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主要有五个环节:即费尔巴哈的人 本异化史观、赫斯的行动哲学、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学说和社会 主义者改造世界的理论要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哲学、经济学与社会主义 理论的一次尝试性整合。这既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创造,但也蕴含了内在理论悖论,正 是这种理论的悖论决定了马克思必然要扬弃人本异化史观,创立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互动本真是好客旅游体验和旅游动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旅游社会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互动本真在好客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天然的悖论。一方面,通过好客旅游产品开发使游客更深入地感受当地人好客热情;另一方面,好客旅游的开发使得自发性好客转变为商业性好客,动摇了游客追求人际交流本真性体验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本真性、区分主观本真和客观本真、探求本质性对旅游者的影响状况以及互动本真与好客旅游开发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黎手稿》中的异化理论远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更丰富,不仅包括对劳动异化的阐述,还包括对交换异化、扬弃异化的系统论述。对异化问题的动态分析是马克思用哲学方法考察经济学问题的第一次自觉尝试,蕴含着马克思关于方法论的思想萌芽,即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以及历史辩证法。由于马克思的思想正处于探索、变革和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方法在《手稿》中以萌芽的形式存在,但是它们为马克思实现唯物史观的变革,推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展开了一条极为重要的道路。探析异化理论的方法论意涵,有助于深化对《巴黎手稿》中异化理论的理解,从而对这一理论做出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把机器置于人的现实存在的历史境遇中,批判性地探讨了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建构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中的根本作用。从文明面看,机器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城市的形成;从悖论面看,机器的推广和应用使人的存在进一步异化,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在机器所开创的历史性的生存境遇中,人的异化得到进一步凸显。作为一个行动纲领,《宣言》不可能就机器及其相关问题展开长篇大论,但《宣言》对机器的双重阐释的思路却极大地影响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机器理论。  相似文献   

5.
对"人"及其存在方式的探讨是《神圣家族》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之还未充分展开研究。通过对思辨唯心主义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的批判,通过对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肯定,通过指出自由个性是未来社会人的存在的核心追求,从而不断确证人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人的存在方式展开论述的理论旨趣。他们在《神圣家族》中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剖析,既为走出人的存在方式的异化状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又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的人道主义一起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异化劳动理论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的阐述对于我们理解这一理论,在现实中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仅有悠久的理论渊源,而且具有科学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当前,深入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文本思想,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剖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兰 《求索》2012,(3):107-109
马克思的一生旨在批判旧的禁锢世界、发现新的自由世界,他的劳动休闲观是实现该政治诉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学说著述中阐明的"自由休闲时间"和人类自觉劳动理论不仅表达了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隐含了该理论的基础逻辑要点。探源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逻辑基点,本文认为,异化劳动与异化休闲是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要素;自由时间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根据;人的自觉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意蕴。研究马克思劳动休闲观,区分异化劳动与自觉劳动,异化休闲与本真休闲的内在逻辑,将为研究人的本真性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静 《求索》2011,(8):124-126
悖论是《老子》中一个典型修辞方式,以多种表达式出现在《老子》文本中。本文以Verschueren顺应理论的四个语用描写视角为框架,通过对《老子》悖论表达式特点的分析,探讨悖论这一具有标记性的表达式对作为一个语言选择的结果对交际者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和交际目的等语境因素的顺应性,作为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著作中的语言运用进行解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林丽英 《传承》2008,(8):34-3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认为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青年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成熟有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表述,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是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历经第一次时间转向后,探讨时间领域内自由时间异化的实验性文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哲学人本主义逻辑这一"统摄性的权力话语"对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社会下的自由时间异化进行哲学人本学的分析。自由时间异化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生成中出场,表现为劳动时间异化和非劳动时间异化。马克思分别以三种不同的视角来论说自由时间异化的表现:在国民经济学视域下,自由时间异化的表现体现在社会现实的对象透析中;在哲学人本主义视域下,自由时间异化的表现体现在经济现象的本质透视中;在人学历史性视域下,自由时间异化的表现体现在经济事实的历史审视中。随着马克思越深入经济事实,其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自由时间异化的倾向就越明显。自由时间异化生成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生成中,也必将扬弃于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而走上共产主义的道路中。相较于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这种历史性倾向正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自由时间异化的"初始形成之语境"。  相似文献   

1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通过对启蒙与神话同构关系的揭示,阐明了启蒙自反的"悖论"及其造成的现代性问题。在他们看来,启蒙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是西方主体性哲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原则共同宰制的结果。从启蒙变奏的这一逻辑出发,现实的主体是启蒙得以拯救的存在论基础,对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则为拯救启蒙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杜伦芳 《前沿》2012,(1):54-5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蕴涵了丰富的人本思想,这一思想借鉴并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它与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具有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异化劳动"理论之人本思想及其与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关系,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加才 《前沿》2011,(6):45-48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既定结构和审美观念,今天,女性身体已由传统的被抑制状态一跃成为审美的主体,承载着文化建构的信息。但身体消费存在着一个现代性悖论:一是身体的解放伴随着身体的被异化,一是身份的认同与迷失,从而某种意义上成为身体的奴隶。这种矛盾性的悖论使得关于身体消费的认识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4.
刘真金 《求索》2012,(5):149-150,24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及其现实基础进行批判的理论成果。运用异化劳动概念这一成果,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异化劳动概念的最终理论旨趣是为了批判当时流行的共产主义,阐述马克思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5.
汪戎  朱翠萍 《思想战线》2007,33(6):39-44
交易费用的思想源于科斯,经过威廉姆森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交易费用理论体系。但是,通过对交易费用理论的重新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逻辑悖论,对这一问题更深地研究将有利于增强其对现实社会中经济组织和经济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是阿莉森.贾格尔的代表作。该书认为异化概念可以为系统分析当代社会女性所受压迫提供一个比阶级分析更恰当的理论框架。异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的普遍和基本体验,女性的彻底解放需要一种社会生产的全新组织模式和彻底消除女性柔弱气质。该书认识到了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同一性和彼此强化性,但用异化这个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已然弃用的概念来做理论框架的基础使得贾格尔的分析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7.
服务型政府已被党的十七大正式确定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但服务型政府理论的"根"在哪里,这是研究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无法回避和逾越的"元问题"。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主体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本真回归。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其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政府的服务性与人的主体性的互证,从而为政府最终向社会的回归创造条件。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表达的政府服务思想,是马克思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直接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8.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审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治信任的"异化"特征以及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呈现的实践悖论。首先,差序信任格局中的央地政治信任结构"异化"集中表现为中央政府的政策调整和民众对政策的选择性运用以及央地两级事权分殊和地方政府有责无权的困境。其次,在政治信任维系与现实利益支持的博弈过程中的信任关系"异化"则表现为政治体系刚性合法性需求与权力"异化"以及民众特定支持与经验性利益博弈特征。最后,政治价值实现与效用替代的共存悖论则成为政治信任功能"异化"的重要表征。由此,破解信任"异化"和实践悖论亟待政治系统敏锐洞察民众需求,回应群众期待,提升政治信任质量,从而有效推进反腐败工作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异化”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借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思想资源,试图在二者的互动中,澄明以下三个问题:在思想史的背景中厘清对象化、异化和物化及其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交融和差异;异化和物化都是对现代社会人的存在境遇的哲学表达和真实写照,反思卢卡奇提出物化的时代必然性;在克服异化的途径上,马克思强调“生产之路”,卢卡奇侧重“意识之路”。笔者以为,要真正克服异化,必须借助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资源,同时只有将二者更好地整合起来,才是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20.
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问题 ,在国内外曾引起一定争论。本文在介绍青年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就其历史地位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