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皮肤切创愈合中caspase-3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皮肤切创损伤愈合过程中,caspase-3在损伤区内的表达以及不同损伤时间caspase-3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3例不同损伤时间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进行研究。同时以3例非切创小鼠皮肤组织做对照。结果伤后6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表达caspase-3,伤后12~24h,大部分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及部分单核细胞为caspase-3阳性。随伤后时间延长,caspase-3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0~3h,caspase-3阳性细胞比率较低,为(4.53±6.53)%,12h后逐渐增加,伤后3d达高峰,为(62.66±4.84)%,其后逐渐下降。结论小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caspase-3可能在诱导损伤区内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caspase-3的规律性表达可用于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人皮肤组织刺、切创后IL-8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人皮肤刺、切创后白细胞介素 8(interleukin 8,IL 8)在推断皮肤损伤时间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 5 2例不同损伤时间人体皮肤刺、切创组织中IL 8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伤后 4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可见部分的多核粒细胞表达IL 8。伤后 12~ 2 4h ,大部分浸润的多核粒细胞及部分单核细胞为IL 8阳性。随伤后时间延长 ,IL 8阳性细胞以单核及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 4~ 6h的皮肤中 ,IL 8阳性细胞比率较低 ,为 16 0±10 1%。伤后 1~ 4d达高峰 ,为 5 9 6± 8 7%。其后逐渐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 ,IL 8的表达可用于皮肤刺、切创后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3.
Zhang H  Zhu SH  Qin QS 《法医学杂志》2004,20(2):70-72,i009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IL-10在不同表达部位的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形态计量法,对小鼠不同时程皮肤切创组织中IL-10不同表达部位(表皮细胞及表皮下组织的浸润细胞)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皮肤切创前后表皮层均有阳性表达,切创后1~3h表皮细胞阳性表达水平迅速升高,24h时降至较低水平,伤后48h表达水平再次升高,96h后逐渐回复到正常水平;表皮以下阳性部位主要是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损伤6h后阳性细胞在真皮、皮下组织及创口肉芽组织内逐渐增多,于伤后72h达最大值(51.41±3.12)%,96~168h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29.38±2.64)%~(5.56±4.74)%。结论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IL-10在不同表达部位的变化特点与皮肤损伤时间相关,检测其表达变化可望用于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皮肤切创损伤愈合过程中 ,caspase 6、 7在损伤周边区内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caspase 6、 7的表达 ,以非切创小鼠皮肤组织作对照。 结果 伤后 6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可见少量多核粒细胞表达caspase 6、 7,伤后 12~ 2 4h ,大部分浸润的多核粒细胞及部分单核细胞为caspase 6、 7阳性。随伤后时间延长 ,caspase 6、 7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 0~ 3h ,caspase 6、 7阳性细胞比率较低 ,12h后逐渐增加 ,伤后 3d达高峰 ,其后逐渐下降。 结论 小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 ,caspase 6、 7在损伤周边区内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 ,其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spase-8的表达,探讨用caspase-8表达的规律推测皮肤损伤时间。方法建立小鼠皮肤切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切创后不同时间皮肤中caspase-8的表达,以未切创小鼠皮肤组织作对照。结果伤后12~24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部分单核细胞表达caspase-8。随伤后时间延长,caspase-8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结论伤后3~6h,caspase-8阳性细胞比率较低,12h后逐渐升高,3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实验组中,1、3、5、7d组可见明显的caspase-8活化片段,位于分子量Marker44/42处。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spase-8在损伤区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其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B2R表达变化的时问规律性。方法 健康小鼠50只,随机分为10组,建立皮肤切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Westernbloting方法检测切创后不同时间段小鼠背部正中皮肤CB2R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CB2R表达于表皮、毛囊、皮脂腺、皮肌层、血管平滑肌、神经纤维外膜及神经纤维束束膜;伤后6h损伤区及周边区多核粒细胞少量表达CB2R,12~24h以单个核细胞阳性表达为主,3d以单个核细胞和梭形成纤维细胞表达为主,5~14d以梭形成纤维细胞为主。CB2R阳性细胞率于0h~3d逐渐升高,5d达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经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对照及各个损伤时间段都有CB2R阳性条带,其中5d为CB2R表达高峰。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B2R于损伤区及周边区多核粒细胞、单个核细胞、梭形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并具有规律性,提示CB2R可能参与皮肤损伤愈合,并可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7.
Zhao R  Guan DW  Lu B 《法医学杂志》2005,21(3):161-164,F0003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iNOS和eNOS在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内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小鼠背部制作全层切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伤后切创组织中iNOS和eNOS的表达,并和无切创的小鼠作为对照。结果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细胞,伤后3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可见少量的多型核细胞表达iNOS和eNOS,伤后6~24h,大部分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iNOS和eNOS阳性。随着时间的延长,iNOS和eNOS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3hiNOS的阳性细胞比率较低,6h~1d持续性增加并于1d达到最高峰,3~7d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直至伤后10d再次达高峰,10~14d开始下降。eNOS的阳性细胞率在伤后1~3h表达较低,6h~3d持续性增高,并在3d达到最高峰,在其后的5d内保持稳定表达,之后开始下降。而且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特别是肉芽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可见iNOS和eNOS不同强度的表达。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iNOS和eNOS在损伤周边区内多型核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其时序性变化可望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损伤区大麻素Ⅰ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Ⅰ,CB1R)的表达及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不同时间段CB1R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组织中有少量CB1R的表达,位于表皮、毛囊、皮脂腺、皮肌层。伤后6~12 h,中性粒细胞不表达CB1R,伤后1~5 d,阳性染色以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7~14 d,CB1R阳性着色以成纤维细胞为主。阳性细胞率6h~3d逐渐升高,5d达到高峰,7~14d逐渐降低。经Western印迹法显示各个时间段均有CB1R的阳性条带,其中5d为CB1R表达的高峰。结论在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CB1R被激活,CB1R表达于单核细胞,可能参与炎症反应,CB1R在损伤周边区表达于成纤维细胞,可能参与皮肤损伤后的愈合,其变化规律可用于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9.
Zhang W  Guan DW  Zhao R  Zhang JJ 《法医学杂志》2007,23(2):81-83,F0002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lpain1和calpain2表达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calpain1和calpain2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的calpain1和calpain2均有表达,伤后1d calpain1阳性细胞率显著增加,达最大值。伤后3d阳性细胞比率显著下降。伤后5d阳性细胞比率再次显著增加,以后逐渐下降。伤后1d calpain2阳性细胞比率显著增加,伤后3d阳性细胞比率显著下降,达最低值。伤后5d阳性细胞比率再次显著增加,达最大值。伤后7d至10d,阳性细胞比率逐渐下降。结论小鼠皮肤切创后,calpain1和calpain2的表达随愈合时间而呈现双峰式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损伤区c-jun的表达及不同损伤时间c-jun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各个时间段c-jun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组织中有少量c-jun表达。伤后3~12h损伤区c-jun主要表达在中性粒细胞中,1~5dc-jun阳性细胞主要以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7~14dc-jun主要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阳性细胞率3~12h逐渐增高,12h达高峰,1~5d有所下降,7d阳性细胞率达第二峰值,10~14d逐渐降低。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各个时间段均有c-jun阳性条带,其中12h和7d为c-jun含量的2个高峰。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jun在损伤区对诱导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c-jun表达的规律性变化可用于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后置物射出口与射入口的检验鉴定方法,使用国产五四式7.62mm口径手枪及五六式7.62mm口径半自动步枪,以5米的距离射击约克夏种白猪18只,同时以木板、水泥板、玻璃及衣服等作为射出口衬垫物,制成后置物射出口56例,并与对照组12例射出口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射出口与后置物距离在3cm以内均可出现创缘伸展轮及皮下出血,且与后置物质地及距离成正比。根据其形态分为典型及非典型两类,并建立了此类射出口的检验方法及其与射入口鉴别的依据,有助于法医在实际检验中对射击方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使用国产7.62mm口径微声轻型冲锋枪,以不同距离射击实验动物,制成带消音器枪弹创,并使用国产7.62mm口径轻型冲锋枪作对照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在接触和近距离射击时,带消音器枪弹刻与典型枪弹剑比较有明显不同;根据消音器的结构和原理,结合实验结果,建立了带消音器枪弹创的形态学特征及其诊断依据。为法医学检验鉴定提供了实验性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前置物射入口与典型射入口的检验鉴别方法,使用国产54式7.62mm口径手枪及56式7.62mm口径半自动步枪,以3m的距离射击约克夏种白猪义3只,同时以各种玻璃、木板。汽车门、动物躯干等物质作为中间障碍物,制成前置物射入口36例,并与对照组6例射入口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前置物射入口较典型射入口增大,撕裂,创线挫伤增宽,创周出现卫星创或假点彩,创道内异物及弹头严重变形。此检验诊断方法有助于法医在实际检验中对射击距离的判断和对现场环境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11例枪弹贯通障碍物后射入人体所形成的射入口的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有前置物的射入口与单纯枪弹射入口的形态有明显不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态各异。根据11例有前置物的射入口形态特征,分为混合及单纯两种类型,并对其形成机理、诊断依据以及实际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Migrating bullets are rare sequelae of penetrating gunshot wounds. Such cas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neurosurgical literature because they can produce complica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such as decline in neurologic status, delays in rehabilit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bullet removal. In contrast, few postmortem reports have described this phenomenon. We report a case of a gunshot wound in which the projectile entered the left side of the head and traversed to the right frontal area as documented by CT scan on hospital admission. At autopsy, the bullet was noted to have migrated back to the left side of the head from where it was recovered. Medical examine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is unusual phenomenon of retained intracranial projectil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在创伤及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 ( 伤口年龄 ) 的关系 .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 , 对实验大鼠不同损伤时间的生前伤 ( 0.5~ 168h am) 及死后伤 ( 0.5~ 6h pm) 皮肤创缘组织中细胞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 . 结果在生前伤 , PDGF- β , PDGFR- β , TGF- β 1, bFGF等细胞因子在上皮细胞的表达于损伤后 0.5h am 即开始增强 , 其中以 24~ 96h am反应最强 . TGF- β 1, bFGF 以及 PDGF- β除了在上皮细胞的表达外 , 还大量出现在肉芽组织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内 , 亦以 24~ 96h am 最明显 , 而死后损伤组上述因子仅在 0.5~ 3h以内有弱表达 , 3h后则均无任何表达 . 结论 PDGF- β , PDGFR- β , TGF- β 1, bFGF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特点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可作为推断损伤时间的免疫病理学标志 .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免疫组化(PAP)方法,检测大鼠皮肤损伤区的FN,发现在生前创伤后15min,创壁FN即呈明确阳性;随着伤后经历时间的延长,创壁FN逐渐增多,并滑创壁呈条带状沉积;而在死后5min的创伤,创壁FN则呈阴性。本文为区别生前与死后皮肤创伤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捅创论(附尸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尖无刃的细长钝器,沿其长轴戳入人体形成的创伤应命名为捅创。国内外现有的法医学书籍很少甚至没有描述过此创,个别作者将其归入锐器刺创。本文作者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不仅该创的致伤物为无刃无尖的棍棒类钝器(如木棍、木桩、手杖、擀面棍、铁锹把、竹竿、筷子、钢筋)而且成伤机制、形态学变化也与锐器刺创不同,应属于钝器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