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社会思潮。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沉渣泛起,国内学术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16-202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近五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视域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征及具体表现、影响及对策、习近平论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和“四个自信”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时代,带有西方价值观色彩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沉渣泛起。通过借助"学术外衣""另类化"的传播方式和"戏说"历史等行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越发具备隐蔽性、广泛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它企图通过动摇政治信仰、质疑党的合法执政地位和扭曲青少年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等手段,给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我们要始终坚定唯物史观,维护清朗的自媒体环境,同时注重对自媒体从业人员的管控,以此来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3.
发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近代以来就始终沉浮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之中。近年来,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这一思潮又在我国沉渣泛起,甚嚣尘上,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学界予以了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基础上,主要集中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起源演变、本质表现、消极影响及其应对对策等四个理论维度,以期反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历史源流和现实概观。  相似文献   

4.
碎片化场景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都呈现出新特征.传播主体分散在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专业学者和业余人士同时在场.传播内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碎片信息和闲言碎语相互交织.传播受众活跃在现实社会的不同领域,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遥相呼应.传播媒介弥漫于网络空间的多元场景,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密切协同.传播效果呈现为取悦受众的娱乐心态,文艺作品和娱乐活动纷呈上演.借助碎片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干扰了社会思潮治理、影响了价值观的树立、歪曲了党和国家历史.对此,要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叙事风格增添党和国家历史感染力,以网络新兴媒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流派,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党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有转型期社会思潮的波动和西方思潮的侵蚀,更主要的是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党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政治纪律松弛。在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的前提之下,应当坚持"双百"方针,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并且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了迎合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和平演变"以及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现实需要,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具有长存性、隐蔽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主要的表现是贬损正面历史人物,褒扬负面历史人物;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赞颂资产阶级发展道路;责难马克思主义,推崇唯心史观等。必须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场景,让祸害谣言不攻自破;占据舆论空间话语权,驱逐歪理邪说出境;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警惕错误思潮蔓延。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既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有着自身运动的主客观条件。因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绝不能仅聚焦于一般意义上所界划的政治观型维度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视域,也必须关切以日常生活观型、文化观型等样态呈现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后者恰恰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生、扩散并危害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故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刻批判之后,深刻透视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生成布展的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情境的基础,探析遏制或削弱其存在的各种土壤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的爆炸式、无序化发展给青年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苏东巨变”潜入我国,它主要以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传播对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在网络时代,它借助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借尸还魂”,一些“新历史故事”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外衣,在网络空间大肆流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为论调,大肆宣扬民族失败、革命失败的言论,主要目的是动摇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民族虚无主义弱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内外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工作阵地,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的回击,从源头上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青年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是否定国家、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历史的错误思潮;其用意是险恶的,目标是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严肃、特殊、政策性很强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近年来在学术界、文艺界等领域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抽象人性论"等表现方式,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口号,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在思想上造成极大的影响与危害。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基于唯心主义产生的一种反动性、非科学性的政治思潮,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积极探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路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深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形势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其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系统化、传播受众大众化、传播载体多样化、传播效果裂变化;在多个层面威胁国家安全,在思想层面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政治层面动摇党的领导,在文化层面消解文化认同,在历史层面扰乱历史共识。对此,要敢于善于斗争,构建战斗堡垒;讲好历史故事,筑牢历史根基;抓好重点对象,夯实群众基础,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3.
短视频时代,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改头换面,亟需主动应变。短视频时代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元社会思潮翻涌流行、网民非理性社会心理推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呈现出以推荐型算法进行虚无历史诱导、以碎片化话语解构宏大历史叙事、以娱乐化影像戏谑厚重历史事实、以潜隐性议题发酵虚无历史舆论等新形态。在短视频时代,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空间话语权、依法加强网络治理、平衡算法推荐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高网民辨识能力、筑牢精神堤坝是治理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媒时代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与新兴的网络媒介传播形式,表现出庸俗化解构历史、娱乐化包装历史、表象化重构历史的形态,呈现出更加隐匿化和生活化的软性传播特点。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减弱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歪曲、对历史自信的消解、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危害。因此,智媒时代仍需从网络受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网络监管三个方面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辨析与应对。  相似文献   

1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某些大学生中间沉渣泛起,其对历史的歪曲、对历史人物的滥评、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历史观、道德认知、民族情感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努力消除其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企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它丑化历史,夸大其词,响应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企图;它诋毁历史,否定革命,妄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在尊重历史客观性、把握历史规律性、还原历史整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体现为文化思潮与政治思潮的杂糅,把握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必须明确其政治指向,并抓住其与资本逻辑兴起之间的关联。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超越必须仰赖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既能够遏制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负面效果,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价值与道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境遇,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行动逻辑。借助大数据、智媒载体、算法算力等技术手段,历史虚无主义在出场方式、影响受众、手段策略等方面呈现出更加软性和潜隐化的特征。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更为强烈,“社会危害性”更加凸显,其隐蔽式歪曲着历史认知,扰乱网络生态秩序;沉浸式消解着国家认同,撕裂价值共识;颠覆式弱化着政治信仰,制造“西化”陷阱。为此,通过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匡正大众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健全法规制度约束监管机制、抵御智能算法漏洞、完善智能治理等实践举措,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侵扰。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党历代领导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刻批判和驳斥,强调破立并举,在坚持唯物史观中筑牢人民群众的思想根基;审时度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意识...  相似文献   

20.
网络公祭是传统公祭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一般而言,它是指网民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其多媒体技术等手段,通过各种程序、仪式等方式来纪念古人、缅怀先辈、悼念逝者的活动。网络公祭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抵制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以及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公祭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期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