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主人翁精神是对国家对企业勇于负责的精神,是对人生和事业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表现。具有主人翁精神的人,是企业的中坚,是发展的骨干,是成就事业的人。无论是国家的繁荣,还是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主人翁的精神。可以说具有主人翁精神的人愈多,国家就愈强盛,企业就愈发展,事业就愈兴旺。 铁人王进喜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感,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了极强的主人翁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践行"三严三实",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一个人如果没有脊梁,就站立不起来;如果没有信仰信念,精神世界就会坍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践行"三严三实"的新要求,作为铁路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在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3.
刘建林 《台声》2014,(8):60-60
中国历来有不惧死亡、秉笔直书、记述史实的传统,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台湾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身处战火纷飞的岁月,却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一部鸿篇巨著《台湾通史》。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恪守祖国传统文化、保存台湾文献的智者,身上洋溢着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执著精神。他就是今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他以言立志,在追寻精神高地的路上,不断探索,笔耕不辍,耗尽心血,无疑是鲁迅先生口中的"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4.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并不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的成熟(包括生理、心理、知识、品德、性格等)而逐步形成的。更重要的是,理想作为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特殊反映,只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切时代都通行的永恒的理想。在阶级社会中,理想还总是打着阶级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占代“皇宫中的人所想的,与茅屋中的人所想的不同“。理想又总是和实践紧密联系的,不仅理想产生于实践,而且社会实践也是人们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最基本条件和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作为人的人生观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对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那就等于失却了精神的灵魂。因此,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人不仅具有肉体生命,而且还具有精神  相似文献   

5.
提起气壮山河的革命烈士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们便会想到它的作者夏明翰。这位只有短短28岁生命的烈士,留下的不仅是那首光照千秋的就义诗,也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阳县,190年出生于父亲居官的湖北秭归县。祖父为前清进士,任过户部主事。父亲赴日本考察后主张维新,辛亥革命后又投附革命。可惜父亲早逝,夏明翰由祖父抚养,被强迫每日读《四书》、《五经》。思想开明的母亲则主张儿子接受新式教育。祖父和父母两种思想的冲突,使幼年夏明翰养成了喜欢思索和勇于探寻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领导干部要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树立起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标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党员干部立身做事的新准则。一个人如果没有脊梁,就站立不起来;如果没有信仰信念,精神世界就会坍塌。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考验的精神支柱。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  相似文献   

7.
负重的脊梁———关于农村派出所所长的话题□水云在中国农村,派出所是一个活跃的群体。有人比喻警察是共和国的脊梁,农村派出所所长则是警察队伍的脊梁。可是,当你真正走近他们,你就会发现,他们活得并不轻松,他们的脊梁承受的太重。“我们是不是工具”1992年,...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对山西农信而言,"背包精神"集中体现了山西农信的宗旨目标,彰显了山西农信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全省农信社推动转型提质发展的宝贵思想资源,构成了山西农信人建设现代金融企业集群的精神脊梁和精神家园。岁月流逝,山西农信已经走过70多年的发展历程。70多年来,在"背包精神"基因的塑造下,山西农信这棵曾经的小树,如今已是本固枝荣;她孕育的分支  相似文献   

9.
国民素质不仅是指一个国家全体国民的素质,而且是指一个国家国民诸方面素质的综合素质。简单地说,人的素质是人自身具备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人自身所具备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人的体质。而人自身所具备的精神条件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人们的知识、能力、观念、心理、道德、理想以及传统习惯等等都属人们的精神素质。本文就我国国民素质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以求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活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在的主动的需要。建设与物质生活的变化相平衡、相协调的精神生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问题。信仰、理想和心态是精神生活构成的重要维度。价值观对于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信仰提供方向,为理想提供动力,为社会心态提供定力。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在信仰定力、理想追求、社会心态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的精神生活建设,需要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增进价值共识,提升公共道德水平,形成自主奋进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提高"互联网+精神生活"的品质,为精神生活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1.
税的脊梁     
税有脊梁吗?税的脊梁又是谁?是那些在无数个朝霞初上的早晨,在无数个月落繁星的黑夜中,默默工作的人吗?是那些在一次次特殊行动中,在一场场危险的较量中无私奉献的人吗?是那些身着制服,使国家繁荣昌盛的税务执法人员吗?是,他们就是税的脊梁。他们是税的脊梁,维系着税收工作的正常运行;他们是税的脊梁,挑起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们是税的脊梁,用税法之剑铸造了税之魂。只有他们是税的脊梁吗?不,还有你、我,我们每一个纳税人,都是税的脊梁。重庆市一名9岁小学生张双,在唱歌比赛中得了1234元奖金,面对自己第一次收入,她毫不犹豫地缴纳了自…  相似文献   

12.
理想、信仰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一种主义,是对未来的设计,是人对自己生命的再创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是围绕着一个人的理想、信仰展开的。作为社会的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信仰,作为社会的集体亦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信仰。若理想、信仰出了大问题,就会使一个社会、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  相似文献   

14.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烈士这首充满壮志豪情的诗,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他还有另外一首诗,其中有“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的词句,同样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一种对革命前途的赤胆忠心和乐观精神。与此异曲同工的是抗日英雄吉鸿昌的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再看“刑场上的婚礼”的主角、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周文雍,所写的是:“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些或许被人看作不太像诗的字句,却道道地地表现出诗的特质,即“诗言志”。这种…  相似文献   

15.
辞典上说,信仰是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信仰就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你有过坚定不拔的时刻吗?你有过执着不放的事件吗?如果有过,你一定能体会这种感觉。信仰不一定是神,不一定是佛,它可以是任何无形的力量,或近或远,但只有我们的心灵能够感应到。信仰,让我们在别人迷茫时清醒,在别人犹疑时坚信。据说,神在造人后,发现泥做的人总是软软的,一经风雨就会倒下,于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这根脊梁在人遇到无论多大的风雨、多深的坎坷时,终可以让人类屹立不倒。这根脊梁,就是信仰。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脊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团结和谐,奋发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个百年大党历经惊涛骇浪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其奥秘就在于政党的精神引领力。新时代精神丰碑是由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伟大抗疫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战贫困的脱贫攻坚精神所铸就。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是镌刻在时代浪潮中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自觉,是中国精神谱系在新时代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的丰富和升华。新时代精神丰碑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民至上在新时代的极大升华。  相似文献   

18.
这课书,共三个框题:一是“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二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三是“把理想变为现实”。这三个框都有自己的难点,怎样在教学中处理这些难点呢?本文就专门谈谈这个问题。一、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这个框题,要求把什么是理想、理想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理想的作用三点着重讲清楚。根据教材,从理论上并不难讲清楚。但讲完以后,有些学生并不认为一个人必须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原因是中学生对理想的作用缺乏感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多给学生点感性材料,帮助他们懂得: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他才可能开始真正的人生,生活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有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还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还有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关系问题。人生具有不可逆性,“人生没有草稿”,人生的特点是一次性、不可重复性。所以一个生活于社会并走向成熟的人,在其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湖北宣传》2007,(4):26-26
夏明翰烈士是经毛泽东同志亲自介绍入党的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他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曾激励无数共产党人为争取革命胜利英勇奋斗,但他出生于秭归的史实却鲜为人知。2006以来,秭归县委与三峡日报社联合,通过大型系列报道“百年追踪夏明翰”,让秭归人民在了解夏明翰史迹中受到深刻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