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小杨”到“老杨”,从“杨干事”到“杨部长”,漫漫二十五载,改变的是称谓、是年龄、是职务,不变的是职责、是热忱、是难以割舍的统战情。  相似文献   

2.
罗西 《廉政瞭望》2010,(15):64-64
原来在我家做钟点工的小杨,因为有过小偷小摸的记录,所以被我们社区集体辞退。换来了一个新的曹阿姨,她第一次到我家做卫生,就大张旗鼓地批评她的前任来:“你看,厨具也没有洗。”、“死角她都没有去注意”、“哎呀,键盘也没有擦”……我有些烦了,便回了一句:“她的工钱比你少。”她这才止住了批判。其实,小杨不是没有优点,她做的卫生也不错,她错的地方是有时手脚不干净。  相似文献   

3.
1993年,老杨夫妇和两个儿子签了分家单.约定两个儿子每人每月给老杨夫妇生活费20元,医药费各负担一半.近年来.小儿子主动承担了赡养老人的义务,还负责老人的医疗等费用,但大儿子却一直按照分家单约定的标准只给付20元赡养费.老杨夫妇要求大儿子提高赡养费并承担一半的医疗费,协商未果后,他们将大儿子告上了法院。  相似文献   

4.
一王香雄同志1918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的一个贫农家庭,原名王香,参加红军时,他的名字加了一个“雄”字。乡苏主席说他年龄虽小,有“雄心壮志”。将来能做大事。少年时期我和王香同在一个小学读书。他比我小两岁,但能勤奋读书,学习成绩很好。1929年红四军来到上杭才溪乡,王香参加村儿童团,并选他当副团  相似文献   

5.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12岁时,在京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书塾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事?”年少思远,这话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问,人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终极价值是什么?先生吃了一惊,从未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这个小小读书郎,思考了一会,才作出他自认为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实践     
姜仕贵 《当代贵州》2012,(35):64-64
对于读书的作用,前人总结过很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然而对我来说,读书最重要的,是能够把学习到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才能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发展上有新境界、工作上有新成效,把平时从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两瓶五粮液(小小说)赵维章门"吱'地开了。躺在沙发上的王主任放下手中的报纸。进来的是小杨。王主任想起了小杨三番五次要贷款的事。小杨满脸堆笑,手中的两瓶五粮液来回晃动着。王主任眼睛一亮。小杨小心翼翼地走到沙发前,点头哈腰,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红塔山"。王...  相似文献   

8.
小杨和部分职工对企业职工福利有看法,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给公司部分领导写了一封联名信,反映对春节放假、年终奖和项目奖分配方面的意见,要求公司作出解释,并发放不少于一个月工资的年终奖金。小杨等人怕领导不重视,在联名信结尾又加了一句:“如果不满足要求,我们会立即集体采取下一步行动。”还没等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公司就将小杨等6人开除了。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2日,雨后放晴,清风徐徐。 天刚蒙蒙亮,57岁的老杨双眼一亮,从床上翻身起来,盘腿而坐,望了望挂在墙上的工作包。  相似文献   

10.
齐白石自幼家境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5岁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其苦难的经历,养成了他勤俭的品德。1917年,53岁的齐白石为避土匪之扰离开家乡湖南湘潭来到北京。正赶上“张勋复辟”,他又匆匆去天津避难,两年后定居北京。  相似文献   

11.
蒋子龙 《学习导报》2012,(14):25-2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  相似文献   

12.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的4月23日,在世界的五大洲.在不同语言的角度里.人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读书  相似文献   

13.
陈云上学不久.因家里生活拮据.无力继续供他读书.便辍学在舅舅的小贩馆做杂工。当地有名望的进步教育家、练塘公立颜安国民小学的校长杜衡伯是饭馆的常客。一天,杜衡伯又到饭馆喝酒,  相似文献   

14.
蒋子龙 《新湘评论》2012,(14):25-2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  相似文献   

15.
据说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读书风景。  相似文献   

16.
李世民有两段自我评价很有名。一段出自贞观九年(635),他说:“自古以来,能够在乱世成就帝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人.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三十三岁起事。本人十八岁就起兵,二十岁就已经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就当上皇帝了。从武功方面来说.我已经胜过古人。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登基以后可以说我是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所以说在文治的方面我也超过了古人。从周朝秦朝.周边民族时有入侵。如今周边民族都已经臣服.就是说从怀柔远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  相似文献   

17.
刘潺 《当代党员》2014,(11):F0003-F0003
杨胜铭从1987年起担任黔江区石家镇派出所副指导员,分管辖区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11年8月,退休后的老杨在黔江消防支队支持下,筹资建起了“黔江区石家居委志愿消防队”,成为唯一一名队员。无论风雨,只要村民一个电话,老杨就会奔赴农家院坝,帮助居住分散的村民防火、灭火。在石家镇方圆15公里内的7个村,老杨一家一户地进行消防知识宣讲和现场防火指导。  相似文献   

18.
搬家     
我虽年纪不大,但搬家的经历倒还不少。记忆中的第一次搬家在我两三岁左右。父亲从祖父母那边分开家,搬到离老屋两里地远的山脚下的一所新造的屋子里。房子虽是新造的,却又矮又小.屋子一共才三间,是乡下最常见的“丁弓宅”,一间做睡房,一间做厨房.一间则做猪舍兼杂  相似文献   

19.
地震发生时,正在梁平县礼让镇中心小学门口做农药生意的58岁农民李兴国立即跑进学校救人,他的孙子李金桥在一年级一班读书。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曾经说,清军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晚清军营的一大怪现状是士兵普遍都有自己的第二职业,或者经商做买卖.或者种地.或者操持什么手艺。对许多绿营兵来说,做小生意或者手艺活儿是他们的主业.而当兵才是“第二职业”。他们的主要时间都用来开店摆摊,或者做木匠、裁缝等等.只有轮到自己值班时,才到营里去呆上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