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吴兴国 《中国发展》2010,10(2):64-68
目前,中国理论界、实务界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反租倒包上存在“支持说”与“反对说”两种观点。该文提出,反租倒包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是农民意思自治的成果,没有损害农民的流转主体地位和承包权益,亦未违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应尊重农民的创造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反租倒包应有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芳  宋斌 《半月谈》2001,(16):52-53
记者近日随中央专题调查组在各地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势头明显加快,由乡村组织出面的“反租倒包”、企业和外商成片承包或租赁土地、城镇干部和职工下乡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相继显露:如以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一些地方土地延包政策还未落实到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打土地和农民主意的动向。提倡土地使用权流转。是中央农村政策的重要内容。但是,土地流转必须遵循“条件、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莫让农民权益在“流转”中流失。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农地非农化建设、农民难以得到入股土地经营的股权和农地土壤质量遭到破坏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农地流转、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入股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以及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4.
公茂刚  赵菲 《长白学刊》2023,(5):110-121
“三权分置”改革为农地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发展农地金融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已有的土地银行、土地信托、土地抵押贷款证券化、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农地与金融融合发展模式比较分析认为:农地与金融融合的运行模式呈现多样性特点,且具备基本的风险补偿机制,初步建立起农地与金融融合发展制度体系。但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农地与金融融合发展依然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村土地价值评估机制不完善、政府多环节介入以及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的问题。故而顺应数字乡村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提出“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大数据技术”模式、“农户+农村合作金融”模式以及“农业大户+土地银行+龙头企业”模式三种农地与金融融合发展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5.
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根本障碍是利益失衡,给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利益协调推进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着眼于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利益冲突,通过利益表达、利益分享、风险防范、利益调控等机制创新,采取区域实现、分类实现、特殊实现三条路径实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模式与阻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向前 《理论月刊》2003,(9):140-142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新型模式是在新时期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模式创新只能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实现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模式。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必须坚持“受者有利,让者有依,合理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确保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同时,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存在着:(1)农户传统的心理文化因素;(2)土地经营的比较效益;(3)政府的土地政策;(4)城市化过程风险四个因素的阻力。  相似文献   

7.
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根本障碍是利益失衡,给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利益协调推进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着眼于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利益冲突,通过利益表达、利益分享、风险防范、利益调控等机制创新,采取区域实现、分类实现、特殊实现三条路径实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8.
农地流转是保障国家粮食充足、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农地流转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等众多障碍。因此,采取完善农地产权制度、规范农地流转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将有效健全农地流转制度,推动农地合理、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9.
罗迈钦 《求索》2014,(6):77-80
基于湖南旨60县、1500乡镇、4500个行政村、225792个农户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发现,制约农地流转的瓶预主要是:农地流转服务平台缺位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新型土地流转主体导致的农地流转需求不足;农地流转价格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民无法解除后顾之忧;部分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导致对农地的过度依赖。要破解这些瓶预必须打造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培育新型土地流转主体,建立价格评估机制,完善农村社保体制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作为重要的推动者,政府应承担起保护稀缺土地资源、维护农民利益、做好农地流转服务工作的任务。实践中,政府存在缺位、越位等失范行为。鉴于此,应准确定位政府角色,转变服务理念和政府职能,积极引导规范农地流转、提供完善的服务,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以实现农地流转的规范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囿于意识形态的认识与经验的不足,与其他产业领域的改革相比,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是相对滞后的,为了进一步改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农村土地的生产力,特别是化解农民权益与农地权属的矛盾等问题,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除了需要进行稳定角度的考量外,还需要以创新的法律思维探索立法,以保护适合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避免产生农地流转“大跃进”式的推广模式,充分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黄贤金  高珊 《群众》2014,(3):68-69
<正>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了农村土地承包权担保功能,为发挥农村土地承包权融资、提升农业发展投资能力提供了新的制度"能量"。但当前农地流转仍存在流转经营效益不够突出、指标型管理、政府主导较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市场决定型的农地流转新机制。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问题为了深入了解不同城镇化及非农化发展水平地区农地流转的具体  相似文献   

13.
霍生平  苏学愚 《求索》2013,(2):36-38,9
农地流转中农民分流就业径向是多样化的。目前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存在各种问题,通过构建农地流转中农民劳动力务农/非农配置决策模型、农地市场与非农劳动力市场关联性模型,可以发现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之间内在的互动机制。为此.应当加强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的整体性制度变迁.包括协同推行构建农地有序流转制度、劳动力跨城乡自由流动制度、农民分流就业支持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释放的制度效应,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使农地资源进一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在此背景下,乡村既有的利益格局被搅动,农村剩余人口的生计受到冲击。本文尝试建构土地流转的人口分析范式,从家庭束缚和人力资本两个维度,将农村剩余人口划分为相对剩余人口和绝对剩余人口两种不同类型,阐释他们与土地结合而形成的生计模式,即“范围经济”和“老人农业”,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本下乡促成的土地规模流转如何重塑他们的生计。最后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社会保护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以缓解因土地规模流转对农村剩余人口造成的生计压力。  相似文献   

15.
各级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户是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着的三个主体,每一层次的主体都存在着对流转的制约方面。虽然农户是进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最终微观决策主体,但其决策是在政府的制度供给与村级组织的实施机制的双重影响制约下做出的。所以,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从政策层面来说,更多地要依靠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  相似文献   

16.
唐茂华  陈丹 《长白学刊》2009,(4):99-103
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但台湾地区和日本农地经营的历史进程表明,农户数量而非农业就业人口是其决定性变量。据此来看,中国的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也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避免农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进一步蔓延,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框架下推动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否则必将损害中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7.
财政补贴是实践中促进农地流转的常用政策。但是,农地流转补贴性质的错位、种粮补贴与农地流转补贴在立法价值和实施效果方面的内在冲突,都可能导致农地流转补贴公共性的偏离——产生农地"非粮化"的倾向。因此,应当矫正农地流转补贴的性质,即重补贴轻奖励,并按照"财政补贴与农地经营权一致"原则改革种粮补贴。  相似文献   

18.
杜威漩 《长白学刊》2011,(3):109-113
农本思想、"官本位"思想使得农民不愿流转自己的土地,"小富即安"甚至"安于现状"的风险厌恶心理使得农民不敢流转自己的土地,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农村人际关系网络导致农地流转失范.实现农地有效流转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在于:塑造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以替代农民的农本思想;塑造平等、法制理念以替代"官本位"思想;培育农民的企业家精神以...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农地流转的市场规制必须服从于区域合作协调的经济社会目标。武汉城市圈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农地市场,实践中的农地流转呈现出复杂的面相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对农地市场失范予以解释,并基于区域经济法的视角,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背景下农地流转市场规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强 《北京观察》2010,(1):26-27
<正>农地流转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农地流转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积极意义无庸置疑。在这个农地流转大潮涌动的时候,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