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胡晓红 《理论导刊》2005,3(9):41-42
科学与宗教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补充和相互交融的一面.对科学和宗教关系的再探讨是科学认识宗教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史娟  李智 《学理论》2010,(4):39-40
科学和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两个部分,具有不可或缺性。两者之间并不是筒单的对立、冲突关系。根据辩证法的规则,我们可以得知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清楚的把握两者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宗教与迷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迷信不属于宗教的范围,不能把宗教和迷信等量齐观混为一谈。事实上,宗教和迷信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正确的区分宗教和迷信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6)
宗教与科学看似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概念,而站在社会学价值中立的客观分析角度中,本文认为,宗教与科学既有差异性,也有一定的联系性。差异性是显著的,体现在概念、性质和方法等方面。而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的普遍性,从社会学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宗教与科学的联系则表现在二者的社会功能方面。继科学从宗教中脱身后,二者表现出某些社会正功能的相似性等。在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崇尚科学理性,使宗教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邢海玲 《学理论》2009,(31):108-109
传统观念中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和冲突是形容二者关系的出发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视野的开阔,学术界对二者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阐述,二者是敌人还是朋友?现代社会崇尚科学,宗教的地位却没有因为科学地位的上升而减弱。本文从现阶段二者共存的可能性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宗教关系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科学与宗教或者相互冲突 ,或者相互作用 ,或者相互分离。上述观点的提出既缺乏必要的逻辑前提 ,也把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了 ,应该站在科学客观的立场上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全面完整地考察科学与宗教关系变化的全过程 ,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析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在当代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 ,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和斗争不仅没有以宗教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相反 ,却出现了宗教与科学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趋势。人类进入 2 0世纪以来 ,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简单地说 ,2 0世纪是宗教和科学从对立走向合作的时期。这是由于宗教领域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科学观念的改变所造成的。二者合作的基础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 ,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1   宗教领域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普遍的世俗化。宗教的世俗化由来已久 ,从马丁·路德、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开始 ,西方基督教就走上了世俗化的路程 ,但真正全面的世俗化运…  相似文献   

7.
邱柏生 《理论探讨》2005,4(1):76-79
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话语内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政治"的内涵的变化导致了算政治账与算经济账两者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变化.算政治账与算经济账两者各有自己的内涵,但两者又有联系,因此不能割裂甚至对立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丽君 《学理论》2012,(8):31-32
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研究从三个视角进行了整理:一是从社会系统或社会功能的视角来审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二是从历史主义的视角来把握科学与宗教二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并且阐明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研究的主要观点;三是指出科学与宗教关系呈现出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认识二者的本质,并且正确的处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0)
当今时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一些道德危机。不少人认为宗教可以化解科学的道德危机。近些年来,科学宗教的关系,再次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学界对宗教与科学的主要关注点为:二者的功能互补关系、科学的道德危机是否需要宗教、二者如何发展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乃华 《民主》2010,(9):42-43
人权与国权两者是依附关系,对立关系,还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人们历来对此颇有争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鲁迅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张莉  曹外成 《学理论》2013,(12):55-57
技术与宗教有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耦合"的可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不仅能拓宽宗教传播渠道和活动平台,还可以开辟宗教信徒群体认同的新路径;真正的宗教既能补充技术视域下网络偏重物质的单一性,又可以缓解网络中产生的行为失范、网络犯罪、信息冗余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人们习惯于把有神论归入唯心主义,将其与唯物主义对立起来,这种观念阻碍了人们对事物的更深入的认识。20世纪以来科技领域的一些新进展,如质能守恒定律、暗物质及暗能量的发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等使我们能够提出一个调和唯物主义和有神论的假说。在系统的功能依赖于结构、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公设前提下,对神的概念能够做出唯物主义的解释。通过这一假说,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可以不再对立,科学与宗教在唯物主义框架内实现统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应当怎样对待宗教,怎样做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工作,怎样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当如何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在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和宗教工作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党的教育路线的落实和人才目标的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特征、产生根源、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理论观点,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既包括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也包括科学无神论。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无神论思想和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认清和抵制宗教渗透与邪教组织。  相似文献   

15.
刘德平  李焱 《学理论》2011,(16):64-65
对于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的学术焦点。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对科学与宗教"融合"模式的探讨热潮,这既激发了人类对自身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模式的重新深入思考,同时又为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样式提供了积极的交流平台。试图对西方的科学与宗教融合论进行初步的介绍与评析。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不变的方针.在整个治理整顿期间,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使对外开放与治理整顿互相促进."又指出:"继续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治理整顿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决不能对立起来,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前为了更好地完成治理整顿的任务和克服治理整顿中出现的新问题,即市场疲软、生产下降、资金短缺和有一部分职工停工待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8)
在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形式的关系中,宗教与道德的关系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最密切的,宗教常常被认为是道德的源泉和保证。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道德的真正保证不是宗教,而是社会的人际关系。然而,尽管道德的来源不是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信仰体系,宗教所能提供的信念资源也是现代道德所需要的,宗教是一种可能的现代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8.
石金丽 《学理论》2012,(21):32-33
宗教是被人们长期关注的一种复杂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对它的认识和研究也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作为对宗教问题和宗教现象的真理性认识,其精髓就在于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唯物地、辩证地、历史地、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产生过程、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规律,同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宗教工作的“三句话”中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含义。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工作的实践,作出的新的科学论断。这些论述阐明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明确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对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我国宗教必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历  相似文献   

20.
孙波 《学理论》2009,(17):138-139
与中世纪宗教与科学相比,十七世纪清教与科学是一种崭新的互动与制约的关系,分析十七世纪清教在西欧的社会影响的思想根源;清教与科学的内在关联;并指出其哲学意义,由此可以进一步探讨信仰与认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