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侦讯行为,是对侦讯对策的实施,是侦讯活动的具体化具象化。本文在提出侦讯行为的同时,着重探讨了侦讯非言语交流的行为模式。涉及了侦讯非言语的特点、类别、功用、行为表征、可变因素等,初步勾画了侦讯非言语的研究轮廓  相似文献   

2.
供述动因论     
供述动因能否产生与侦讯双方的需要直接相关。警方需要甄别无辜,认定案犯;疑犯需要摆脱嫌疑,获得安全。案犯的供述动因非常复杂,常见的表现有争取主动、无奈求宽、侥幸求宽、心理逃避、抛小瞒大等。侦讯中,影响供述动因的涉案背景因素有案情证据等历史情况和审讯条件等现实环境。除了需要,侦讯双方的态度与供述动因的关系非常密切。侦查员的态度,是侦讯对策中调节气氛的最直接要素;案犯的供述态度,与其自认为作案保密度的高低、警方掌握案情证据的虚实、侦讯环境对其心理压力的大小、供述后刑事处罚的轻重等因素相关联。侦查员对供述动因的准确把握,是有效突破案犯心理防线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侦讯言语论     
侦讯对策效益要通过对话来实现,研究侦讯对话就是研究其言语。侦讯言语活动应从普通交际言语“合作”“礼貌”原则中吸取营养,在侦讯对话的现实背景与它们之间寻找调和。侦讯言语具有依法对话的强制性、侦讯语境的可操作性和策略对话的多样性等特点。侦讯言语涉及言语主体、语境、内容和形式等要素。侦讯应答和用语的表达方式、发问技巧,也是侦讯言语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侦讯气氛     
侦讯气氛存在于侦讯双方主客观环境所形成的感受中,是其环境和行为的产物。人作为侦讯对策实施与其反馈的表象,侦讯气氛应该在侦查人员对环境的操作与其行为的控制中得到调节,对策气氛就是在正常气氛中对反常气氛的把握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交流,特别是人际交流是由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手段共同完成的。谈到语言,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语言语(口语和书面语),而忽略了对非言语语的认识。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非言语语的概念、功能和分类作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实例阐述了非言语语在交流,特别是人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要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必须同时掌握语言语和非言语语两种交际手段。  相似文献   

6.
侦查讯问中,无论是侦讯方的自我证明,还是双方的相互辩论,都是论证活动。侦讯中,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总是倾向于与讯问人员辩论来自己辩护。对于侦讯中的言语交际话语,侦查讯问人员首先要识别是否包含论证。确定其包含论证后,侦查讯问人员应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论证以展现其要素和结构。最后,侦查讯问人员还要对犯罪嫌疑人的论证进行重构从而为评估或驳斥做准备。  相似文献   

7.
侦讯话题论     
侦讯话题是案侦活动所涉及的问题。它们需顺应现代的法律背景,正视侦讯的对策态势,把握话语主动权。寻找和设计侦讯话题,需要充分研究案情,把握嫌疑人心态,寻找其兴趣点和兴奋点。对话中,可试着提起,试探其反应。侦讯话题的类型和运用,有预设性的、意向性的、临机性的、混合性的,应对其进行实战分析。捕捉提起侦讯话题的时机,要切合侦讯语境,适合嫌疑人心境,用证话题的时机更要选择恰当。侦查员要策略地推动侦讯话题,寻找表达方式,有技巧地深入它们。要实现侦讯目标,各类目标都需有相应的话题。侦查员临场驾驭话题的能力,实际上是驾驭侦讯情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交流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是所有联系的基础。非言语行为,作为交流中传递信息和揭示感情态度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在课堂中起着重复、否定、替代、补充、强调、调整等作用。从认知的角度看,在课堂这个特定的语境下,教师和学生也是从关联的基础出发,互相理解双方的非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9.
辩护式侦讯与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取证权相联系,将控辩互动的庭审模式贯穿于侦讯过程。嫌疑人需有诉权告知、会见律师、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等权利,同时,也需规范辩护律师的执业行为。嫌疑人一方,可与私家侦探合作取证。侦讯期间,双方可以交换一些证据信息,以便取证更接近客观案情。要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等非法讯问,就需要律师有讯问在场权、嫌疑人有沉默权、用录音录像同步记录、排除非法证据等制度构建。而检察院的侦查监督,控辩对等的审判模式和"疑罪从无"的判决,都会对辩护式侦讯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侦讯核心论     
侦讯的核心是"用证取证",它与侦查的守密性相关。案犯供述障碍的症结在于畏罪和侥幸心理,这与侦讯的法律强制性有关。在侦讯交流中,嫌疑人的戒备心态很难化解。案犯具有侥幸心理,如果无法消除其侥幸心理,也就难以突破口供,无力实现侦查终结的目的。这就需要运用涉嫌证据,营造对策气氛,产生心理强制,实现获取真实口供、完善证据体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公安对话是法律性对话。根据法律的不同,有警务盘问、治安询问、侦查讯问等;根据其实际功能的不同,分为调查性问话、调解性谈话、公安谈判等。公安调查性问话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查明案情、收集证据。公安调解性谈话主要体现在治安调解、刑事和解等法律程序中,其目的则是通过公安人员与当事人的相互沟通,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来缓和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公安谈判则具有妥协性和交易性,典型的有警务谈判和侦讯交易。在公安工作实际中,各类对话的功能经常需要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
歉语是英汉语言交际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言语行为,在中西文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国家的语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歉语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定义。英汉歉语的语用策略也有所不同。英语或者其他的非本族语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语用需要和语用目的来准确地选择歉语策略,从而在言语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做到礼貌得体的交际要求。  相似文献   

13.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侦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侦查活动的延续,讯问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过程,以问答对话为主要方式。讯问言语交流的实质就是所谓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主张,人的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当人们说出一串话语时,他就在完成一种行为,即所谓的"所说就所做"。为了便于讯问言语交流的顺利进行,成功实现讯问的目的,言语交流双方必须遵循所谓的合作原则。对于问题及其回答中的隐含、预设等会话含义,必须借助于语用推理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刑讯逼供的硬逼口供,“九步审讯法”等软侦讯主张则是运用心战制胜之道来获得真实供述。由此洞察我国“说服教育”法的软处,辨析侦讯手段的软与硬,而主张软硬兼施。这里的“硬”,指证据等具有的法律强制性。“硬”要具有合法性.它才能为攻心软术“说服规劝”拓展使用空间。进一步比较“说服规劝”与“九步审讯法”的软和硬,将之上升为心理操控术的软和硬,其在心战实践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理论性。侦讯之手段方法,既需要软,也需要硬,应软中有硬,硬中有软;软硬兼施,软硬适中。  相似文献   

16.
侦讯活动的实质是侦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进行的复杂的心理与智力较量。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把握主动权,侦讯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在侦查实践中,案件背景因素、参与讯问活动的侦讯人员、侦讯场所、侦讯气氛、侦讯时间等环境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既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致其如实交待,但如果利用不好,又易造成其产生拒供心理。所以,侦讯人员应当准确把握并有效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侦讯成功机率  相似文献   

17.
侦查讯问言语听解是指讯问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或证人所表达的信息的接收。在侦查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必须掌握言语听解艺术,才能使侦查讯问活动顺利进行。本文阐述了侦讯言语听解的特点、要求和基本技巧,概括了侦讯言语听解艺术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非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之外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它有助于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克服语言障碍,完成一定程度的交际。然而非言语行为又具有文化属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很强的文化差异。对目的语国家的非言语行为缺乏必要的了解会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甚或导致交际失败。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侦讯说服离不开逻辑论证法的运用,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侦讯说服中,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讯问人员的说服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20.
研究疑犯心态之特点,目的在寻找突破案情的侦讯对策。疑犯的心态是侦讯期间其内心活动的相对稳定水平,是介于接受侦讯的心理过程和其稳定性格特征之间的中间结构物。象侦讯心理活动的背景,其随时随地在反馈着疑犯的心理信息。其中的一些特点,还只是疑犯心态中的共性。它们可从态度、情感、认识、意志四方面概括。疑犯的态度倾向中,突出的是戒备和抵触心态。疑犯的情感体验中,突出的是孤独感和压抑感。案犯的认识特点中,突出的是畏罪和侥幸,它们具有供述障碍和供述动力的两重性。在长期焦虑不安的侦讯环境中,疑犯意志都具有顽强和虚弱的两面性。对疑犯心态的判定,首要的是甄别作案人与无辜者。而识别疑犯心态中,“知彼”的前提在“知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