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罗譞 《长白学刊》2014,(4):118-122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美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在由先秦儒家所开创并由后世所继承和发展的诗教和"六艺"教育思想。传统儒家美育旨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这种美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它可以避免人性的分裂和异化。因而,在我国当下正在实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儒家美育思想的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总概念,论证了人性的现实性在于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性是人的本性,人性的具体性在于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性,人性的历史性在于生成性、变动性、发展性的过程性,因此,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正特色。  相似文献   

3.
"创新人"假设是指将创新视为人的本质规定,并认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质和欲望,都能通过创新实践实现自身的创新理想的人性假设理论,是一个兼具管理学底蕴和哲学底蕴的综合性范畴体系。从哲学角度看,"创新人"假设克服了以往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片面性弊端,通过对人的创新本质的发掘,实现了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而且,"创新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相互联系的枢纽,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中心线索。因此,深入剖析"创新人"假设的提出对人性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学观是对传统人学观的颠覆,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哲学思维上的突破。马克思人学观中蕴含着一种"合"的哲学思维,"合"体现在人与世界相联系、相统一,人在实践活动中完善并发展自我,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人学观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相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科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种族形成理论批判传统的基于族性、阶级和民族的种族理论,认为它们犯了不同类型的简化论错误。该理论重新将种族置于分析的核心,它既非本质,亦非幻象,而是通过种族工程实现的一种社会建构。"种族形成"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个体/群体的种族身份、种族设置和社会实践在该过程中的形成和转换通过种族意义的政治性竞争而实现。国家在种族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种族意义和权力斗争的场域。由于种族形成理论过于强调国家,忽略了白人在制造和维系种族主义结构中的关键角色,同时它缺乏以"交叉式视角"来看待种族问题。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孔子的"中庸"观的"三个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8.
张啸 《求索》2012,(6):190-192
18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驱动力,西方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以后人们为摆脱教会统治,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而兴起的思想运动。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把科学和理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位,理性的地位以至于超过了人性,并以此形成了一系列近代理念:诸如人的主体性、机械化的自然观、自然被人驾御等。因为片面地追求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功利思想,理性的正面意义已经从唤起人类智慧背离为异化人文主义的思想。批判理性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它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重视人和人的存在,关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原则从宗教束缚中解放了人性,确立了人的价值。但过度的理性反思反而变成了对人性的新的束缚。工具理性的思想将对自然的控制转移为人对人的束缚,压抑着本该得到解放的人性。  相似文献   

9.
刘莹 《前沿》2013,(21):40-42
自我实现一方面表现为个性的实现;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表现为人性的实现,即“我”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从这个前提出发,马克思哲学为我们理解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人的自我实现就是人性解放的生成性过程,自我实现的途径是社会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其最终归旨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哲学中,个性的自我实现最终是以人性的实现为前提的,因此在人性受到抑制的阶段,人只能有限度地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10.
贺利 《前沿》2010,(17):194-197
宋代高度繁荣发展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市民文化,促进了人性的觉醒、人的平等意识的滋长。个性解放的思想与妇女观念的新意识成为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趋向,这就为宋代女性文学营造了一个温和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由此,宋代女性词人表现出高度地自信、潇洒、豪放,对时事政治的高度关切,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与钟情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以及率真任情、自由活泼、潇洒脱略的女性人格魅力,这些都表现出宋代女性词人逐渐摆脱了男性审美主体的影响,真实地展现出了自我的心理特征及本色形象,并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1.
赵黎黎  李永鑫 《传承》2007,(7):85-86
汉代董仲舒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有善恶"的人性观是对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人性包括善质和恶质两个方面,对人性要进行扬善抑恶。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性有善恶"的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人性异化理论是弗洛姆的核心思想,其著作均以人性异化的剖析为着眼点,致力于深刻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根源,并为实现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寻找适合的方案。弗洛姆认为人性亦即人生存所固有的矛盾性,人性的异化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背离。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在国内理论界发展曲折,其理论囿域根源于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及充满改良主义色彩的救赎方案。审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对当代中国一定程度呈现的劳动领域、消费领域、人际关系领域的异化现象所发出的警示与启迪是其彰显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是马克思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马克思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角度经典地阐述了自己的人学思想。在其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将正义置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并将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程度确立为正义的衡量标准,深入考察了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并深刻阐释了正义的价值内涵,凸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义旨归。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妇学》篇素有争议,文章针对袁枚的激烈抨击尤其引人关注。但从清代中期学术史发展的内在理路来看,章氏《妇学》篇关注的是女性写作是否有利于阐释儒学经典的问题,并在"三礼"中寻找于己有利的证据。其论证方法与所得结论与章氏本人的历史哲学密切相关,亦符合清中期"道问学"的潮流。《妇学》的价值,主要在于抛开社会性别角色而论女性写作,为女性"言公"开辟了空间;然而又将女性写作固定在生理性别之上。其内在矛盾的实质是清中期儒学发展的新动向与传统思想的纠缠和冲突。  相似文献   

15.
邱光政 《传承》2008,(10):34-35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即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6.
柯闻秀  黄健柏 《求索》2012,(2):96-98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认识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和"文化人",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人性化回归的演变过程,但它们都未超越将人看作实现企业目的的手段。其实,人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人是丰富的集合体,人的需要是人性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对人性深入全面的认识,加上生产力发展决定了人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球化加速了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是以"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为基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即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8.
当前美国以“反恐”为名 ,炮制出“先发制人”战略 ;在国际交往中 ,奉行单边主义政策 ,力图实现它梦寐以求的“单极世界”。本文试图从美国强权政治的发展模式入手 ,追寻其历史轨迹 ,并尝试从“使命观”、“天定命运论”以及“种族优越感”等方面阐释其产生、发展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9.
曾长秋  曹清燕 《湖湘论坛》2011,24(2):121-124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可以提升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素质,具有属人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并由人创生,显示其属人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价值中蕴含了"建设人本身"的元素,确证其属人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决定了它必须为了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够促进人之存在的提升、人之本质的生成和人性的完善,以及人之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0.
曾竞 《理论月刊》2012,(2):114-116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实体不是强加于社会的,而是根须牢固地扎在人性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以人为本"是深藏在法治背后并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的精神力量,法治有着深刻的人性基础,人性的社会性与理性是法治产生的前提条件,对人性持有善有恶的观点是法治实践的基本要求,法治对人性善恶在公私领域的不同态度,其重在防止人的恶,人性的实现与发展是法治实践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