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惠平 《北京观察》2016,(10):78-80
正强渡大渡河的成功,为中央红军挥师北上打开了岷江上的第一个缺口,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凭借大渡河天险扼杀红军的美梦。强渡大渡河勇士的名字,被永久镌刻在红军长征胜利的光辉史册中。经历战争年代的战火洗礼,能够流传至今的文物是很少的,而跨越千山万水、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存下来的报纸更是凤毛麟角。在纪念红军长征胜  相似文献   

2.
覃文成 《传承》2008,(15):30-31
2007年12月上旬,怀着追寻红军足迹、感受长征精神的炽情热望,我携同伴踏上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征途——川西高原。三菱越野车循当年红军突破大渡河后北上的路线,翻越二郎山、夹金山、梦笔山,穿过阿坝大草地,行进了一千多公里。  相似文献   

3.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四川会理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强渡大渡河,继续北上,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军寻找到船老大帅士高大渡河历来被称为天险,水流湍急,漩涡密布,涛声如雷。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在大渡河安顺场北渡失败,全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在王明“左倾”错误统治中央时期,在毛泽东已被排挤出中央苏区党和红军领导岗位的情况下,顶住压力,主动争取毛泽东参与红军作战指挥;坚持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主导地位做出了特殊贡献。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周恩来坚持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协助毛泽东粉碎张国焘的分裂图谋,维护了党中央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在处理西安事变前后,周恩来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贯彻毛泽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为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传承》2006,(Z1)
“长征”一词是何时提出的?很多人误认为,1934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从起始之日,便被称为“红军长征”。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长征”伊始称“西征“”转移”此前,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大转移,红七军团的北上抗日和  相似文献   

6.
1935年5月22日,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央红军路过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红军指挥员刘伯承与彝族沽基支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按彝族传统风习饮鸡血酒结为兄弟,使红军能顺利通过彝区。“彝海结盟”对工农红军长征是起了积极作用的,正如廖志高同志在题词中所说的:“‘彝海同盟’减少了红军前进中的阻力,迅速实现抢渡大渡河,占领沪定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的胜利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是党的北上抗日方针的胜利。本文试图就党的北上抗日方针与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1935年7月15日,红25军获得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和继续北上的确切消息后,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兼军政委的吴焕先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与红26军会合,策应中央红军行动。红25军先行北上陕甘的行动,强力吸引了围追堵截北上红军的敌人力量;播撒了一路火种,成了党中央和红军北上的开路先锋;壮大了陕甘红军的力量和声威,为党中央和红军落脚陕甘奠定了基础;为中共中央作出落脚陕甘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党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重新走向团结统一奠定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刘波 《同舟共进》2010,(8):40-45
长征中强渡大渡河是中央红军生死攸关的战略节点,这关键的一仗,就是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展开的。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说:“泸定桥一战,在长征史上意义巨大。如果这次战斗失败,如果红军在炮火面前畏缩不前,或者,如果国民党炸断了铁索桥,那么中国随后的历史可能就不同了。”  相似文献   

10.
1931年7月红七军与中央红军会师1930年10月,红七军按照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计划,自右江苏区北上,攻打柳州、桂林,配合全国红军,以冀“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进军途中,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及时总结了几次强攻城镇受挫的教训,毅然抛弃了攻打大城市...  相似文献   

11.
聂红琴 《群众》2022,(24):60-62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开始长征。奉命留守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同苏区人民一起,在以项英、陈毅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下,就地坚持斗争。在此前后,南方其他苏区军民,也因红军主力转移或斗争形势恶化,相继转入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06,(10):48-48
一九三四年长征大事记7月7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8月7日红六军团由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突围西征,开始战略转移。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司令部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军第  相似文献   

13.
李贤哲 《传承》2010,(13):22-23
<正>这里说的船老大,是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驾船的当地的一位贫苦农民。他是当年安顺场上最好的船工,名叫帅士高,此人年约20出头,性格沉稳、身体强健,自小就在大渡河的激流险滩中搏击,练就了一身绝技,是渡口沿岸闻名的"船老大"。  相似文献   

14.
草地惊变     
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北部雪山深处的懋功地区会师,然后准备过草地北上。8月,两个方面军的红军又混编组成左路军和右路军,分路准  相似文献   

15.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宣传抗日为己任,同时沿途继续弘扬苏维埃土地革命的宗旨,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土地革命向领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过程中,实现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救亡宣传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五四月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占我国东北的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汽,要求抗击日军,收复失地。而蒋介石却以日本强大,国内政局不稳为由,坚持不抵抗政策,把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回关内,将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1935年10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北。毛泽东在瓦窑堡发表讲话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事实,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他的殖民地。我们的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退到陕西的张学良在全国人民面前拍不起头来,但蒋介石仍一封封电报催他向刚刚到达陕北的红军发动进攻。1935年冬,红军攻入榆林,歼…  相似文献   

17.
红军在云南藏区休整期间,以严明的纪律,令人信服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藏区人民的支持和信赖,为继续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获得了有力保障。红军当时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当前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把云南藏区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美丽云南藏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六年七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之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北上。八月初,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南,发动了“岷洮西固战役”,对此,不仅党史、军史界评述不一,甚至许多战役的亲历者也看法分歧,一说“岷洮西固战役的胜利,打垮了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使我军威大震”。一说“张国焘坚持错误,另搞了个岷洮战役,并以此为借口,拒绝了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本文试就“氓洮西固战役”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革命前辈与同仁,以澄清其是非。  相似文献   

19.
长征五问     
朱学成 《政策》2006,(9):58-59
一问: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答:关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多种说法,如“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长征是为了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等等。从长征胜利的结果来看确是如此,因为长征的胜利使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彻底破产;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妥善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很快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但结果不等于起因。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中央苏区历时一年多的反“围剿”战争,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导进攻中搞冒险主义,防御中搞保守主义,退却时搞逃跑主…  相似文献   

20.
长征不仅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长征的胜利直接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没有长征的胜利,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就不可能形成。长征的胜利对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有着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党和红军摆脱危机局面,是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长征途中,“北上抗日”方针的明确提出,使党和红军由长征初期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奔赴抗日前线的伟大进军;广泛的抗日宣传,为全民族团结抗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长征的胜利,开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