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原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作为劳动模范被毛泽东、周恩来所赏识。经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名,陈永贵当选为九大中央委员、十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他当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后,到中央工作,但却与“四人帮”发生了矛盾。陈永贵热爱毛泽东,亲近老干部,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但与“四人帮”有本质上的不同陈永贵出身贫寒,有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他家才获得解放,分得了土地,政治上也翻身作了主人。因此,陈永贵打心眼里拥护共产党,热爱毛泽东。战争年代,他积极支前,努力生产。建国后,他成为大寨的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2.
霞飞 《党史文苑》2005,(10):47-51
原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作为劳动模范被毛泽东、周恩来所赏识.经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名,陈永贵当选为九大中央委员、十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他当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后,到中央工作,但却与"四人帮"发生了矛盾.  相似文献   

3.
霞飞 《湘潮》2005,(3):4-10
毛泽东生前特别赏识陈永贵。在他的一手提拔之下,陈永贵由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由昔阳县委领导人到晋中地委领导人,再到山西省委领导人,党的九大、十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最后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足见毛泽东对一个普通农民干部的重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生前特别赏识陈永贵.在他的一手提拔之下,陈永贵由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最后升至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毛泽东对这位普通农民干部的赏识和重用,成为他一生中在干部任用方面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5.
万须  刘滨 《党史博采》2003,(11):19-23
在新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陈永贵可以说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陈永贵和大寨人秉承毛泽东肯定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毛泽东所赏识。陈永贵正是靠着自己战天斗地、不断进取、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纯朴、忠诚、耿直的品格,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毛泽东的欣赏,从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跃而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6.
冯都  罗婷 《党史文苑》2003,(4):10-14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庄稼专家”陈永贵从大寨走进中南海,毛泽东把他作为“新鲜血液”注入中国政坛,并将他逐步推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之高位。他的发迹史打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但他的飞黄腾达并没有改变他传统农民真诚纯朴的性格。  相似文献   

7.
陈永贵,上个世纪50—70年代大寨党支部书记,在毛泽东的关怀下,陈永贵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毛泽东对一个普通农民干部的赏识和重用,正如陈永贵所说的那样:“今后,再也不会有毛主席那样伟大的领袖会把一个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样高的地位的人了。”  相似文献   

8.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大寨是一面旗帜”以来,“大寨红旗”在中国大地上飘扬过十余年。高擎这面红旗的陈永贵也从互助组长、合作社长、大寨党支部书记一步步走进中南海,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相似文献   

9.
陈永贵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毛泽东对一个普通农民干部的赏识和重用,成为他一生中用人方面的特例。  相似文献   

10.
正陈永贵是新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他带领大寨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陈永贵本人也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基层干部走进中南海,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在陈永贵的成长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给予了许多关怀和帮助;对周恩来总理,陈永贵也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总理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952年12月,陈永贵接替老支书贾进才,成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他紧紧依靠广大群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阶级论"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转折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这一转折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的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转向以全体人民为主体.文章认为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以人为目的的时候,人才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2.
13.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闻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执政”能力就是对新闻媒体的“科学管理”与“合理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构成,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是这种“新闻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本文分别论述了“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战争年代被誉为"四野一只虎"的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因作战果敢,行动神速,被敌人惧称为"旋风部队".这支部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战场的主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9.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两个文明”是“三个代表”的理论铺垫,“三个建设”是“三个代表”的理论雏形,“三个代表”则是“两个文明”和“三个建设”的完善和成熟表述。从“两个文明”到“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承前启后、补充完善、发展创新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