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我想这个遥远的国家———中国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每当我的父亲打开他那个放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带回的盛满中国物品的盒子时 ,我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会从盒子里拿出他在任主治大夫的那个部队的指挥官给他颁发的奖章 ;他会从盒子里拿出象牙筷子 ,并且给我们示范如何握着和使用筷子 ;他还会从盒子里拿出刻有他名字的狮型玉石图章 ,然后写给我们看如何用两个中国字“扬”和“库”来写我们的姓。他会从盒子里拿出许许多多东西 ,每一件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我能亲眼看到我父亲讲的故事里的地方。这些地方曾经是我…  相似文献   

2.
演绎父爱     
马凯 《中国保安》2006,(14):49-50
几年来,自己尝试着写了些东西,远在故乡的父亲为此甚是自豪,他常常在喝了酒的时候,喜欢拿出我那些文章夸耀于乡邻朋友,希望从他们的眼神里获得一种慰藉。父亲年轻的时候连生活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读过什么书,更不懂得什么文章了。如今,父亲常感叹说,大山里出了个会写文章的儿子,其实,我那些贫瘠的文字,在巍峨如山的父亲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有时,静下心想一想,自己写了那么多东西,为什么偏偏就没有想到写一写父亲呢?他老人家一生中的故事,苦涩而温馨地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我的家在西南山区的一个农村里。八十年代初,家乡正闹自然灾害,当时我…  相似文献   

3.
寻根认祖记     
30年代初,我在台湾上中学时,无意中在父亲的文书柜里看到简略的家谱,才知道我家祖籍是福建泉州府石狮占宅宫后。父亲说我家门媚上和祖先墓碑写的堂号“廊山”是祖籍地名,还给我讲了祖先、北宋宰相蔡襄在泉州造洛阳桥的故事。那时台湾还在日本殖民统治下,从此我滋长了民族意识,牢牢记住祖籍地址,向往“唐山”(即祖国)。1947年我在台湾“二·二八”起义失败后,到大陆参加革命工作。1960年出差福建时,按所记忆的地址,找到了石狮古宅宫后祖选老家,和蔡章叶老人相认,按辈序,他是我的堂叔公。到现在,我还与族亲们时有往来。1988年…  相似文献   

4.
自我和谐     
记得,我上小学的第一天,语文老师(我的父亲)在黑板上先是用蓝色粉笔画了一幅“公鸡形”的简笔画,接着用红色粉笔在图画中央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那是我学生时代认识的第一个现代汉语词组。我的父亲在教会我们看图、认字、发声之后,又写了一个大大的“國”(“国”的繁体字)字,然后像讲故事一样讲解给我们听。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位职业编剧。近几年,他编剧并投拍的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写父亲的。我问他,是因为父亲情结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的大街,很重的心事,正透过他的神情向外弥漫。他说,10年前,就是在这条大街上,我把我的父亲弄丢了,一直都没有找回来。他说,母亲来电话告诉我,说父亲的“糊涂病”越来越严重了。我知道父亲惠的是“失智症”,于是,我回了趟家,决定把父亲接到城里,找大医院瞧瞧,看有没有办法缓解病情。他说,那天起了个大早,带着父亲上医院。当时,人很多,公汽很挤,我再三叮嘱父亲,一定跟紧我,但车到站之后,父亲还是不见了。  相似文献   

6.
燕子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的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  相似文献   

7.
点歌的人     
那天我在办公室编写电视新闻稿件,正忙得昏头昏脑的时候,老人推门进来了。 他是来点歌的。 老人走到我跟前,并不像其他点歌者那样送上事先写好的祝词,而是浑身上下摸了半天,慢慢掏出一支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见我摆摆手,他却并不收回,执意放在我的办公桌上。 我不会写字,能不能帮我一下?他有些难为情地搓搓手──这种代笔的事以前也碰到过,于是我便拿起圆珠笔:说吧,怎么写? 老人想了想,说:就写上“祝父亲生日快乐”吧。父亲?你父亲多大年纪了?我有些惊讶,来人的头发已经花白,看样子有六七十岁,他父亲怕不是有八九十岁高龄了。 他有些尴尬地笑…  相似文献   

8.
我和祖国同年生。俗说“同庚易生情”,我最爱写“祖国万岁”。 听父亲讲,我出生那天,正逢家乡全境解放。两个月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母亲为此特高兴,逢人便说我命好,赶上了好时代,街坊邻里都称我是“建国号”。襁褓中,母亲就常在耳边念叨: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小宝长大了要好好读书报国家,并摇着我的小手说:学写字哦,就写“祖国万岁”。开始咿呀学语了,母亲就要大哥教我用笔写“祖国万岁”,每天手把手地教,  相似文献   

9.
(一)从《情份》到《老爸关云短》苏伟贞素以写情见称,不过,若以“情深不悔”来形容她笔下的人物,却未免把这种感情看得过份刻意。苏的故事中,多的是感情过份陷溺而无法解脱的人物。以“不能自已”来形容他们,似乎更能概括他们感情的特色。苏近作《老爸关云短》(载《联合文学》1998年2月号),写亲子之情,仍然脱离不了深情的老调。不能排释的感情牵绊,依然是主宰父女关系的重要元素。早于1986年,苏已创作过《情份》。故事中的父亲与女儿一直相依为命,生命中只有彼此。女儿对父亲是全情付出,父亲在心理上也无法适应女儿…  相似文献   

10.
金炎 《人民公安》2009,(18):46-48
30多年前,《一块银元》的故事曾深深震撼了无数中国人的朴素阶级情感,在崇尚集体观念的时代。故事的作者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零五部队供稿”的署名。而真正的作者——我的父亲杨志东被时代的大潮悄然隐没了。  相似文献   

11.
刘金瑞 《春秋》2009,(2):43-44
1943年,我随父亲离开故乡扬州来到济南。 1947年我13岁时.因家贫只读了两年半小学,为谋生,我到华安理发馆当了徒弟。那是农历八月初二,经一位老乡介绍。我进经四路纬八路口华安理发馆学剃头。老板要我向供桌上两块小木牌磕仨头。一块木牌上写“天地君亲师”,另一块木牌写的是“罗祖”二字。“罗祖”何许人也?当时一无所知,后来才晓得此人乃理发行业之“祖师”。  相似文献   

12.
父亲叫刘本祥,在部队时叫刘炳祥.在国民党的军官档案里,应该可以查到我父亲的名字.父亲生于1909年,如果活到现在应是106岁.要是父亲还活着就好了,他有可能会领到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我写过一篇《母亲的奖章》,记述的是母亲当县里劳动模范的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该写一写父亲的纪念章了.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的子女不提起他,恐怕没人会记得我们的父亲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要写父亲.父亲1960年去世时,我还不满9周岁.父亲生前,我跟他没什么交流,父亲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我们父子年龄差距较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相似文献   

13.
高考落榜后,我远离家乡,来到了北方城市天津,经朋友介绍,当了一名保安员。刚工作时没钱买手机,给家里写信很勤,基本上一个月两封。工作半年后,我买了手机,写信的频率就减少了,两个月也写不了一封信。就在我尽情享受手机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时候,却忽略了父亲对家书的期盼。每次和父亲通完电话,他总会叮嘱一句:“以后你还是给我写信吧,寄信时想着把你平时写好的文章寄来(上高中时我酷爱写作,在县里还拿过名次)。”电话这么方便,写信费事又费时,我觉得父亲有点儿老土,因而每次通完电话我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为了让父亲心里有些安慰,就不经…  相似文献   

14.
自从写了“少帅府宴席”一文,许多朋友问我,“少帅府宴席”是张学良将军的家宴菜谱,是如何传人社会的,说来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在他的短篇故事《世界之都》里,描写一对住在西班牙的父子。经过一连串的事情后,他们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男孩选择离家而去。父亲心急如焚地寻找他。遍寻不着之际,父亲在马德里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儿子名叫帕科,在西班牙是个很普通的名字。寻人启事上写着:“亲爱的帕科,爸爸明天在马德里日报社前等你。一切既往不咎。我爱你。”海明威接着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惊人的景象。隔天中午,报社门口来了八百多个等待宽恕的“帕科”们。世上有无数的人在等待别人的宽恕。宽恕的受益人不只是被宽恕者,还有和他们一样多的人可以得到好处———就…  相似文献   

16.
在举国同心,全民抗“非典”的日子里,发生了多少故事,恐怕没有人能统计出来。其实,这些故事或悲壮,或惨烈;或感人,或平凡,就实实在在发生在你、发生在我、发生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身边。我今天要写的就是———  相似文献   

17.
何康 《同舟共进》2020,(4):57-61
“远游良多艰,壮心未能已”是我的父亲何遂15岁时写的一首诗的结尾两句,60年后,他重抄写此诗时,加了一段注:“此于1903年,由蜀返闽,舟过瞿塘所作。今已历六十年矣,以生平遭际一何近似乃尔。”回忆我的一生,用父亲这首诗做题目,描述我的少年时光也是很恰当的。黄埔军校的记忆。我1923年正月初八生于河北省大名府(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现属邯郸市)。尽管父亲是福建人,但却与北方特别是河北结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父亲一辈子种麦收麦,在江汉平原一望无际的田垄上,岁岁年年,辽阔而仄逼,泛漫而严肃,永远地不可一世亦不可企及。可是父亲并不这样看,却是文化后的我一种懒惰与无奈的描述。 麦子熟透了的时候,镰刀该说些什么了。这是我蹲在田埂上写的诗。父亲抡着磨得锃亮的镰刀横我一眼,不屑地就下田了。“哧、哧……”于是我听到镰刀就不断地说起来,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广袤的田垄上  相似文献   

19.
老郭的故事     
老郭的故事苏虹本栏自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厚爱,激发了妇女工作者的写作热情。不论是年长者,还是小字辈,大家相聚在这里敞开心扉,倾心交谈,写“我”的成长,“我”的感受,“我”的困扰,“我”的喜悦。对于每个人来说,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而对于...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条幅     
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却爱好书画,他送给我的条幅字迹遒劲潇洒,内涵深邃显见,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那年我高中毕业回村担任了大队干部,分管治保和民调工作,父亲郑重其事地把我领到西厢房里,指着正面墙上的条幅说:“你哥当村干部时,这是我给他题写的,现在你大小是个村干部,我把这个条幅送给你。”   条幅上书:花开能有几日红,为人一世要公平。   我明白父亲的意思,恭恭敬敬地说:我一定照父亲写的去做。   父亲接着讲了条幅的来历和背景。解放初期的那年腊月,父亲应朋友之约去南山狩猎,不料刚到朋友家就被人抓起来。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