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治理变革是人类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这场社会转型的体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社会治理变革的一个基本框架是从官僚制治理理念向生态治理理念的转变。如果说在官僚制治理中,它所强调的是确定、预测、控制和竞争这样的机械化理念的话,那么在后工业时代,生态治理在其理念上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自组织能力以及复杂系统的进化。这一日益兴起的治理理念产生了诸多有益的见解,并且能够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建构起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从其组织方式来看,生态治理是一项具有广阔合作前景的社会治理方式。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社会的治理方式从官僚制治理向生态治理的转变,已经超出了量变的过程,而成了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重新定位,其结果则是现有制度安排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2.
试析当代西方绿色政治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运动中出现了一种新兴思想流派——绿色政治理论。它随着环保运动的深入发展和绿党在西方政坛的崛起,对西方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它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和世界和平运动深入开展的形势下产生的。这一理论对人类传统的价值理念、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政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质,在为人类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不断被利用和破坏。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环境法治观念理论从“天人合—”的原始思想到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不断转变,探讨环境法治思想发展转变规律,有利于为我国环境立法和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价值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姜渊 《行政与法》2013,(9):38-4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生态和谐是人类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从个体来看。人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因此。生态和谐的发展目标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造就生态和谐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和有效方式。但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等都严重地阻碍着生态和谐理念的推广。所以,需要个人从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入手,从自身做起,共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法律是现时段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近代以来英美法律制度的变迁及法理念的演进 ,如财产法中 ,私有权观念从无限到有限的转变 ;契约法中 ,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发展 ;侵权行为法中 ,归责原则的否定之否定的运动 ;公司法中 ,从放任向制约的演变 ,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命题。而这一命题背后的生活逻辑是 :前者处于两国生产力上升与发展阶段 ,其时社会需要的是自由竞争与开拓发展 ;后者处于两国生产力发达阶段 ,其时社会虽然仍需要竞争与发展 ,但更多的是需要全社会的和谐与共进。这一演绎路径清楚地向人们展示出在法律发达史中 ,时代性特征永远深深地植根于其间 ,作用于其间。  相似文献   

6.
周恩宇 《法制与社会》2011,(17):281-282
回顾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我们知道在20世纪初有一个从摇椅上的人类学到田野实地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岛田野实践为代表。中国早期人类学的发展也受此影响,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汉人乡村社区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一转变。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二十世纪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在全球广泛确立 ,该战略的实施必然带来整个社会从观念到制度的深刻变革 ,其中包括法律制度和法学理念。陈泉生教授的《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一书 ,正是以锐利的眼光 ,独到的见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整个法律体系的应变进行研究 ,试图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理念和法律框架。首先 ,对法学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 ,提出一整套全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法学理论体系 :( 1 )认为传统的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法律思想应转变为“人类与生态共…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是发展的副产品。经济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经济法是促进经济发展之法。"发展中心主义"的经济法哲学无疑在基础意义上与风险社会因果性关联。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它要求经济法哲学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遵循生态文明建构的"共生、共进、再生"原则,将自由与调节建立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之上,追求公私利益在对立中"共进"、权利与权力在循环中"再生"。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原有的三大文明理论体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环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此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讨论了中外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和发展,从文明概念说起,介绍了从西方的文明观到我国现在的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中国政府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接着笔者论述了生态文明之于人类幸福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要坚持的环境资源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0.
白丽丽 《研究生法学》2004,19(1):114-120
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中,“自然法”(nartral law)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对于法律,正如上帝对于基督教,意味着永恒的正义和终极的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法学说是对上帝理念的理性洗礼和形而上的阐释,体现了人类在法律领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和最后原因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一股引人注目的社会思潮。在运动中呈现出绿色与红色,绿色运动指以生态运动为主旨的西方绿党的活动,红色运动指西方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左派政党主要是社会党的活动。政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政权。本文就该现象做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虽然社会性只是经济法属性的一个方面,却为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经济资本主义和经济社会主义基本展现了社会学视野中"国际社会"剥去意识形态外壳之后经济组织的主导形式。而从法律意义上讲,是经济法完成了资本与社会、作为经济组织形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链接,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德国经济法的社会市场经济背景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在于:中国经济法要确立社会自治、政府服务、国家与社会相融合的理念,淡化意识形态,强调"以人为本",充分重视财政立宪与地方分权,借鉴现有范式从多个层面进行经济法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时刻和基于对人类生存困境深沉思考的理论结果。尤其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重大挫折和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它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人与自然问题以及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各种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14.
刘剑明 《行政与法》2007,(11):12-14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治理机制具有单方性、强制性和索取性的特点。新时期,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在治理理念上实现从"索取"到"服务"的转变,在社会治理主体上实现从单方到多元的转变,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实现从强制到协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戚璨  赵志强 《法制与社会》2012,(20):181-182
20世纪70年代,随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显,西方国家发起了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绿色运动,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思潮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思考,从政治、经济等维度展望了通向未来社会的途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其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注定了其前景如乌托邦般不容乐观,对此我国应批判吸收、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般多认为,从通常所说的文艺复兴后期启蒙运动时代起,西方刑事学科对犯罪所作的诸多本体论探讨,逐渐抛弃视犯罪为宗教罪孽的中世纪神学观,与对人类理性的阐扬相反实相成,将犯罪看作人类自由意志的产物,特别是具体个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的确,这种理念统治着通常所说的刑事古典时期的全过程,直至十九世纪中,后叶刑事生物学派与刑事社会学派粉墨登场。对于犯罪本质和犯罪原因这一本体论与发生论上的转变,在整个西方刑事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表明随着人从神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以人意取代神  相似文献   

17.
论环境法理念的变迁对国际环境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绿野  康宏强 《河北法学》2004,22(12):86-90
法律理念的变迁对法的目的、基本原则、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方面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环境法理念的变迁和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凸现在20-21世纪人类面前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察和界划。从最初的"公害救济"到"环境权"理论,之后兴起的"尊重自然"学说到"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认识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嬗变的过程。环境法理念演进的客观向度表征着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方向,昭示着这一新兴的法律部门将率先在世界范围内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政府法制》2011,(32):10-10
危机如何与法律制度发生关系?人类每遇到一次危机。总会伴有科技和制度的创新。要控制、克减风险,人类首先想到的是制度创新。以环境监管为例,目前中国的环境监管体制是以公权力控制为主,这个体制如果不改变,环境污染就难以遏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的环境观念在哲学上首先发生了变化。这就涉及社会哲学的转变,从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钟宁  马塽 《法制与社会》2012,(16):189-191
建设生态社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其涵盖的社会发展内容更广泛更动态化。建设生态社会是直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赤字和绿色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它的生态建设重点从以往的环境治理、降低能耗等末端具化行为转向气候变化适应与预警机制的全面前置建设,从政府政策到群众生活,面向一切生态参与主体推行绿色社会变革。其内容包括公众共同生态责任建设,绿色发展模式的推行,适应性政策机制的建立及国际绿色合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论习惯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张坦一、习惯在西方民法体系中的地位习惯首先是个社会学概念,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它是指风俗借助于传统的力量灌注到个人行为中较为固定的行为方式,具有形成的自发性、内容的民族性、适用上的反复性等特点,是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