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知论是一种广义认识论,德性化是儒家知论的目的,超越化则是其知论德性化得以实现的依据。儒家将知、德两种意识现象统一于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的精神生命整体,或侧重认知能力走心即性即天的内向超越路径,或侧重认知对象走格物致知的外向超越路径,形成一种从终极存在意义上把生命、道德、认知统一起来的本体认识论。儒家通过超越化实现了知论德性化,但它同时面临着如何解决超越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关系问题,宋明新儒学用德性之知统摄闻见之知,现代新儒学提出智的直觉与良知坎陷的两种超越之知,对象化认识论的独立地位仍然没有得到肯定,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寻求知、德的对立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儒家知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儒家伦理思想就充满着人本思想的情怀,强烈的人本意识使得儒家伦理在历史上备受瞩目和青睐。坚持人本原则主要是基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人学基础和核心内涵。"人是万物之灵"与"人是目的",充分体现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都是以人为主体和指向的。人本原则的内涵及意义主要体现在儒家伦理生态观、生活观和生命观中,这"三观"对于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存在是教育的基础,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过程中儒家生命观具有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不仅是中国稳定社会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人自古便崇尚生命、重生爱物、刚健有为的文化根基。重生爱物,是儒家生命观的价值基础;自强不息,是儒家生命观的内在价值;死而不朽,是儒家生命观的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内涵方面说,儒家和谐观注重不同因素之间良性的交互感通,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整体健康发展;从价值基础说,儒家和谐思想立足于生命的体认与感通,认为人要通过对自我生命本质的体认,感通了悟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生命本质,使个体生命积极地融入到群体生命、宇宙生命之中,展开的基本思路是由己及人,由内到外,从自身和谐做起,再推衍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地的和谐;从现代价值来说,源远流长的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明产生以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身体被理性所规定。灵魂和理智被视为最高级的存在,而身体欲望处于最下层。精神就是人的理性,精神规定肉体,肉体的欲望要被禁止。直到19世纪末期,尼采对生命存在的诗意言说才颠覆了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的传统。在身体(存在)与灵魂(理性)的关系中,存在是更本源和更基础的,因此不是理性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理性。  相似文献   

6.
后儒家论纲——儒家传统的自我否定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所谓后儒家之“后”,是相对于原儒家之“原”和新儒家之“新”而言,意指后儒家根本否定它们坚持的血亲情理精神和特殊主义架构。所谓后儒家之“儒家”是就延续儒家传统自身而言,将它包含的种种健康因素以一种新型异质理论架构重新组合起来,从而使儒家传统能够在当前人类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出普世性的生命力,并对今后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其他文化传统无法替代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以在东西方文化的坐标上寻找到独放异彩的光芒之点著称。他的作品中散发着浓浓的日本传统气息,也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川端康成文学从宇宙观、道德观、艺术观三方面反映了儒家中和思想内涵,映照出川端寻求茫茫宇宙间超越时空的感人力量,贯通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追求,体现了对人性本能的尊重和对生命之光的赞美。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所带来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经济全球化引生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难题,并对教育尤其提出了挑战.从价值教育角度看,全球化问题的基本性质仍是科技工业文明下人的主体丧失与价值失落之问题.儒家之教的核心即是价值教育,儒家伦理价值的根本精神,是自觉精神与理性精神,是对人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的注重.这种关注内在心灵贯通、修性成德的教化,是全球化与资讯的时代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力量横次天下的时代,同时人类又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但知识经济亦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消除人类的生存危机,其源盖出于人自身的迷误──认知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贬黜。儒家“仁者爱人”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价值理念,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之大成,可为我们治疗现代世界家庭崩溃、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生态恶化的弊病提供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0.
圣人之治(或圣王之治)是儒家的理想政治。《中庸》认为,圣人必须修己治人,必须使这种修治活动即人道合乎天道;人道做到中和,就合乎天道;诚者自然合乎天道,诚之者通过学习与修养也可转化为诚者。儒家的圣人之治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治。现实中,修己成为圣人并不容易;而即使修己者成为圣人,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使之成为治人者。因此,儒家圣人观作为一种人生修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则缺乏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汉以来尊奉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儒家的礼成为调节社会秩序的核心力量。佛陀灭后,以戒为师,学佛之道,戒为初基,戒律是佛教的本源,主宰着佛教在中国近二千年的流传。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都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的礼和佛教的戒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产生因缘、调整范围、依据经典、根本精神、目的意义、违反后果等方面存在不同,而在作用和规范的性质两方面存在共通点,即现世作用二者都是为了止恶向善,作用性质二者都是约束性规范。  相似文献   

12.
第一代新儒家与孟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代新儒家是持守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立场与信念,并对儒学进行对象化、客观化学术研究的第一批人。粱漱溟用直觉来解释孟子的良知,把孟子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孟子的大丈夫精神;熊十力以良知学说来建立其心本体论,其所谓本体就是孟子的本心;抑或冯友兰用神秘主义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思想,都是新儒家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对孟子思想的发挥,赋予了经典新的生命。经典总是在解释中生成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也就在于它是常新的。  相似文献   

13.
儒家历来重视诚信。历史上,儒家诚信在人类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均有重要的价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交友之道,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治理国家的依据。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儒家诚信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建设政府诚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14.
第一代新儒家是持守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立场与信念,并对儒学进行对象化、客观化学术研究的第一批人。粱漱溟用直觉来解释孟子的良知,把孟子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孟子的大丈夫精神;熊十力以良知学说来建立其心本体论,其所谓本体就是孟子的本心;抑或冯友兰用神秘主义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思想,都是新儒家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对孟子思想的发挥,赋予了经典新的生命。经典总是在解释中生成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也就在于它是常新的。  相似文献   

15.
儒家民本思想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肯定和重民抑君的主张,为传统司法追求世俗理性、价值理性和司法温情主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儒家民本视闺中的"民"缺乏独立主体资格,以及后世对民本思想过于教条化的解读,又使得传统司法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封建等级社会压制民权、兜售教条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儒家行政组织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基础.鉴于两者存在许多前提性区别,我们需理性、辩证地认识儒家行政组织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17.
诚信是先秦儒家伦理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先秦儒家所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孔子把“信”列为与“仁、义、礼、智”并列的五常之一;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中庸》主张“诚为贵”。诚信是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基本的交际之道。真实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传媒的生命线,但是“客里空”作为新闻界的一种不实作风一直阴魂不散,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给新闻从业人员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就在于,无论何时都要坚持新闻真实性不动摇。  相似文献   

18.
一、儒家之“忠”的含义儒家“忠”的思想主要阐述的是臣民对君主和封建王朝的关系 ,它蕴含丰富的含义。首先 ,儒家之“忠”体现了君臣关系的双向要求。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孟子也宣称 :“君之视臣为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为犬马 ,则臣视君为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孔、孟二人强调的都是君臣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双向关系 ,特别是君主要在这一关系建构中发挥主要作用 ,由此看来 ,儒家提倡的臣民忠君是以君对臣民尊重、爱护为前提。其次 ,“以德服人”是儒家之“忠”的又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19.
赵雅玄 《工会论坛》2011,17(3):160-163
儒家孝伦理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儒家孝伦理对百姓生活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百善孝为先,有利于建设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孝为元德,有利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秉承敬老美德,有利于弘扬敬老新风;坚持孝忠有度,有利于发扬博爱精神。但是,儒家孝伦理对百姓生活也存在着消极影响。我们应当批判继承儒家孝伦理,建设当代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20.
对待死亡的态度正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核心,我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安乐死的内在需求。儒家文化是一种乐生文化,而不是乐死文化,儒家所深切关怀的是人的现世的感性生活,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内涵,我国目前在认识上还需要提高。家族意识是儒家传统生死观的支柱意识,其与安乐死立法核心相背离。中国传统文化不支持安乐死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