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冯梦龙的《笑府》里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天,他出门遇见一个朋友请他吃饭,但他充阔气地说:“我刚吃完狗肉,饭是吃不下了,喝杯酒还可以。”于是两人就去喝酒。不一会儿,他就喝醉了,把刚才在家里吃的糠吐了一地。事后,朋友问他“你吃的是狗肉,怎么吐出来的会是糠呢?”那人沉思了一会道:“估计这狗是吃糠的。”俗话说:“顾了面皮,饿了肚皮”、“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面子”与“肚子”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死要面子的人,免不了要“饿肚皮”、“活受罪”,这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今天,我们不少地方的官…  相似文献   

2.
节制的智慧     
一天,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甜熏鱼端上来了,梁先生没有动筷子,他说他的血糖高,不能吃太甜的东西;冰糖肘子端上来,梁实秋也没有吃一口,他说,这道菜里面加了冰糖,他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八宝饭端上来了,朋友们都猜他一定不会吃,就没有放到他面前,没想到梁先生居然急不可耐地说:“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呢!”“我当然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吃前面的菜时我才特别节制。”梁先生笑着说,“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能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z/,所以必须计划着吃含糖的东西,把最大的‘余额’留给最爱的食物……”  相似文献   

3.
岳扬 《党员文摘》2009,(2):46-46
朋友从美国回来,我去机场接他,有个外国小伙子跟他在一起。 “这是迈克,我的学生。”朋友向我介绍道。  相似文献   

4.
从胡耀邦开始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到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和胡耀邦没有联系,连他的电话号码也不知道。我和他之间过往从不密切。多年来我们从未通过一次电话。除了在粉碎“四人帮”前后在富强胡同聊了几次,大家一忙就各干各的。我想他和别的朋友交往的情况也许同我不一样。反正我和他就是这样的朋友。 可是关于他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用1987年4月22日胡耀邦同志追悼会上中共中央悼词的语言:他组织和推进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  相似文献   

5.
百言堂     
百言堂福肚·公肚·草肚胡忠仁有位农民朋友,曾拍着自己肥大的肚子说:“我这肚子,要是长在干部身上就是福肚,长在我身上就是草肚了。”说完引来一片笑声,无独有偶,前不久,我与一位干部朋友闲谈,言及身体,他拍着弥勒佛般的大肚,不无得意他说:“有一点我比你强,...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0,(11):71-71
股市暴跌后的睡眠 昨天问一炒股朋友:“最近股市暴跌了,睡眠怎样?”他说:“像婴儿般睡眠。”我赞叹道:“不愧是高手!这都能睡得着!”他沉默半晌说道:“半夜经常醒来,哭一会再睡。”  相似文献   

7.
一次跟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其中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最讨厌XX老师了.因为当时背不到书。他竟把我叫到他的寝室门前背书,让来来往往的同学都看到了,真把我羞死了!”另一朋友也问我:“XX老师现在还在教书吗?她可厉害了,我们都很怕她,也不喜欢她!”听着朋友们对教过自己的教师或好或坏的评价,让我陷入了深思:“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8.
家有高字     
奥秘 《党风与廉政》2002,(12):37-38
人说“家有卫字,一生不穷。”我说,家有高字,则更令人有一种远离尘嚣、宁静旷远之感。一日,与朋友专程到建群家拜访,各求得高兄的一幅墨宝。他给朋友写了“香草美人,金石文章”,给我的是:“立脚怕随流水转,高怀犹有故人知。”我专为这幅书法做了框,把它挂在客厅显眼的地方,每有闲暇,我便朝夕揣摩,多数时候是一笔一画地看,细细琢磨其神韵。一位朋友到我家来,见到此作,赞赏之后带着试探的口气对我说,高建群的字好不好求?我说,建群十分平易近人,他的兄弟朋友很多,凡是去他家的人,不论身份高低,他都同样热情对待。朋友若…  相似文献   

9.
棱角刘道玉     
石破 《廉政瞭望》2010,(6):38-39
“我现在是个残疾人,我中风13年多了,右耳聋了,右手也不能写字了。”77岁的刘道玉让记者坐到他左侧沙发上,好对着他的左耳说话,“你们对我的采访是关门采访,这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了。”  相似文献   

10.
放谈社会公德□成岩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和一位德国客商谈过生意,他对成交的几十万美元不很在意,却对“一件小事”感慨万端。有一天,我的这位朋友与德国外商在路上散步,外商突然弯腰拾起一块小石头,拿在手中走了挺远找到一个垃圾箱把石头扔了进去。他问这是为什么?外商...  相似文献   

11.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2,(14):78-78
某人收到一封匿名信,内容如下:“__烟,__奖,__查,__取,__空,__签。”他花了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其中涵义,只好求助朋友。朋友看了看后,一脸严肃地对他说:“你最近得罪什么人了吧?小心啊。”他一脸疑惑:“为啥?”朋友说:“很明显,这封信是说你欠抽。”  相似文献   

12.
跟几个朋友看电视谈话节目,主角是一位被男友打伤的女孩子。主持人问:“为什么这个男人打你不只一次,你还跟他在一起”“因为我觉得他需要我,没有我,他会死。”  相似文献   

13.
蔡建军 《前线》2014,(8):117-117
最近,笔者常听到一些秘书抱怨:“领导学习一篇讲话,我就得给他写一篇心得体会;领导是不学不行,我是不写不行”;“熬了两天两夜,领导还不满意,嫌不深刻、没新意,让重写”……有个朋友戏言,这是领导整风,“整疯”秘书。  相似文献   

14.
没有棱角的智慧 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陪朋友去接他不满三周岁的女儿。朋友叫了一辆出租车,十五分钟后才到达目的地。我颇为不解地问:“咱单位附近不止一家幼儿园,你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朋友笑着回答:“你进去看一下就明白啦!”  相似文献   

15.
郭庆晨 《党课》2006,(11):64-65
朋友,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儿。什么是朋友?按郑玄的说法:“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自古以来,“亲朋好友”就成为—体,分不清亲人和朋友哪一个更亲近。难怪《论语》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慨和“朋友信之”的教诲。大概正是这一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才有了“多个朋友多条路”、“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让朋友负我,我决不负朋友”之类令人动容的“朋友情结”;难怪人们会将“重朋友、重感情”的赞语郑重地送给“朋友情结”深厚的人。  相似文献   

16.
我有位朋友在一个单位做主要领导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没听说有什么政绩,领导水平也没见有什么“长进”。最近在一次聚会中我发现,此君唱歌、跳舞的水平有惊人的提高,不仅早已摘掉了“歌盲”“舞盲”的“帽子”,甚或可以与“专业水准”相媲美了:我惊奇地问道:“你老兄这‘两手’是什么时候练的?”他神秘兮兮回答: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党员》2012,(4):77-77
一个朋友,单身半辈子,快50岁时才结了婚。新娘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一些朋友窃窃私语:“他捡了个剩货。”一天,朋友开车跟我出去说:“我年轻的时候,就盼着开奔驰,但买不起。现在呀,买了辆三手车。”我说:“奔驰三手?看来很好哇!马力也足。  相似文献   

18.
林革 《廉政瞭望》2011,(12):62-62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几件真实的小事。 一天,我碰到朋友小李给母亲修三轮车。修车的师傅把三轮车放炮的前胎扒下来,看了看说:“补一下还能用。”等着小李拿主意。小李却说:“里外全换新的吧,是家里老人骑的,万一在半道上又跑气,就麻烦了。”等修好,小李试骑了一段,很满意。然后,小李把旧车带爆开的口子撕得大大的,装在了车篮里。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拿回去给老妈看看,不然她会心疼钱的!”  相似文献   

19.
滕秀娥 《新湘评论》2013,(18):58-58
年前应朋友之邀有幸去了一趟丹麦。第二天,随朋友在他所居住的城市赫尔辛格的大街上闲逛,来到一扇大门前,朋友指着里面对我说:“你猜猜,这里是什么单位?”  相似文献   

20.
郑渊洁 《当代党员》2009,(11):67-67
奥巴马的爸爸是非洲黑人,属于肯尼亚卢奥部落。1959年,23岁的奥爸爸就读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一天,他和朋友在怀基海滩的一家酒吧聚会。一位坐在奥爸爸邻桌的白人突然大声对服务员说:“我不能忍受坐在黑鬼身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