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人权的思想观念在全世界得到普及。废止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据维基百科统计,如今70%的国家实质上已经废止死刑,废止死刑将是国际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相似文献   

2.
死刑制度自古以来一直是刑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死刑的存废以及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都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继续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充分考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从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法制观念等一系列因素考虑,我国立即废除死刑还为时尚早。但同时我也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到一定的程度,社会可以采取刑罚以外的条件措施有效地防范犯罪,超越报应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我国刑罚制度必将进一步完善,死刑终将走向废止。  相似文献   

3.
死刑存废之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死刑废止 ,从其应然性来看 ,是刑罚人道主义思想的必然结果 ;从其实然性来看 ,它又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之存废 ,应持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死刑的废止不需要终身刑替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终身刑与无期徒刑并非等同概念;终身刑是侵害人格尊严、比死刑更为残酷的惩罚方法,不应成为死刑的替代刑;死刑的削减与废止不依赖于终身刑的设置;终身刑未具备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无助于刑罚体系的完善,没能顺应刑罚的发展趋势,不符合行刑的合理目标,因而不应成为-种刑罚措施;当前,我国应当在削减与废止死刑立即执行的同时,合理运用现行刑法规定的死缓与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5.
死刑又称生命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在中国漫长而又血腥的刑法史中死刑占有重要地位,而它在我国现有刑罚体系中也难以替代,这一切决定了我国死刑的废止道路是曲折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逐步废止死刑论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赵秉志 《法学》2005,(1):55-62
文章首先进行了关于死刑限制暨逐步废止的理论与立法之考察,并提出了关于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逐步废止非致命性普通暴力犯罪死刑和废除致命性暴力犯罪与战时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就中国分阶段废止死刑配套制度之设计,提出中国分阶段逐步废止死刑进程中的制度配合和中国死刑逐步废止后的制度建构;最后关于影响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的两个社会因素之考量中,分析关于民意与立法者、决策领导层的认识问题对死刑废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随着人道主义呼声的高涨,犯罪人的处遇措施应该得到改良、死刑应当废止的主张日渐扩大了影响面。但是人道能否限制刑罚?从国内的主流观点——人道是刑罚的价值要素去推论,人道可以对刑罚构成一种根据性的限制,与人道不符,刑罚就应该废止。但是通过价值哲学、刑罚历史、刑罚根基的考察,人道不是刑罚的价值要素。因此,人道对刑罚的限制不是根据性的,而是条件性的,只有当人道理念较比刑罚理念占优势时,人道才限制刑罚。至此,中国当前的刑事政策应是适度改良监狱设施,坚持保留死刑立场上的严格限制死刑。  相似文献   

8.
《刑法修正案(九)》新设的终身监禁制度不是具体的刑种,而是无期徒刑的刑罚执行措施。终身监禁制度的设立,契合了法治反腐的政策要求,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符合死刑废止的立法趋势,实现了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创新。通过终身监禁制度的适用,将为最终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将来立法上废除了贪污贿赂罪的死刑之后,终身监禁制度能够发挥其作为配套措施的积极作用。但是,对社会危害性并不是最严重的贪污贿赂罪规定终身监禁制度,这不仅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也与刑罚目的存在着紧张关系,这种立法是对刑法理性的侵蚀。  相似文献   

9.
童德华 《法商研究》2015,(2):139-146
虽然死刑缓期2年执行制度被誉为新中国刑法立法上的一大创举,并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该制度具有限制、减少死刑的功效,但是由于该制度存在助长死刑判决数量、导致司法不公、助长法官的司法惰性、易滋生司法腐败等问题,基本不具有现代刑罚应体现的人道性价值,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冲突,在逻辑上也难以自洽,因此应逐步废止该制度。  相似文献   

10.
杨磊 《河北法学》2011,29(11):177-183
反对"国家杀人"的废止死刑运动已成为国际趋势。历史上,俄罗斯死刑经历了从私刑向国家刑罚转化之后,死刑强弱同封建政治统治变化之间密切关联,其间不乏废止死刑的努力。苏联虽大力推动死刑废止,反而出现了特定时期的死刑滥用,死刑长期处于"明废而实有"的状态。加快国际化进程,尤其是加入欧盟的努力,为俄罗斯死刑废止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但与此同时,国内社会矛盾多发,有组织犯罪严重,特别是面对极端纳粹组织———光头党的血腥行为,俄罗斯完全实现死刑废止,面临着国内民意以及各种政治势力间的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死刑是我国所有刑罚方法中最严厉的刑罚,它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为内容,因此,又称为生命之刑。近年来,死刑存废问题成为我国刑法理论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关于经济犯罪中的死刑存废问题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众的关注。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十三个经济犯罪中的死刑被废除,这也更引发了人们对经济犯罪中死刑存废问题的关注和探讨。经济犯罪中死刑的废止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又不是一个能一步到位的问题,要想逐步废止经济犯罪中的死刑必须找到合理的死刑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死刑的存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争议较大。我国现阶段仍然保留死刑,并是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本文从国际和我国的现状出发,并根据我国和外国死刑制度的沿革,对存废两方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评析,提出废除死刑在世界范围内是大势所趋,而我国正处于死刑废止的过渡期,应对现行刑罚体系进行重构,并通过对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等刑种进行改革和完善,达到限制和减少死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成学 《法制与社会》2012,(16):154-155
在刑罚体系中,死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刑种,它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内容。人死不能复生,因此死刑不存在事后补救的问题,这是死刑区别于其他任何刑罚的非常性和特殊性所在。另外,死刑的执行是对生命权的剥夺,是涉及最根本人权、触及最深层人性的问题,这决定了死刑的刑法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单纯作为一种刑罚种类的功能。因此,死刑的限制和废止不是刑罚结构中单一刑种的微调,而必然要依靠整个刑罚体系的变革来推动。  相似文献   

14.
自18世纪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开始了死刑废止的争论。当前国际上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从系统论出发,为了能使我国刑罚体系的功能达到最优,从而使得我国的法治文明向前推进,废除死刑是完善我国刑罚体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它是几千年来人类刑罚史上领衔的主刑,可以说与刑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也是至今刑罚理论中首要的课题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民的质疑,死刑的废止和限制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死刑的正确适用与改革有利于昭彰法治的公正,有利于社会向更文明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废止和限制死刑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废止和限制死刑理应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当前务实和可行的方案是首先废止和限制非暴力犯罪的死刑,而无疑应该首当其冲考虑作为典型非暴力犯罪的经济犯罪的死刑废止与限制问题。在当前甚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立即废止死刑并不切合我国现实国情,因此,如何从严控制死刑的适用值得思考,本文认为正当程序是有力屏障之一。从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经济犯罪案件的数额乃是启动死刑刑罚适用的主要标准。但是,实践中对犯罪数额的过于倚重,导致经济犯罪死刑案件数额认定方面存在诸多程序问题,因而探讨其数额认定的正当程序非常必要。只有遵从正当程序来正确、准确地认定可能适用死刑的经济犯罪数额,才能严格控制经济犯罪案件的死刑适用。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在刑罚体系中属于生命刑。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刑罚也日趋人道化,表现在死刑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了废除死刑的道路;另一方面是那些保留死刑的国家也对死刑的适用和执行方式进行改革。我国是一个死刑制度历史悠久的国家, 改革现行死刑制度,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入手,从死刑制度的法律价值、刑罚的目的、社会作用等多角度论述了废除死刑,构建合理的刑罚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死刑的废除在全世界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死刑作为历史的产物之一,也必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现今世界很多国家均已废除了死刑,本文考察了死刑废止后刑罚的替代措施,意为未来废除死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两百多年前,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死刑应当废止以来,理论界对死刑的存废之争从来就没有终止过。本文从应然的角度浅述了死刑应当废止的理由,从实然的角度提出我国目前应当有限制的适用死刑的看法。最后探讨了死刑在我国的最终命运,认为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人民文化观念的进步死刑必将在我国消亡。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死刑限制暨逐步废止的理论与立法之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分阶段废止死刑的具体构想,包括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逐步废止非致命性普通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废除致命性暴力犯罪与战时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文章进一步就分阶段废止死刑配套制度之设计与影响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的两个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