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仗工整、妙趣横生的戏台楹联,是我国艺苑独放的一枝奇葩。 戏台小天地; 天地大戏台。 小戏台是大千世界的缩影,上下左右,无所不包;现实社会则是一座大戏台,倏忽变换,无奇不有。  相似文献   

2.
林仕谋 《传承》2012,(15):56-63
楹联文化源远流长。楹联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形式,它又能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雅俗共赏,为群众所喜闻乐道。本文仅从浩如烟海的楹联中,遴选出部分与党史文化发展历程有着息息相关的妙联佳作,并着重从这些妙联佳作的撰写和艺术鉴赏方面,作挂一漏万的诠释,从而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走过的足迹。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在诠释鉴赏楹联文化中,尽量围绕这些妙联佳作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联语的意境、典故、轶闻等,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工作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海 《传承》2008,(11):40-41
抗战胜利受降园位于湖南湘西芷江侗族自治县舞水河畔的七里桥,是华夏大地现存的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这座四柱三拱门牌坊式的凯旋门的两侧楹联写道:"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  相似文献   

4.
漫谈中国楹联文化王位东我国数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文人、才子创造的灿烂文化表现在诸多方面。楹联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但千百年来常盛不衰,散发出缕缕清香,而且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以楹联抒发感情、寄托理想、扶正驱邪、激励向上,可谓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5.
县衙楹联     
杜水根 《人民公安》2010,(12):61-61
我对古代官衙的历史沿革、衙门的建筑风格以及曾发生在县衙的许多历史典故兴趣甚浓.但使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县衙内的楹联。楹联多用于宫殿衙署、寺祠庙宇、亭榭楼阁等建筑,是中国建筑特别是古建筑的独具特色。各种形式、色彩、字体的楹联.不仅能起到良好的美化装饰作用.且有画龙点睛、供人鉴赏之功。在导游的讲解下,我对这些楹联更是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6.
程明  婧红 《现代人事》2000,(3):41-41
邓小平旧居在四川广安协兴镇牌坊村,是一处坐东朝西的三合院式的建筑,青石地板,约两个篮球场大。邓小平旧居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人前来参观,无数游人都被旧居的楹联所慑服。正东房门前挂着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于1983年撰写的楹联:  相似文献   

7.
郇起鸿 《春秋》2012,(6):58-58
济南千佛山兴围禅寺寺门两侧有一无款识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楹联内容透出禅机,发人深省;字出欧体楷书,心平气和:内容与书法浑然一体,叹为观止。楹联为何人所书,众说纷纭。《千佛山简介》、《历下区志》、《济南市志》等通行的版本中说是“济南清末秀才杨兆庆书写”,此说不完全准确。  相似文献   

8.
楹联奇才     
楹联奇才穆育学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平顶山市政协秘书长胡吉祥是一个多产的楹联作家,他利用业余时问先后创作楹联五百余幅.在有关杂志、刊物上发表了二百余幅,其中影响较大并在的国内大赛中获奖的有二十余幅。1988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中中楹...  相似文献   

9.
石雪峰 《世纪行》2006,(5):39-41
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形式,古往今来,备受国人青睐。但它是一个高层次的文化结晶体,不是所有文人都能侍弄得好的。然而,在湖北省黄梅县却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该县人不分文武、不讲文化层次高低、不论男女老少都对楹联情有独钟,凡事爱用楹联来描述、诉说、告白、作答,诸如男婚、女嫁、生育、祝寿、升学、上梁、参军、开业、唱戏、乔迁等等人生大事都得贴对联以示喜庆,  相似文献   

10.
祝福的楹联     
今年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期间,“福建省政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书画展”在梅峰宾馆展出,其中有我的一幅楹联作品。实际上在去年11月份我接到省政协的约稿函后,首先想到的创作形式便是楹联。其中原因之一是:膺服并感动于前人的文采和智慧一一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协音成韵,修词达远。  相似文献   

11.
而今,古典诗联辞赋,早就被边缘化,丢到犄角旮旯了;“楹联论世”,莫不是痴人说梦?再者,杂文家激浊扬清,抨击世事,尚属本分,弄楹联对对子,能玩出什么动静?  相似文献   

12.
潘亭兆  张洋 《当代广西》2013,(13):52-53
潘亭兆广西凤山县人,1984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先后在中专、大专学校和行政部门工作,现供职于河池市农业局政策法规科.喜好古典诗词、楹联及书法;大学期间,师从著名书法家伍纯道,楷临颜柳,行草自成风格。2011年,参加广西文联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楹联书法大赛.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清嘉庆时岳麓书院山长袁岘罔为书院门扉所写的一副楹联。8个笔力遒劲、锋芒毕露的大字,至今悬挂在岳麓书院山门两侧。 这是长沙人以楚人自居、以楚人自豪的见证,也是向所有来此地游访的中外人士昭示长沙悠久的湘楚文化和教育文明的第一标志物。无独有偶,湖北武昌贡院街(今楚材街)旧时一座牌楼上也书有“惟楚有材”4个  相似文献   

14.
苏州评弹博物馆位于幽静的平江路张家巷,是一处清末的三进大宅。门上的楹联写着:“论世三干余年惟妙惟肖,弹词二十四史亦庄亦谐”。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10)
广西钦州市大芦村有"广西楹联第一村"的称号,当地居民以劳氏为主,其古建筑群内保存有三百余副明清时期创作的楹联,对这些楹联按照其创作目的和手法分为写景状物联、抒情寄怀联、叙事述史联、格言哲理联和技巧妙趣联五类进行整理,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分类方式,这也有利于对其内涵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林仕谋 《当代广西》2012,(11):56-57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好的地名能折射出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广西人杰地灵,以广西地名嵌入的楹联,常常为人乐道,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7.
故土方圆     
曲江楼始建于清末,原为酒馆,后改为新交通旅馆。位于姜堰镇南大街、坝口运盐河畔,座东朝西。后楼敞轩,俯览滔滔东流的江水,张謇曾为之书"观涛处"。抱柱上写有楹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两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1940年秋,新四军东进抗日解放姜堰后,这里成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在曲江楼上运筹帷幄,与国民党江苏省主席、苏北顽固派的代表人物韩德勤,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此期间,韩曾借和谈之机,欲将新四军挤出苏北,抽调2万主力南下,节节向黄桥进逼,并企图勾结敌伪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古代官员喜欢创作楹联,悬挂于官署内以自赏。这些楹联或概括治地的地理位置,描写山川名胜,或申明施政宗旨,以官箴戒约自勉。总而言之,这些楹联言简意赅,便于记忆和传播,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县  相似文献   

19.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字定夫)与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教之佳话。而福建省南平市南山镇凤池村仅有的全国唯一建于元代的游定夫祠,却鲜为人知。游定夫画院有着683年的悠久历史,由前厅、中堂、大殿组成,该词内珍藏有游定夫著作,墨宝、游氏大族谱,以及明代游居敬画像,清代的楹联文物数十件及史料,这座游定夫调和修复后的游走失纪念馆是闽台文化交流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修复后的南平游定夫纪念馆,占地面积1716.3平方米,建筑面积989.2平方米,两岸游氏后裔携手修复耗资60余万元。为了保护古迹,弘…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故居为三合院式建筑,青石地板,有两个篮球场大。无数游人都被故居的楹联所慑服。正堂屋门前,挂着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1983年撰写的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语字精当,笔触流畅,高度颂扬了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小平同志的敬佩和景仰之情。横堂屋门前,是1994年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刘利创作的500字长联,它用4块云南红松木精雕细刻而成,红底白字,炫眼夺目,气势恢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