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障、传承、创新与利用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将“视觉形象识别”引入到传统节日的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这个领域,提出“传统节日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总结了将传统节日导入视觉形象识别的五大原则以及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动画艺术的根本精髓就是将动画形象作为视觉符号进行传播。在影视动画创作中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以丰富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必要的。中国动画人须以辩证的态度正视“民族化”,同时也要深入探索改革途径,使民族的精神特质真正融合在国际化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核心内容是以"中国梦"为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红线,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国家话语权为切入口,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外全面阐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国自近代以来的道路选择、发展过程和目标,生动对外描述中国作为"醒狮"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与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国家形象的建构引入空间概念,并从空间维度进行审视和阐释,不失为理解国家形象的一条途径.对国家文化形象的空间审视应当着眼于内空间建构和差异空间的控制,在可持续性的文化发现和播撒中实现新世纪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建美丽中国是文化发展繁荣的主题与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国民"是建"美丽中国"的基础,教育美丽、文化美丽、环境美丽、公务员美丽、社会美丽是美丽中国及建设的要素、内容与标志。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型塑好国人和中国形象,建文化中国、智慧中国、快乐中国属繁荣、发展文化顶层设计的重大项目。培育美丽国民,净化社会风气和构建幸福度高的社会与中等发达国家,文化大发展当正视社会现实和直面、解决问题,要致力于培树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6.
跨国传播中的文化“贸易逆差”与中国电视文化的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跨国传播和文化全球化交互作用的历史语境中,电视文化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现象.它极大地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在国际关系中的成败.为此,中国电视文化必须树立高度的自觉意识,在全球意识中坚持本土独立性、在国际视野中坚持华夏文化策略.这个问题的深层动因是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机构,其宗旨是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本文以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和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星谈"暑期班为案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语言教学、文化传播、中国形象的提升和孔子学院的声誉四个方面考察了孔子学院公共外交职能的实现效果。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智媒图像化传播要求共生、价值耦合、内容交融的关系,能够充分体验二者融合同构的时代旨趣。智媒图像化传播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形塑个人伦理和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云平台",是凝铸中国精神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驱动器",是增强文化自信和走向宏阔世界的"智联网"。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需要充分将传统文化与智媒图像化传播相融合,完善视觉图像融合过程,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符号;提升图像传播主体能力,催生传统文化思理情致;激发生动鲜活传播话语,丰富传统文化叙事手段。  相似文献   

9.
作为第三世界的文化组成部分,作为他者的东方,中国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和观看欲,怎样与非西方文化共谋建构一种"去中心"的、平等的、对话性的世界文化格局?张艺谋和他的文化产品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思考和探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形象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作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地区,拥有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资源,积累了多样化的视觉形象生产方式,拓展了多元化的视觉形象接受渠道。在视觉文化语境下,迪庆藏族自治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系统性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资源整理工程、品牌培育工程、典型示范工程和统筹融入工程。  相似文献   

11.
莫盛凯 《外交评论》2013,30(4):45-56
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但其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误解与幻想。作为一种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是现代大众政治发展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公共外交的发展正在从强调"公众"走向强调"公共"的新公共外交阶段。作为公共外交理论硬核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实践中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中国的公共外交应当坚持国家利益高于国家形象的取向。成功、主动的公共外交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的公共外交过于偏重文化途径,但造成当前中国公共外交被动的原因主要还是战略性和价值观层面的。随着中国的社会性成长,新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如何既充分发挥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热情,又能保持公共外交的公共本性,将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关于东方社会的性质、结构、现状和前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系统性学说,广泛地渗透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对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更应立足当下,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进行深刻反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取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要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具备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建构不能只重视硬实力,更要重视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之路,以期争取世界上更多的人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中国当下现实的精准把握,也是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研判。新历史方位研判,在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历史定位理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多样化发展道路思想、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改变世界"设想等三大维度进行了当代中国化创新。新历史方位研判,是马克思历史定位精神的当代意识自觉和科学规范,对于深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大学生关注的国家中,韩国一直名列前茅。中国大学生眼中的韩国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中国大学生对韩国的喜爱,反映了其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留恋,对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自己的国土上不断流失、在其他国家开花结果的现实的无奈和伤感。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要真正实现“大国崛起”,不仅要以经济崛起作为支撑,更需要以文化崛起作为持续发展力,需要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何重新为世界所认识,有赖于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发现东方。并以“文化输出”这一具体实践,将中国文化的新世纪阐释传达给世界。因此,应通过提升个体的文化修为,促使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自觉自信,使中国文化“再中国化”之后获得新能量和普世性,在与西方优秀文化差异性互补中,成为真正的大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再项—“户县农民画”再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县农民画所创造的视觉形象和观看方式凸现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新中国农民的主体形象,这与当时的文化政治是高度契合的,是对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具象表现。在市场经济时代,户县农民画抛弃了自身的传统,流为以民俗文化为卖点的商品。户县农民画的沉浮变迁映现了时代的巨大落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传统纹饰是视觉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在众多传统纹样中,麒麟纹代表着中国的古典文化,以"麒麟送子"这一美好寓意而闻名于世。这些神兽的纹样常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家具之中,有着祛邪、避灾、祈福的文化语义。本文浅谈了麒麟纹这种传统装饰纹样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麒麟纹如何从婚嫁家具装饰纹样逐步演变为日常家具装饰纹样,以及麒麟纹对中国古代家具的影响,文末概括了麒麟纹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方法,使中国传统纹样以新的视觉效果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当今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视觉文化。所谓的视觉文化,就是以视觉形象(包括图像和活动影像)为文化内容并被大众所认同的文化。这种形象、图像或影像的认知方式取代了文字或语言的主导地位成为文化存在形态和传播的强势符号或主导因素。文化的视觉转向预示着我们经常所说的“读图时  相似文献   

20.
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然需要、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政治需求以及自身传播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使然与问题的应然。为此,在明确讲好道理、事实、情感与形象的文化故事内容基础之上,需从外媒合作、影像传播与文化产品的打造三方面着手,以探寻讲好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形成我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