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法的本质是市场失灵的国家干预,无论是古典经济学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还是凯恩斯主义者,都承认国家干预是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救命丸。文章运用经济法的相关理论,对于金融危机和国家干预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确立规制目标、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干预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家·市场·人权——经济法的人权观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海 《前沿》2007,(2):103-105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法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我国现代经济法诸多学说都试图对该问题予以解答,并因此形成经济法学的国家观和市场观两大阵营。人权、国家、市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经济法的人权观认为,人权可以成为分析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最佳切入点,经济法就是国家为实现人权而干预市场的行为规范,人权可以成为经济法解构和建构的基础范畴。  相似文献   

3.
国家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可置于开放社会条件下加以研究。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在开放社会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是"自由竞争+有限的国家干预"。为突破国家干预的悖论,国家权力应适度干预市场,即在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之间寻求一种较佳的平衡。这必须依靠法治建设。在规范国家干预市场行为的法律体系中,经济法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不仅要对开放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恰当的回应,更需要立足本国和当今时代,反思自身的定位,为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的契合建立完善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是国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干预、协调社会经济的部门法。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基本方式,但国家调节也会发生“政府失灵”的现象,因此作为国家调节方式之一的宏观调控也需要经济法的规制与保障。可以说,宏观调控措施的运用是否妥当,宏观调控的权力是否受到法律规制,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维护民众正当权益的关键。按照经济法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对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还亟需改善,宏观调控权应受到经济法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需要国家干预说"是经济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理论基础。国家干预主要是指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的干预。为保证国家干预不被滥用,应让公众参与其中:合理界定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设定公众参与干预决策的权利,明确公众参与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产品责任法自诞生伊始便处处充斥着经济法的理念,而此后的每一次演进,均是经济法理念支配下的产物。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产品责任法的经济理念进行了分析:产品责任法是权利与效益相平衡的产物;产品范围的确定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产品质量标准的确定是国家干预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龙兴盛  陈建 《求索》2013,(9):206-208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危机使以目前形式存在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被“反体系”的力量摧残,新的社会转型正在发生,我们称之为后资本主义时代。美国的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实质上是新自由主义的危机。体现出自由市场的堕落。经济法针对自由市场的弊端而生。天然地具有反经济危机的功能,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法更是预防经济危机的重要法宝。选择好经济法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经济法在新时期的一个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王宝娜  杨晖 《前沿》2011,(8):102-105
经济法价值理念、功能、概念范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对法律概念的厘清构建经济法体系大厦的逻辑前提。经济法功能的实现从对社会经济行为的调整开始,而主体则是行为的主宰者。因此对经济法主体范畴进行阐述就成为必需。通过千里之外的美国金融危机改革的"知识型"例证,试图说明经济法主体:消费者、经营者、社会经济管理者概念界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的立论基础及其理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红弘 《求索》2010,(10):160-162
政府和市场是经济法研究域中的两个基本范畴。自由经济时代,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在契约自由的原则下进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市场的无序与混乱问题得以显现。于是,社会学者纷纷提出引入政府作为干预市场的力量,经济法由此诞生。关于经济法的立论基础也因此被关注,基于经济法与市场失灵的逻辑相关性,不少学者提出了所谓的"需要干预说",并将其作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然而,"需要干预说"违背了法律的应然价值属性和现代法治的宪政理念,从经济法的法益目标及其本然属性看,我们认为"规制干预说"作为经济法的立论基础可能是更为合适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1,(5):93-93
李昌庚在《河北法学》2010年第11期撰文认为,法与政治密切相关。作为国家公权力调控社会经济领域的经济法更是如此。中性意义上的阶级和社会契约论中的国家是法产生的政治基础。经济法除了具有法的一般政治基础外,还具有经济法特有的政治基础。市民社会是经济法产生的政治前提,经济国家与积极宪政国家的博弈与平衡是经济法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在基本范式上属社会本位法,归于新兴的第三法域,它的利益主体是公共社会,是国家从社会利益角度参与、协调经济、社会生活之法.明晰经济法的范式,将为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的正义价值与和谐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经济法正义价值是构建和谐经济的前提,和谐经济是经济法正义价值追求的目标。经济法的正义价值往往通过产业公平化、市场竞争规制化,以及政府干预等途径来实现。在用正义价值构建和谐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处理好平衡差别待遇、资源共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理念以实现秩序、正义、效率等价值为目标,通过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加以确立。具体而言,经济法理念包括社会本位、适度干预、实质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张明华 《桂海论丛》2007,23(5):67-69
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国家和市场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经济法也正是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二元结构,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就业歧视问题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经济法解决机制将成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对个体户、经济组织和法人的一体化作一简略探讨.从调整经济关系,执行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讲,经济法和民法都属于经济法.由于经济关系领域分宽广,根椐经济关系的可划分性,经济法和民法又分别成为两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经济法与民法的最大区别在于,民法把调整公民个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作为主要内容,经济法则把调整范围确定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和公民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16.
刘莹 《前沿》2003,(6):89-91
经济法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争论颇多.有的学者甚至否定经济法的独立存在,认为经济法只不过是民商法、行政法在市场经济下的新发展.本文先从经济法的本质入手,阐明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为了适应人们那些需要应运而生;继而,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价值两层面,论述经济法独立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刘运新 《前沿》2012,(7):81-83
经济法研究陷入了"市场失灵—国家干预—国家失灵—干预国家"的囚犯困境。作为资源配置机制,计划和市场中分别存在合作成本和交易成本,当计划中的合作成本小于市场中的交易成本时,资源主要采用计划配置,反之,则资源采用市场配置,计划与市场之间存在替代的经济理性。市场宗教化的经济学思潮使中国的社会整体利益正在遭受空前损害,民商法、行政法和刑法等传统法难以有效治理这些损害,经济法通过确立计划和市场的相互替代机制,赋予大众权利而改变违法成本和违法收益之间的比例,可以有效保障社会整体利益而成为传统法的替代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徐科雷 《前沿》2003,6(10):153-156
以往关于经济法的纷争 ,否定派未能区分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机械地认为经济关系由民商法调整 ,而无产生经济法的必要 ;肯定派虽然认识到了经济关系需要干预的社会现实 ,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指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只能泛泛而谈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需要干预。本文认为经济法的产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法律体系对置经济于控制之下 (包括调整的专业化 )和民主程度提高这两个新任务的回应 ,是突破了公私法二元结构的社会法域下的部门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干预经济所面临的两种趋势及其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政府干预在现阶段具有特殊性,且面临两难选择,即政府干预同时具有扩张趋势和内敛趋势。我国现阶段的政府干预经济应实行政府职能转换与及时填充市场力量并举;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制化,提高政府干预经济的“质”,同时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经济法立法经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学界极富争议的论题之一。这些争议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学者们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涵有不同理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反映在宪法和经济法之中,贯穿于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诸环节的根本性准则。因为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人们对经济法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深刻的分歧,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中西通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法基本原则,所以需要以新的视野展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中国经济法的社会主义属性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表现,强调它并非走意识形态的老路,因此,中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二是国家调控原则,它们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利益的政治表达形式和范围,可称之为“资本的社会主义”,它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成为面具的“社会的资本主义”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