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甬政发[2016]12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推进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确定"三元殿"等325处建筑为第二批宁波市历史建筑(具体名单详见附件),现予以公布。各区县(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按照《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规定,加强对我市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共同做好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关工作。附件:第二批宁波市历史建筑名单  相似文献   

2.
正甬政办发[2016]170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精神,按年度工作要求,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任务,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经市政府同意,现对市规划局等16个先进集体和张一平等35位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再立新  相似文献   

3.
<正>6月5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与建设,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温政办机〔2015〕10号)。主任:徐立毅,副主任:王祖焕、郑朝阳,成员:市政府工作联系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4.
<正>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ZJBC63-2019-0001甬自然资规规[2019]1号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文物等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加强我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建立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长效机制,经市政府同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制定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集体土地上历史建筑流转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稳步贯彻实施。同时,各地在组织申报确定历史建筑时,要严格按照  相似文献   

5.
正一、制订背景我市于2014年起开展了全市域的历史建筑资源普查,市本级于2015、2016、2018年分别公布了宁波市第一、二、三批历史建筑。各县(市)也于2017、2018年公布了第一、二批历史建筑。目前,全市范围内共公布历史建筑1282处,其中宁波市市区历史建筑933处。在我市"保护为先、活用为要、特色为重、惠民为本"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指导思想指导下,我市积极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方面的探索,制定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渝府办发[2015]85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会议和市四届规委会一次、二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坚决制止破坏行为加强保护性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规[2014]183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坚决制止破坏行为,加强保护性建筑保护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黑政发[2013]19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4号)的有关规定,参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的标准和程序,经评审,确定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塔子城镇等3个镇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齐齐哈尔市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等3个村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予公布。齐齐哈尔、大庆市政府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认真组织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0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16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部长陈政高2014年10月15日第一条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相似文献   

9.
《陕西政报》2023,(5):15-16
<正>陕政函〔2022〕157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更好地保护、挖掘和继承我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组织省级相关部门及专家评议、考察、审核,并报省政府核定,同意子长市等3个县(市)、周至县厚畛子镇等5个镇、蓝田县青坪村等9个村、富平县古城正街等2个街区为我省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现予公布。  相似文献   

10.
<正>宁波市人民政府令第215号《宁波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定》已经2014年9月29日市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市长卢子跃2014年10月20日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发挥革命遗址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规定。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相似文献   

12.
正闽政文[2018]20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切实保护好我省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城市传统风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和《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有关规定要求,经研究,认定第三批省级历  相似文献   

13.
正豫政[2014]2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中原文化,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等法律、法规,按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  相似文献   

14.
邓蔚霞 《浙江人大》2012,(10):40-41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显示着这个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2012年9月28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完善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保证了公众和专家的参与,保障了相关权利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正闽政文[2020]8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切实保护好我省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城市传统风貌,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和《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有关规定,经研究,认定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个,现予以公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17.
正川府发(2020)23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保护、挖掘和传承我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等有关规定,省政府核定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的我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共62片),现予公布。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历史记忆,最能激发远方游子和家乡人民的爱国、爱乡情怀。2017年3月31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17-117
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