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敲诈勒索罪疑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法对敲诈勒索罪的规定是在1979刑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加上最高院关于数额标准规定。这些规定不够明确,在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往往会遇到不少问题,实践中对敲诈勒索罪的认定争议颇多,一些案件难以定性、定罪量刑,这给法律适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的存在,显然是不利于刑法保障机能的实现。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敲诈勒索罪的司法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将数额较大作为敲诈勒索基本犯的唯一定罪标准是否妥当,是否应该有其它定罪情节,敲诈勒索罪是否应该增设罚金刑,敲诈勒索罪加重处罚情节的法定刑是否有必要提高,这些都是在认定敲诈勒索罪的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惑,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对敲诈勒索罪的立法完善做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3.
一、司法实践中的认定类型 笔者通过上网查阅相关案例,发现司法实践中的认定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未达到盗窃罪和敲诈勒索罪犯罪起点,以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认定  相似文献   

4.
关于敲诈勒索罪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敲诈勒索罪在侵犯财产犯罪中是常见的一种犯罪行为,近年来有所增加。这不仅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人民群众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严重地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阻碍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和正常发展,直接危害到社会的稳定。根据我国刑法对该罪的规定过于简约,以及为了服务司法实践并为今后立法提供参考,笔者拟对敲诈勒索罪的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寻衅滋事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多发的犯罪,它与故意伤害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的界限容易混淆,对是否存在转化犯的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殴打他人造成轻伤的情形定故意伤害罪还是寻衅滋事罪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基层法院的司法实践。笔者试图从立法精神、法条之间的关系以及功利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  相似文献   

6.
张哲飞 《法制与社会》2014,(12):282-283
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是我们刑法中犯罪性质较为恶劣的犯罪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社会秩序。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是刑法中极易混淆的罪名,相似的特征和犯罪构成给司法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造成很多阻碍。如何准确辩异两罪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仅从分析两罪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提出辩异两罪的关键点,通过真实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和正确区分罪名,并提出辩异两罪的三个当场和犯罪程度,以期对我国的刑法罪名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上访者以上访为理由,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诉求,以满足自己利益或要求,在司法实践中,被一些司法部门认定为敲诈勒索罪。这种案例的出现实质上揭示了政府部门在处置上访事件中的不同态度。也意味着对刑法中敲诈勒索罪认识的不一致。站在上访权利的性质,政府管理者职责和受胁迫交付财物的不得已性角度,为避免和减少上访,政府及有关部门支付财物给当事人,不宜事后定性为敲诈勒索罪,而应通过民事诉讼或承担其他刑事责任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8.
在侵犯财产犯罪中,敲诈勒索犯罪是常见犯罪之一,近年来有所增加。本文拟通过与国外关于敲诈勒索罪行为的立法比较,指出我国立法的不足;深入研究探讨敲诈勒索罪的手段,解决有关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界定混乱的局面,以期通过理论的完善服务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谢开伟 《法制与社会》2012,(14):112-113
敲诈勒索罪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的犯罪,由于立法的不足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匮乏和滞后,给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本罪增加了不少难度,以致违反罪刑法定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本文对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以及与其他相关犯罪之界限进行研究,旨在为有关理论的完善和实践中对此罪的准确认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抢劫罪、敲诈勒索罪及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在主客观方面存在某种相似性,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容易混淆,实有认真辨析之必要.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抢劫罪、敲诈勒索罪及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雇用女性引诱男网友至消费场所高额消费,然后以暴力、威胁手段逼迫“埋单”的案件频发。对这种行为,是定敲诈勒索罪,还是定抢劫罪,抑或是强迫交易罪,各地司法实践中的差异很大。本刊近日与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召开案例研讨会,邀请专家就此类案件中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敲诈勒索犯罪的本质特点在于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目的,使用胁迫手段对他人施以精神强制,从而获取对方交付的财物。但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无缘无故对他人进行敲诈勒索的情况较为少见,总是基于一定的理由或藉口,即敲诈勒索行为中又伴随着一定的行使权利行为,如何准确把握刑法对敲诈勒索罪的规定,明确敲诈勒索罪的保护法益,分辨敲诈勒索主观目的与客观行为之间的组合变化,以及区分正当行使权利行为与借行使权利之名行恐吓勒财之实之间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显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李楠 《法制与社会》2012,(33):58-59
胁迫方法是抢劫罪中最重要的手段行为之一,其在司法实践中情况比较复杂,有时难以准确认定,如胁迫需要达到何等程度,抢劫罪中的胁迫同敲诈勒索罪、绑架罪等罪中胁迫有何不同等等。本文试从这些问题入手,对抢劫罪中胁迫方法的认定作一初步、浅显的分析,以便我们更准确地去认定抢劫罪。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中侵犯财产犯罪的行为中最常见的就是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这两种罪存在很多行为上的相似之处,我们很难将其区分开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敲诈勒索中的暴力行为和抢劫中使用的暴力加以分析,澄清理论上的误区,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敲诈勒索行为是指向对方实施了暴力或者胁迫手段,要求对方处分财产的行为,但要成立敲诈勒索罪既遂还需要对方基于恐惧交付了财产.在司法实务中,对于“敲诈勒索行为是否能够引起对方的恐惧”、“对方交付财产是否是基于恐惧”两点的标准较为模糊,尤其是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密”关系的情况下.本文以孙某某敲诈勒索案为例对前述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司法实务中该罪名的认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司法实践中,以暴力为手段抢劫公私财物的抢劫罪,同敲诈勒索罪易于区别,然而,如何区别以胁迫为手段的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有的同志就感到棘手了。所谓胁迫性的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胁迫的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敲诈勒索罪,是指用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恫吓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这两种犯罪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是一般犯罪主体,都是既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又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主观方面  相似文献   

17.
我市在司法实践中遇到这样一起案件:张某犯抢劫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当刑期执行六年后,查实该犯在抢劫罪宣判以前,还犯有敲诈勒索罪(情节一般,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档子内)。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对张犯应作数罪并罚处理,但按照第七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该犯的敲诈勒索罪已过五年法定追诉期。究竟对此案应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8.
陈培雷 《法制与社会》2014,(26):262-263
商品购买者因为商品质量问题,凭借媒体等形式,向商品出售方提出高价赔偿的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是目前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消费者过度维权的刑法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对过度维权行为应当以敲诈勒索罪惩罚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关于消费者维权中敲诈勒索行为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伪劣产品纠纷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是居于弱势地位,偶发的天价索赔案之中,被以敲诈勒索罪起诉和定罪的案件,较为罕见,随着新的维权案件的不断发生,关于维权过程当中的天价赔偿数额问题、敲诈勒索罪中的“要挟”及谁是弱势群体等问题不得不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分则对敲诈勒索罪的规定极为简单,法条上仅有第274条一条,也无其他相关规定和解释,加之,法学界对敲诈勒索罪的研究不多,司法人员只能按照各自的理解和认识来定罪处刑,而认识上的千差万别势必造成执法上的混乱。下面,笔者就实践中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一、敲诈勒索罪的属性 敲诈勒索罪的行为人通常用将以暴力加害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