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描述网络空间出现的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这一重要现象的基础上,分析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形成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探讨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明确提出消解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网上网下联动策略。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在北京结束的第三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阂。、更令专家震惊的是,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当事人家庭也是一个无法挽回的灾难。本文针对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少年残害他人生命自杀现象日益突出。青少年生命意识较为淡漠与青少年没有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既有其自身的心理、生理等原因,又与教育、制度以及舆论引导等三个方面的缺失有着极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去年诗人余地自杀了,今年诗人吾同树自杀了。我曾经也是一位诗人,但在20多年前就背叛了诗歌,如果不背叛诗歌,或许我也会走诗人的自杀之路,因为我写诗歌那段岁月,我也有过自杀的念头。  相似文献   

6.
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的网络世界,亚文化发展迅速。笔者在分析了该种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后,从技术、法律等方面提出数条控制对策,并由此引伸出对网络自杀、网络感情以及网络婚介等相关网络文化现象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用迪尔凯姆《自杀论》中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框架,大致将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分为失范型,利己型和利他型,在理解《自杀论》原意的基础上,梳理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教育与支持的缺失、在学校中被过早“边缘化”、转型时期社会控制的滞后,使流动青少年处于一种失范状态;流动青少年在城市遭到排斥,没有合理的上升渠道.经济问题是利己犯罪的主要原因,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是犯罪的诱因;流动青少年被小团体接纳,认同小团体的越轨亚文化,害怕被排斥的心理促使他们走上了利他犯罪之路.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一批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社会学家,还有部分中小学生,聚集在洛杉矶开会,讨论和研究一个越来越使人不安的问题——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问题。会议还未结束,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就在离开会地点不远的一部小汽车里,18岁的托马斯倒在驾驶盘上,旁边是19岁的里奥,后排的座位上是两姐妹:17岁的切丽和15岁的丽莎,4人均已死亡。经证实是自杀。更为可怕的是,这4人同时自杀的消息由新闻界一下子传遍整个美国,在随后的5天里,竟然又有6个14至19岁的  相似文献   

9.
刘仰  冯国伟 《法制博览》2008,(12):43-43
全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很多自杀者。从人口比例来说,中国并不是自杀比例最高的,这应该同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有关。我从来都认为,自杀是一种懦弱。如果要反抗什么东西,直接反抗才像个英雄,自杀只是逃避,不值得向社会提倡。  相似文献   

10.
王波 《法制博览》2015,(8):237+236
保险法的自杀条款是人寿保险的特有条款,晚近以降各国都将其纳入保险法之中。自杀条款的理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由"自杀即为犯罪","自杀在技术上具有不可测量性"等发展到"自杀免责期间制度"。我国自95年制定保险法时便引入了自杀条款,09年在修订时更是对其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法中的自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杀,另一类是自杀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自杀",在理解和适用是一定要对二者的涵义做精准把握。  相似文献   

11.
石勇 《南风窗》2012,(24):14-14
无论社会心理机制是诱使一个人向内攻击,还是向外攻击,都表明它不适合人们在心理上的生存。因此,防止自杀和暴力,被还原到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一命题上。即使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活到现在,大概也无法对现在中国一些人的自杀作出解释—比如不时出现的"自杀秀"、"直播自杀"。这些自杀并不符合"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自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0月,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综治办联合发文,制定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意见。这项计划立足社区,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区力量资源,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重视做好流动青少年、闲散青少年的服务教育工作,重视做好问题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工作,防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司法制度是指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的专门应用法律手段处理青少年案件的制度。青少年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治理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种专门的司法制度,它在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以及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青少年司法制度建立的较晚,而且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司法体系。因此,完善我国青少年司法制度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4,(12):22-22
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统计,2013年中国共有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建议尽快改革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建立以个体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多样化评价。  相似文献   

15.
评估青少年犯罪现状涉及几个问题: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是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青少年犯罪是犯罪源头还是犯罪主体,青少年犯罪是低龄化还是第一次犯罪年龄提前,青少年犯罪增多是打击不力还是教育不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少年犯罪演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罪犯数量大幅度下降,近几年开始有所缓慢回升,青少年罪犯占全国罪犯总体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然而,青少年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由此我们看到反映青少年犯罪情况的两个代表性指标一一犯罪数量和人口犯罪率。影响青少年犯罪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基数和青少年人口犯罪率,而后者更能够反映青少年个体及群体的越轨行为危险程度。我们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决策和实务工作中更应当密切关注青少年人口犯罪率,同时重视青少年群体人口基数的变化。此外,从罪犯数量和人口犯罪率两个指标来看,未成年人与青年两个亚群体差异较为明显,因此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不能笼而统之,需要日益精细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突出问题,能否有效地减少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直接影响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效及社会治安稳定的大局。本文结合浙江省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际,对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及预防措施做了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美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已经建立较完善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教育三个层次:事前教育,包括规则教育和街道法课程模式;事中教育即未成年人法庭;事后教育指社区矫正项目。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应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以减少青少年犯罪及青少年被害。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体系,对比中美两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中观念、形式、方式、主体、对象上的差异,总结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构建我国合理的教育模式的建议:我国可以继续发挥我国已有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的优势,并借鉴美国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综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力量,积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积极发挥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职能作用,通过维权岗开展有声有色的青少年维权工作,将青少年维权触角延伸至基层单位,从不同领域拓宽全省青少年维权网络体系,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保护自身利益提供切实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青少年犯罪状况逐年恶化,意大利的青少年犯罪率呈现出北部高于中部及南部地区特点。意大利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经济、政治的状况相关,但更表现出与非法移民之间的联系。针对这种状况,在意大利,实施意大利模式的青少年司法,对青少年广泛适用恢复性司法,对治理青少年犯罪,取得了良好的效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