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部分门人思想品格的荟萃,是由众多的范畴及彼此的联系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理论体系,《论语》思想的特点也是以这些富含孔子思维特性的范畴显现出来的。在儒家学派的发展进程中,以范畴为基础的《论语》思想被后学不断演绎,形成了专门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范畴进行归纳分析来研究《论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基本精神“仁、义、札、智、信”,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经营管理之道。2007年是胜利油田的“和谐文化建设年”,胜利油田采油院把学《论语》引入到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来。《论语》赋予采油院和谐文化建设新的生命力与形式。  相似文献   

3.
《论语》英译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理雅各、辜鸿铭的译本是那一时期中西方《论语》英译最高成就的代表。古籍英译其实是一个在理解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解释学的哲学理论原则可具体展示这一理解过程,并从理论上阐明为何面对同一《论语》文本,不同译者有着不同翻译。  相似文献   

4.
道德格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5.
文章解读了《论语》中以自我和谐、生态和谐、人际和谐三个方面作为重点内容的和谐思想。同时,《论语》里“仁”的人性本质和《圣经》里“爱”的人性本质,实质上都蕴涵和强调了人际之间关系的和谐。《论语》和谐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而且对于中国现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语》作为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极具现代价值,尤其是对现代人格养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在当下如何普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制度化与通俗化相结合、"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相结合、《论语》与生活相结合三个方面探讨了《论语》在现代中国普及的途径与方法,希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核心词精简却含义丰富,特别是"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论语》的精髓。论语的主要英文翻译者利阿瑟·韦利、辜鸿铭等人,从各自的翻译角度,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仁"进行了不同风格的翻译。今天推动和发展《论语》核心词汇的精确翻译,旨在更精确地传播中华文化,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论渤,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再读《论语》,对照目前高校统战工作,尤其是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实务,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通过解读《论语》,结合高校统战工作实务,探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鲁红伟 《工会论坛》2011,(6):157-159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和对话专著,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剖析《论语》可知,孔子的儒学政治观包括仁、礼、忠、孝四个层面,思想内涵丰富,对于现代政治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议《论语》中“得”字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的“得”出现了很多次,通过分析其用法可以看出,“得”字语法化现象在《论语》中已有所征兆,并初具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观及其运用。其字里行间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适当处理社会人生的各种关系,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本文试从《论语》文本入手,着力展示孔子中庸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从《论语》简短的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形象丰满的人物。其中学者形象是孔子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界对于孔子学者形象研究甚少,本文将从孔子是一个好学而勤奋的学者、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的研究、以及孔子特别重视教育学生三个方面论证孔子的学者形象。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关于选人用人的思想.对于我们广大组工干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行政思想的研究是社会主义行政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论语》行政思想的基本内核是乐政敬业 ;节用爱民 ;礼治为先 ;为政以德 ;举直错诸枉 ;正身垂范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无欲速 ,无见小利 ;仕而优则学。  相似文献   

15.
《论语》和《中庸》都有丰富的圣人观内容,两者的相同点是都讲究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不同点主要在内圣方面:《论语》提出内圣的一些德能标准,但没有说明这些标准的哲学依据,《中庸》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和、诚等概念,以及人道合乎天道的思想,推进了儒学的哲学化。  相似文献   

16.
学习自古以来就是帮助个人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一直都是学习者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与课题。学习是儒家经典《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和"思想是《论语》的重要思想,也是《论语》主张的学习方法论。只有将提升自己与服务社会、解决生存与引领道义、继承传统与推动创新、彰扬个性与坚守社会共性原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学习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共进,学习才可能产生吸引力和感召力,才可能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7.
《论语》作为中国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其道德责任意识开始萌芽。《论语》对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其特定的道德责任要求。在道德责任冲突的情况下,亦有其关于责任的选择的观点与见解。这些都是当代可以借鉴的重要伦理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统一战线作为一门科学,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极具文化底蕴。《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不少理念与今天的统一战线思想在原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做好今天的统一战线工作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论语》对统一战线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做好联谊交友工作;坚持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提升统战工作实效;提高统战干部素质,把统战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林语堂因提倡别具一格的小品文而蜚声海内外。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散文家,以其对中外文化的独到见解和英汉双语创作的才能在半个多世纪中辛勤笔耕。他的哲学思想、生活态度以及文学观念无疑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幽默”和“性灵”是林氏小品文的突出特点。 1932年,为开启中国现代散文新的性灵文学,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同年,又创办《人间世》半月刊。两者并辔齐进,一个主张“幽默”,一个提倡“性灵”。在《人间世》发刊词中,林语堂阐释了该刊的宗旨:“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为‘人间世’”。它标榜“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专门刊载  相似文献   

20.
犹太民族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创新能力最强的民族,目前我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追本溯源,《塔木德》是犹太民族的文化支柱,而《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传世经典,两者都从根本上影响了各自民族创新思想的形成。通过从知识、金钱和探索三个方面对两部著作展开比较分析,发现《塔木德》中的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为犹太民族的创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语》中虽然也强调知识的重要,但是存在贬低金钱价值的倾向,并排斥探索性的思维方式,从而较难孕育出锐意创新的民族魂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