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变化及社会成员的角色转换,这些新的情况又反过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向与进程。其中,“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涵有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新的社会现象,将其通过合理引导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积极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要求“单位人”或“社会人”所涉及的主要是个体与单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相关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每一个职工客观上都被囿于“单位”这一狭小的空间,同单位之间…  相似文献   

2.
人际关系是个体以社会角色和有个性个体双重身份的统一体——人际角色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发展,并建立起来的,受主体个性心理特征调节的直接关系,即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人是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体,所以,人际关系也相应地受到主体自然(人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特征)、客观自然和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力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这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把处在社会、文化和心理变迁中的人的境况尤其是跨界角色称作边际人,并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照。晚近作为社会研究一种新型范式的时空分析的产生,为理解和解释边际人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探究工具。青年是现代社会中边际人的一种典型。对于当今多元时空中的青年来说,其呈现的边际性特质异常复杂,表现为多重边际性或混杂性,所导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角色困境,即处在多重角色之间的游移性。对此社会科学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各种外在制约下的个体并非被动的,其能动性表现为可以在渗透不同时空关系的结构和文化情境中进行不同社会角色或文化身份间的转换,以达成社会文化适应。笔者认为,在个体层面上所发生的这种能动正是世代生命原理在社会一定层面上实现微改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所谓主观角色定位,是指社会个体在某社会群体中与其他个体关系及与其他环境元素关系的固定意识指向。明确的主观角色意识可以使社会个体的行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意志力更强,可使社会个体的行为更有效率、产生更大效益。公安教育训练教师在一线参加公安工作实践时,应有自觉的角色意识,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应起的作用、与公安干警的角色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衍永 《湖湘论坛》2002,15(1):30-31,67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资源,最主要的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社会分层就是通过客观描述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因拥有各种资源的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差别,揭示资源配置、地位获得的社会机制,分析人与人差异的社会影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这种差别所应有的价值判断,并为社会面对这种差别而应制定出相应的社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来说,社会分层的意义在于:一、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社会成员由于拥有资源的不同而形成了实际的差别,包括物质财富、政治地位、文化水平、社会声誉等等,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7.
一、刑侦观察能力的基本含义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主动的和系统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观察能力或观察力,是人类个体从事多种活动,尤其是各种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条件。有的人从人类认识活动中个体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出发,认为这种心理条件是构成个体智力的要素之一,并将其称作观察力。而有人则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出发,认为这种心理条件是构成个体个性的要素之一,并将其称作观察能力。从对这种心理条件的不同理解中可以看出,前者强调了它对于智力的重要性,而后者则突显了它对能力的重…  相似文献   

8.
领导,顾名思义,就是带领、引导,它指的是领导者指挥、组织被领导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分化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形成之初。自从进入了阶级社会,也就产生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无疑是古今一概的,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备课卡片     
职业人家庭人社会入从人类个体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社会上要b任三种角色,即在工作岗位上是职业人,在家庭中是家庭人,在社会上是社会人,这三个角色互相转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由于一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生活中度过的,职业生涯对人的素质的养成和改变,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从人类整体的角度讲,社会人际关系最主要的是社会分工关系。因此,社会风气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水平。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就会使这种道德情操变成自党的内在素质,从而在社会上、家庭上都表…  相似文献   

10.
论自由活动的主体与客观及其相互关系林剑一、自由的主体及其特性人在现实中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的,有个体、群体和族类的划分。当我们说自由的主体是人时,这个“人”究竟是指人的个体,群体,亦或人的族类呢?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时下人们的认识中,这仍是一个尚...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把"人"看作"群"的存在,以"群"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旨归: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强调"群"对个体的制约,主张在群体中给个体"正名",以明确个体的社会角色以及与角色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人与"己"关系上,从群体和睦着眼,奉"忠恕之道",主张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群体本位"的前提下,先秦儒家也重视个体价值,肯定个体才华,尊重个体的人格、气节和尊严。在这种思想熏陶之下,中华民族成长为重群体、重社会效益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鑫 《前沿》2008,(5):59-6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映,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意识和群体自我意识。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评价和群体自我评价。社会舆论,是民众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群众的言论,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自我意识可以说是自我评价的基础,而自我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个体自我评价是民众自我评价的基础,社会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民众评价活动,因此,自我评价对社会舆论同样有重要作用。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个体是指进入现实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个人 ,个体行为是指个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个体行为具有主体性和客观性特征 ,个体行为有个体奋斗、个体实现、个体发展、个体超越等类型。个体行为与科技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4.
官员不是单一的社会角色,而是一个角色丛。自于每一社会角色的背后都有特定的社会义务,而义务与义务之间时常发生冲突,这就迫使官员在角色冲突时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有时甚至是在两难境地中作出选择。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就是社会角色。当一个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种不同角色时,往往会造成不同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官员的社会角度定位是"人民公仆",其道德义务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官员不是单纯的道德主体,而是多重利益的交汇主体。这就意味着当官员履行本职工作义务时可能会舍弃…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人的非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并快乐着”,是社会转型期得意者的生活态度;“变,并痛苦着”,是利益重新调整中受损者的真实感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内在地蕴涵着对人的欲望、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刺激,人的非理性得到空前伸张。而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人的行为有理性,否则会加剧社会转型的代价,延缓社会转型的完成。当前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性改革正不断深化,社会分化和重组向纵深发展,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社会理性化进程不断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要素不断生成,社会冲突不可避免。而广大基层社会成员依赖血缘、熟人关系开展社会交往的习惯并未改变,模仿、从众和沿袭传统  相似文献   

16.
唐涛 《求索》2008,(2):77-79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本文认为,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忽视对社会主体健全的道德人格和交往型现代人格有意识的培育,而仅仅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系统的整合这一面,势必进一步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本文试图弥补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总体设计(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1.本课是全书的落脚点《前言》第一句首先指出:“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有关认识世界的理论即:人对外部世界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包括: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等,都已通过教材一至七课的分析,做出了较系统、较全面的阐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利益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客观现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利益关系的变动和调整,必然引发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运用利益群体理论来分析社会成员的构成及其群体矛盾,不仅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而且在实践上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利益群体及其特点个人必须退钻立一定的社会联系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个体基于一定利益…  相似文献   

19.
制度被认为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的另一个解释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制度经济学家眼中的制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期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规则。显然,它与制度的第一个定义是一致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内容必然发生变化,人和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为决定这些关系而人为设定的规则也就随着作出相应的变动。这种规则的变动就被认为是制度变迁。戴维斯和诺思认为,制度变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成员与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生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主要有势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情缘关系。势缘关系与其余四大关系一道共同作用于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它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又有其特殊性,往往从整体范围内影响社会集体的思想倾向,影响社会集体的稳定和道钱风气。从概念上讲,“势缘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态势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客观环境影响的关系。“势”实质上就是一种蕴藏了巨大能量的氛围,这种氛围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氛围,它具有较强的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