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章琳  蔡萍 《理论导刊》2007,4(2):44-45
意识形态一般被认为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应用范畴,意识形态的经济学纬度有意或无意地被忽视了。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经济学纬度是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科学的意识形态不但能够解决个体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还能够积极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突出注意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2.
“从天上降到人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正确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意义的思考路径是“从人间到天国”;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消灭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重要理论支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论述和思想,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维护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晶 《党政论坛》2013,(7):25-27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意识形态不仅是认识和反映实际的“知识体系”,还是为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政治合法l生基础及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等功能。然而,在当前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下降,这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与作用,分析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主客观因素,探究走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不是普通的意识形式,而是关乎时代治乱兴衰、关乎个人生死荣辱的特殊重要意识。意识形态没有独立发展的历史,却不影响它深度参与历史发展,成为支配人、塑造人的强大现实性力量。立足唯物史观,回到经典文本追问意识形态的力量之源不难发现:正是物质利益的感性光芒与现实驱动、国家机器的体制结构与权力加持、民族生活的历史延续和传统祝福、现实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信仰渴望这些主要因素,使意识形态力量不断生成。作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意识形态、信仰、科学三者相一致,既能治国兴邦,也能安身立命,破除了国家运用意识形态力量奴役个人的统治逻辑和异化逻辑,真正致力于“普遍的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题中之意.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必然在逻辑上引申出相对独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命题.这一命题不仅包含了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江泽民意识形态理论和胡锦涛有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和论述,也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实现要完成意识形态加工、传递、吸收和影响等一系列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存在相似性。遵循“信息系统论”思路,从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五个维度剖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合成力,理论前瞻力、政党领导力、媒介传播力、话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基本要素。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前瞻力是引领力的资源输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负责引领力的调控处理,媒介传播力是引领力能量输出的关键因子,话语影响力是引领力的现实反馈,舆论引导力对引领力具有控制效力。  相似文献   

7.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但是基于意识形态所涉及范围的宽泛性,很多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在怎样坚持这一根本制度的问题上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而且在判断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也不得要领。意识形态虽然纷繁芜杂,然而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离不开“五大支撑”,即意识形态所坚守的理论基础,所憧憬的理想信念,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所秉承的道德观念以及所使用的话语体系。这就为辨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五重维度,即在理论维度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在理想维度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在价值维度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在话语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其中“理论”是意识形态大厦的“奠基石”,“理想”“价值”“道德”是意识形态大厦的“擎天柱”,“话语”是意识形态大厦的“外装饰”。  相似文献   

8.
“贬义化意识形态”是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共同理论前提。这一理论前提蕴含着三大理论误区,即理性的衰落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意识形态。对于这三大理论误区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与辨正,是有效打破意识形态终结幻象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晚年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成熟,内容更加丰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普列汉诺夫坚持了晚年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精神,又紧密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在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意识形态历史继承、意识形态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创新.从比较的视角探讨晚年恩格斯与普列汉诺夫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们深入发掘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思想资源,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和规律有一定的裨益.  相似文献   

10.
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自觉性,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指导社会思潮引领实践活动的权威论断。毛泽东的舆论“一律”和“不一律”及“双百”方针凸显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自觉。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自觉。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我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以之副领社会思潮。凸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李玉环 《学理论》2012,(1):50-51
意识形态认同是一定社会制度合理存在的精神支撑和重要保证。阐明了意识形态认同在性质、程度、路径及影响认同的资源等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借此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2.
布哈林作为俄共(布)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性劳动"概念,拓展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思考维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纵观布哈林意识形态思想,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劳动理论、物化理论以及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其主要理论渊源;意识形态概念与特征论、属性与存在论是其主要内容。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心理是布哈林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和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对抗性持续增强,舆论影响力愈发强大。“狂热追捧”“千夫所指”“道德审判”“道德绑架”“口诛笔伐”“人肉搜索”“舆论反转”“情绪反转”等网络极端行为层出不穷,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发声先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成为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为主方向,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供给,放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声量,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瞄准“群体极化”、打破“群体盲从”、狙击“网络恶语”,全面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破壁入圈”,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4.
系统工程是以总体的、发展的、联系的视角,探寻复杂问题最优解决方案的管理科学。意识形态管理权是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对意识形态资源进行系统管理的权力。在推进意识形态管理权制度化过程中,我国意识形态资源当前所呈现的广泛化、效力弱化、网状化的问题,可以用系统工程“总体抓总”-“量化分析”-“分级落实”的管理思维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将系统工程应用于意识形态管理实践中,构建意识形态资源立体监管制度、创建意识形态工作量化管理制度、确立意识形态工作分级落实制度,成为系统性推进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九海 《党政论坛》2009,(11):21-23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出现正如在“食物”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我们也没有一直饿着肚子一样。实际上,早在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之前,意识形态早已存在于生活之中了。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看作意识形态概念的雏形,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女,柏拉图高雅的“理念世界”幻化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的灵魂和精神陷于深深的谬误和偏见之中。  相似文献   

16.
群体意识形态是指某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或社会共同体内部比较一致与稳定,且与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差异的价值信念或观念体系。在我国转型期群体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并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从不同视角观察。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基本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的核心体现,具有导向性、凝聚性、规范性,应统领其他意识形态。目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其逻辑进路是:理论主导、目标凝聚、文化熏陶、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7.
齐泽克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结构出发,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幽灵式"的诠释和重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是无所不在的幽灵.这一认识是时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再反思.其二,意识形态已被神秘化和崇高化,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与"无意识"密切相联.在对意识形态挖掘中,齐泽克注重对现实行为的心理分析,关注意识形态现象背后的主体心灵,彰显了齐泽克批判精神的价值所在.其三,意识形态幻象的功能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一致性和整合意义.尽管齐泽克力求"穿越"意识形态幻象,但他依然认同并维护意识形态幻象.因此,最终未能摆脱在"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进行截然的本体论式的区分的传统做法".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9,(12)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独树一帜、逻辑清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党情、民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审视,不难发现意识形态文化溯源可追溯至中国底蕴深厚的文化自信,思想溯源可追溯至西方意识形态的辩证借鉴,理论溯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精华,实践溯源可追溯至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总结。从文化、思想、理论、实践四个向度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来源,有助于提升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认识,引导人民砥砺奋进,发挥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晶 《党政论坛》2013,(4):25-27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意识形态不仅是认识和反映实际的"知识体系",还是为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政治合法性基础及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等功能。然而,在当前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下降,这迫切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共识于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革命完成了意识形态术语革命,多数学者也都相信存在一个马克思终身抱持的意识形态观,却争论于这个观念有何本质规定。这既是因为马克思没有提供关于意识形态的明确定义,更是因为研究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和批判工具,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主要轮廓和基本内涵还是比较清楚的:贯穿着从副本到原本、从抽象到具体的批判逻辑,在否定性上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在肯定性上是“意识形态的规律”,在整体性上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在具体性上是“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