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逻辑起点的准确定位是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已然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形成了以价值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建构思想政治价值理论体系的哲学范式。然而"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存在事实上和逻辑上的问题与缺陷。回归逻辑起点的内涵及其规定性,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视野,"现实的人"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价值论是处于哲学高端层次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价值论逻辑起点的"价值"范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提升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还有待继续努力。这是因为在一些基本理论,即价值本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创新,以及如何看待普世价值等的问题上,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澄清是非,深化认识,以求突破。  相似文献   

3.
赵家治 《新长征》2009,(7):57-58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价值的思想学说始于孔子。价值论的名称是20世纪初西方才有的,孔子关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仁者安仁”等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价值观。研究孔子的价值观,培养新时代的价值观,对于立身处世,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代表先秦易学发展最高水平的《易传》,立足天人合一的学术立场,秉持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理路,高扬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取向,建构了在易学乃至中国哲学史上产生广泛而深刻之影响的贯通天人、主客的博大精深的和谐价值论思想体系.《易传》和谐价值论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刚健中正”的和谐价值形上诉求、“刚柔相推”的和谐价值根本原则、“保合太和”的和谐价值理想追求.《易传》所确立的与其宇宙观相贯通的和谐价值论,是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价值学说在宇宙论哲学高度上的一次理论总结与开新.  相似文献   

5.
梁建新  周湘莲 《理论学刊》2005,1(6):122-125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必须从四个维度着手:一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双重哲学基础;二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三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时代视野与理论视野;四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一、背景与原因价值问题在中国早已提出,但作为一种哲学的价值论研究,却只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中国正式兴起,并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其兴起的背景在于:它是适合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内在要求人们去关注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作为哲学的价值论研究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才在中国兴起 ,并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价值论研究兴起的背景与原因、问题与焦点、特征与得失几方面着手 ,来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合理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存在论与价值论统一的看法,关于科学与道德、事实与价值统一的看法,都是我国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多层次价值概念的辩证统一,"实践"范畴的形成为价值论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理论空间。"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以"人"作为中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以人的自由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了自由与必然、自由与理想的关系。冯契以"人的本质"的内涵探索为起点,提出自由劳动是合理价值体系的基石的观点,论述了现时代合理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同时也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者还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来研究个体的精神发育过程、德性的全面发展。冯契以"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为总的观点,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哲学网络观研究:内容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金平  周卫红  魏钢 《探索》2006,(5):171-174
哲学网络观研究应当包括信息网络本质论、信息网络价值论、信息网络行为观念论等主要问题和内容;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进行网络观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罗兰·巴尔特是法国20世纪符号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符号理论,主要集中于《神话学》一书中,《神话学》实际上是从传播符号的角度对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做的批判。解读这一文本,对于理解巴尔特的符号理论,解读现代视觉文化具有直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特别是通过对20世纪社会主义从一路凯歌胜利前进到遭受挫折节节败退的曲折发展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深刻反思,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舞台上,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都饰演着主要角色,徘徊于国共两党之间,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势力,他们也一直追求着,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承担救国的一份责任,同时,他们的价值也只有在救国的途径中才能为人们所重视,于是他们追求着一种对社会的“承担机会”,并在实际行动中珍惜着这样的机会,梁漱溟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14.
牛运清 《理论学刊》2004,1(1):97-10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演变。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由“现代性”向“世界性”过渡与演变的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多受“政治”与“革命”的制约,21世纪的文学则多与“经济”相纠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总格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以新的民族性和时代风采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5.
能否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正确对待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构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研究的视点转向东方时,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凯歌行进中能把落后国家带到新世界中来”,以及俄国农村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新社会的思想。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和崭新的21世纪,社会主义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得到了实践,但其路径和成效迥异,一方面是西欧社会民主党蜕变为资本主义的政权党、改良党,另一方面是苏东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100多年来东西方社会主义实践形成的强烈对比表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有模式,但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给予我们新世纪的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思路。利益格局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党内和谐的主要原因。实现党内和谐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利益整合、推进制度创新、加强理论武装和完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信仰状况就是"上帝之死",这一历史进程具有多种含义.20世纪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费尔对"上帝之死"作出了神学的回应,他的"上帝之死神学"指出,上帝之死是那种显示神迹的上帝概念的失败,真正的上帝概念是一个受难的上帝.  相似文献   

19.
张闻天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对我们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源流的角度讲,在19世纪,虽然存在以“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命名的政党,但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两党之间的关系。到20世纪初叶,同母同源的社会民主党出现了兄弟阋墙、分道扬镳的局面:其左派改称为“共产党”,即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化;其右派和中派承袭了社会民主党既有的外壳,内核则渐渐“异化”,并从组织上趋于统一。由此,世界工人运动中形成了共产党人与社会民主党人两分天下、互相对峙的格局;其后,两党虽曾一度有过接触与合作,但最终也未能补“天裂”。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21世纪的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