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央苏区的红军优抚工作包括优待、抚恤与安置三项主要内容。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工作包括:调查了解红军家庭情况;保障红军作战给养;红军战士及其家属同样分田,由耕田队与劳动互助社帮助耕种;实行“优待红军工作日”与“共产党礼拜六”;接济红军家属生活,红军本人及家属免纳捐税与房租,享有减价购物及优先购买权利,享受医疗、交通、娱乐、读书与通信优待;发给红军家属光荣牌和优待证,建立与红军家属的联系制度。抚恤红军伤员、烈士及其家属的工作包括成立抚恤机构,规定伤残、死亡、家属等抚恤范围。红军的社会安置包括休养安置、退役安置、退休安置。中央苏区红军优抚工作的实施,为红军将士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为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争的进行,军民鱼水关系的建立,以及人民军队的自身建设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宁化石壁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客家祖地,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可见红军桥、红军医院、红军标语、漫画等革命旧址遗迹。陈塘红军医院旧址就是其中的一个保存完整的红军战地医院旧址。陈塘红军医院旧址座落于石壁镇陈塘村的一座古旧民居中。1933年春,红军第4医院随军进驻到陈塘村,主要收治在东线战斗中的红军伤病员。在  相似文献   

3.
《党史文苑》2020,(2):46-46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又称红军山,坐落于贵州省遵义市凤凰山南麓的小龙山上,距遵义会议会址约1.6公里。整个陵园呈坐北朝南之势,面临湘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占地约103亩。陵园始建于1958年,陵园内安葬着1935年红军长征时在遵义牺牲的红军将士。陵园由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墓、红军坟、红军卫生员雕像、邓萍烈士雕像、钟伟剑烈士雕像及青松堂、翠柏园等组成。红军烈士纪念碑。整个碑高30米。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6,(3)
正红军借据、红军树碑、红军册、半床棉被,还有红军池、红军楼……在汝城采访,我们不时被红军留下的一处处印记所感染,被一处处红色遗迹所牵动。遗址:记录17天战斗历程在卢阳镇联江村,当地老百姓竞相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事,一幅壮丽的战争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5.
过去,在1936年至1937年间的史料、史书中,人民军队的名称常常有“抗日红军”、“人民红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红军”及“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等不同称谓。近来,仔细查阅了这一段的档案、资料,初步摸清了这个问题。即从1935年12月下旬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起,到八路军、新四军编成,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称“抗日红军”或“人民红军”,此前称“工农红军”。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1,(2):38-38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致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该信全文约8000字,分为目前军阀混战的形势、红军的根本任务与其前途、红军发展方向及其战略、红军与群众、红军的组织与训练、红军的给养与经济问题、红军中党的工作、朱毛问题、红军目前的行动问题等9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人有情,草木知情。草木知情,反映了人之情。人们通过草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歌谣《红军草》和《红军菜》。 1935年初夏,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武定、禄劝地区,受到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热情欢迎。红军走后,彝族人民怀着赞美、思念红军的深情,唱出了《红军草》的动人歌谣:  相似文献   

8.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指引下,四川共发动了69次武装斗争,在重庆境内成立了10个地方红军组织,打出了十面红军旗帜。这十个地方红军组织中,有的是党在军阀部队中进行工作发动革命兵变,有的是农民暴动与兵变相结合举行武装起义,有的是主力红军与地方游击队结合开展斗争;这10个地方红军组织中,一路红军、二路红军创立了根据地,川东游击军、  相似文献   

9.
红军、红旗、红星、红领章、红缨枪,以及红都、红井、红军桥、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检阅台、红军医院、《红星报》、红米饭、红土地,乃至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摇篮、红色政权、红区等,能让人们随口就说出许多"红"字的地方,大概也就只有这块美丽而又富有传奇的地方--江西。  相似文献   

10.
位于三穗县南部的良上乡,曾留下红军的足迹,红色文化在此生根发芽。1934年9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王震、萧克、任弼时率领下在良上宿营,因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在这里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为继承红军光荣传统,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经几届政府不懈努力,先后在乡政府所在地修建了红军亭、红军纪念碑、红军风雨桥等,并对红军墓作了修缮,对“红军树”竖碑铭志。  相似文献   

11.
王普丰 《求贤》2006,(9):23-23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木黄会师;1935年6月,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在永坪镇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与第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第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  相似文献   

12.
朱德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人中,只有朱德经历了两年长征的全过程.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在对红军摆脱"左"倾军事错误、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方面,对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统一方面,对红军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里求得生存方面,对长征中军事统战工作方面,以及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红军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保卫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发展红色区域,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反“围剿”战争中,大力开展扩大红军工作,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扩大红军热潮。为了更好地宣传红军宗旨,配合“扩红”运动,1931年红军政治部编印,闽西苏维埃政府翻印了大量的《红军行军歌》和《红军纪律歌》,在部队、地方和学校中广为流传。这两首歌歌词通俗易懂,贯穿了红军宗旨、任务和性质,很有感染力,非常适合当时红军战士和地方上文化不高的群众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红一方面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三大主力红军之一,是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培育下成长壮大起来的。红一方面军的创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军建设史的一件大事。它的建立,使红军的兵力更加集中,指挥更加统一,不仅建立和完善了红军的组织指挥系统,而且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为红军实现从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木黄会师;1935年6月,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在永坪镇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与第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第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  相似文献   

16.
6月25日,红军精神培训学院在旺苍县挂牌成立,当天,30名年轻干部在此参加了红军精神专题理论学习. 今年初,旺苍县提出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构建红城党建教育培训综合体,通过红军城实践教学、红军精神培训学院课堂教学、红色文化主题公园拓展教学等,搭建起弘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精神的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7.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全国党刊研究会组织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全国党刊赴贵州联合采访"活动,我有幸参加于其中.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山,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茅台渡口,娄山关战役遗址,强渡乌江战役遗址,猴场会议遗址……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无论是聆听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的老红军讲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还是登280级台阶到红军山瞻仰烈士陵园,向红军烈士敬献花篮,无论是领略娄山关战场阵地的险要,还是感受昔日红军强渡乌江的艰险,无不令我对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萌生新的感怀、新的启迪,对红军长征精神生出几多感悟.  相似文献   

18.
正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坐落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三军会师纪念塔、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长征将帅碑林等,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红军会师楼原为会宁县城西津门,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红军会师后,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门改建为红军会师楼。三军会师纪念塔修建于1986年,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纪念塔三塔合抱,高28.78米,共11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于2006年10月18日建成开放,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使用面积2300平方米。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馆将原有陈列调整为"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精神丰碑永存"3部分,生动再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结束长征、胜利会师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9.
正1932年6月,谭震林领导闽西红军和地方武装英勇抗击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创建了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密切配合的人民武装体系,4个月内扩红11000余人,不仅壮大了闽西地方红军,还为中央主力红军输送了大批有生力量。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在闽西南投下几十倍于红军游击队的兵力,对苏区进行反复"清剿";又下令砍伐红军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山林,采取"移民并村"、"保甲连坐"、"自首自新"、"五光十杀"等高压手  相似文献   

20.
革命战争的需要是红军公田产生的根本动力,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是红军公田产生的直接原因。红军公田是外地红军战士的土地私有产权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实现形式,它主要采取地方苏维埃领导群众义务代耕的经营管理模式,出产物主要归红军战士所有。红军公田的推行,调动了根据地之外的群众和白军士兵参加红军的热情,对瓦解敌军、壮大红军并推动土地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