋能,培养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坚持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高速铁路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经验对其他行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以需求为导向,立足技术进步最前沿;以我为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以政府为主导,构建高效自主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政报》2007,(3):25-29
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动、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体系、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构成的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为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制定的《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企业来说,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9.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市场的创新收益。自主创新是企业利用自有的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掌握新的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以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够使企业抢占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并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起始之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和全省人事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打造创新人才优势省份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全面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1.
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培养、造就、吸纳和激活一大批掌握现代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计划经济人才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管理体制的转变,实现个体性人才管理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转变,作出鼓励人才创新的制度安排,激发创新主体发挥丰富的创造力,是我们各项创新工作成败的关键。加快完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选用机制。最迫切的是要推进公开平等的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对人才选用机制的最本质要求,是对传统的计划分配用人的根本性变革。一要改革准入制。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所学专业符合当地产  相似文献   

12.
马旭明 《政策》2012,(9):48-50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创新湖北",支持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发展,"使湖北真正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成立两年  相似文献   

13.
区域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区域知识产权创新还存在着数量少、质量低、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创新经费投入强度较低,创新平台的规模、结构不合理等六个方面。提高我国区域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创新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建设并优化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果的能力或特性,具有新颖性、先进性、价值性等基本特质,它是衡量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尺度。对创造性如何理解,决定了人们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定的内涵和品质结构如何认识,对这种特定内涵和品质的正确把握,是现代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和关键。一、现代社会创新人才内涵建构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渗透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成为生产力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不断更新,使创新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方式,任何一种社  相似文献   

15.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切创新来源于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这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部署。要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企业创新人才,建立一支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生产一线人才队伍。当前,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产一线理所当然地上升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蔺俊萍 《前沿》2005,46(1):13-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断拓展。劳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创新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中最重要的劳动 ,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动价值理论是理解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枢纽。我国当前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要抓住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问题,认真总结和吸收社会主义历史上创造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创新,指导所有制结构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人在社会实践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抽象形式,制度及其变革集中体现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博弈和竞争。马克思的制度变革理论蕴含着鲜明的价值诉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和正义的制度构成其价值诉求的内涵结构。历史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具体性与普遍性构成其价值诉求的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制度变革理论的价值诉求,对我国当代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蒋泰维 《今日浙江》2007,(23):28-28
我省科技工作要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总目标,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四位一体,深化科技管理工作"五个转变",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工作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新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20.
小米的启示     
于洪 《北京观察》2015,(8):22-23
<正>小米公司用短短5年的时间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国内互联网企业,既得益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了利于企业创新的人才、金融、技术等创新要素环境,更凸显了互联网思维给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