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当前我国在建设新的农村社会和谐结构方面需要法治环境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营造法治环境的途径也迫待探索。主要途径是:从法律上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利;改善农村权力关系,健全农村治理体制;支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要有法治保障;要在农村建立科学的社会预警机制和社会危机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转型经济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是一种经济流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流动,它对改变我国行政主导型 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消除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制度障碍具有特殊作用。当前,应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作为城 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为突破口,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分离 ,使得城市化道路曲折城乡差别不断扩大。进一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状况 ,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 ,推进农村城镇化、创新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制度对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法治建设离不开本土资源,而农村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成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与国家正式制度并行的关系中,农村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农村法治资源的绩效,并产生了二元的制度结构、加强了农村天然的社会关系、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法律意识增强,这需要对非正式制度加以引导协调,使之成为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积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而建立健全农村社保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统摄性理论的提出既是中国法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国家政治发展的理论支撑;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与法民关系理论由于它们固有的重大理论缺陷,难以充当引领法学发展和指导中国法治建设的统摄性理论;党在新时期"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当今中国法治建设集改革期法治与转型法治于一身的特点,要求我们从制度变革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并把作为制度变革的法治理论视为促进中国法学发展和指引中国法治建设的一种统摄性理论;制度变革视野下的法治建设,要高度重视法治资源的挖掘与法治资本的积累,重视法治动力的激活与动力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农村法治建设相对于城市仍比较滞后,法治主体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不仅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改进农村普法形式,依法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深入贯彻依法行政,杜绝司法腐败,还需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城市资源实现双向流通,引导农民入城,同时支持、鼓励城市人口进驻农村,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深层次动力。  相似文献   

9.
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支撑。现阶段,土地要素配置、权能拓展和制度协同的机制性障碍仍未完全破除,深刻地影响着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农村发展动能永续和城乡社会融合发展。为此,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扭转土地要素配置的城市供给偏向;强化农村权益保障,激活农村发展的土地经济属性及其持久动能;完善关联配套制度,加快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农村劳动转移已作了很大努力,但任务还十分艰难.应从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大力创业等方面,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从分治到统筹是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轨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关系思想是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石。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城乡关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发生了三次主题转换,即:城市领导农村、城乡分治和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2.
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萍  朱敏 《理论导刊》2007,3(5):83-85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单元,与其外部制度因素构成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城乡统筹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功能为依据,当前应从城乡财产制度公平、就业体制公平、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等方面推动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赵振江 《求知》2008,(4):29-30
党的十七大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报告指出:在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彻底改变部分农民的贫困状态,是促进农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的战略任务。切实解决农村反贫困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制定农村反贫困战略、牢固确立城乡均衡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努力营造农村和谐发展环境、加快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价格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以及财税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和差别发展战略。为此,必须突破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彻底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城乡分治的不平等状况,建立稳定有效的财政支农机制、有效的农村资金信贷机制、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配套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集体产权是传统农村社区治理运行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实践运行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与村治制度交织在一起,村社一体、政经合一,资地不分、资产统合,户产一体、利益捆绑。在开放、流动社会中,具有封闭、排外、束缚特征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构筑出了外在开放、内在封闭的乡村经济社会结构,这正是导致当代农村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深化改革,重构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走出当代农村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乡社会自由流动,构造新型城乡关系,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城乡社会融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土地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距悬殊,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几乎空白。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长期以来承担着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土地保障功能逐步弱化、丧失。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眉睫。其重点在于:通过土地保障功能的再造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从而建立城乡一体的全国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在于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互补效应。这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20.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当前,必需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长久不变,以此为根基来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构造新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为此,要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成员资格取得的条件,普遍推行新型农地股份合作制,理清农地所有权在相关经济主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打造新型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法人治理机制,形成完善的集体成员土地所有权取得与退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